..续本文上一页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112 【无上正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即是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意思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113 【涅槃】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114 【布施】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115 【大行】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
116 【止观】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117 【五欲】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118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119 【六烦恼】又作六随眠。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
120 【恶业】即指出于身、口、意三者之坏事、坏话、坏心等,能招感现在与未来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恶等业。《四十华严经》卷四十(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
121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122 【威仪】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123 【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124 【无量】多到不可计量。
125 【江味农(1873~1938)】清末民初之著名居士。原籍江苏江宁,寄居湖北。俗名忠业,法名妙熙。自幼随祖父持诵《金刚经》,每有灵感。民国七年(1918),礼禅宗大师微军为师,受菩萨戒。同年,并校订敦煌藏书中的古写本经典。历经二年,于残乱卷帙中辑成《大乘稻秆经随听疏》一卷、《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民国十年,从日僧觉随东渡日本高野山,专究东密。后因故未克潜修,未几返国。后与简照南等人于上海筹办功德林佛经流通处,搜集南北刻经处及诸名山各种经版流通全国。民国十四年,协助藏密名师白普仁尊者赴各处宣扬密法。江氏临命终时,自云︰“金光遍照,佛来接引”于佛号声中安然而逝,享年六十六。江氏慧解过人,戒行谨严,于般若体会颇深。所撰《金刚经讲义》一书,流通甚广。
126 【世出世间】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
127【禅定】即禅那,汉译为静虑,即是止观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物件,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
128 【常住】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
129 【世间】音译作路迦。即毁坏之义。即世俗、凡俗之义。略称世。指被烦恼缠缚之三界及有为有漏诸法之一切现象。又因“世”有迁流之义,“间”为间隔之义,故与“世界”一语同义,包含有情与国土(器世间)二者。此外,于《佛性论》卷二中,亦列举世之三义,即:(一)对治,以可灭尽故。(二)不静住,以念念生灭不住故。(三)有倒见,以虚妄故。
130 【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众生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类;亦即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众生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等二十处;因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称欲界。(二)色界,色为物质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众生所居之世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共有十八天。(三)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众生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131 【出世间】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132 【法界】天台宗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总称为十法界。
133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
134 【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135 【四圣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136 【五蕴】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137 【十二缘起】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138 【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139 【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140 【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141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142 【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即:(一)生苦,有五种,即:(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二)老苦,有二种,即:(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三)病苦,有二种,即:(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四)死苦,有二种,即:(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八)五阴盛…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