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P5

  ..續本文上一頁故。菩提心者,則爲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112 【無上正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即是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新譯,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

  113 【涅槃】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114 【布施】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布施有叁種,即一、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叁、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115 【大行】行業廣大之意,指菩薩之修行。菩薩爲求佛果菩提,乃發大誓願,曆經叁祇百劫,修波羅蜜等諸善萬行,積大功德,故稱大行。

  116 【止觀】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于定,觀屬于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117 【五欲】1.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故名五欲。2.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

  118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者染汙之義,謂能染汙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緣之外境。

  119 【六煩惱】又作六隨眠。即:貪、嗔、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

  120 【惡業】即指出于身、口、意叁者之壞事、壞話、壞心等,能招感現在與未來之苦果。通常指造五逆、十惡等業。《四十華嚴經》卷四十(大一○·八四七上):“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

  121 【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122 【威儀】行住坐臥應有的威德和儀則。

  123 【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124 【無量】多到不可計量。

  125 【江味農(1873~1938)】清末民初之著名居士。原籍江蘇江甯,寄居湖北。俗名忠業,法名妙熙。自幼隨祖父持誦《金剛經》,每有靈感。民國七年(1918),禮禅宗大師微軍爲師,受菩薩戒。同年,並校訂敦煌藏書中的古寫本經典。曆經二年,于殘亂卷帙中輯成《大乘稻稈經隨聽疏》一卷、《淨名經集解關中疏》二卷。民國十年,從日僧覺隨東渡日本高野山,專究東密。後因故未克潛修,未幾返國。後與簡照南等人于上海籌辦功德林佛經流通處,搜集南北刻經處及諸名山各種經版流通全國。民國十四年,協助藏密名師白普仁尊者赴各處宣揚密法。江氏臨命終時,自雲︰“金光遍照,佛來接引”于佛號聲中安然而逝,享年六十六。江氏慧解過人,戒行謹嚴,于般若體會頗深。所撰《金剛經講義》一書,流通甚廣。

  126 【世出世間】世間和出世間。世間是衆生的世界;出世間是佛菩薩的世界。

  127【禅定】即禅那,漢譯爲靜慮,即是止觀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禅與定皆爲令心專注于某一物件,而達于不散亂之狀態。

  128 【常住】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

  129 【世間】音譯作路迦。即毀壞之義。即世俗、凡俗之義。略稱世。指被煩惱纏縛之叁界及有爲有漏諸法之一切現象。又因“世”有遷流之義,“間”爲間隔之義,故與“世界”一語同義,包含有情與國土(器世間)二者。此外,于《佛性論》卷二中,亦列舉世之叁義,即:(一)對治,以可滅盡故。(二)不靜住,以念念生滅不住故。(叁)有倒見,以虛妄故。

  130 【叁界】指衆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衆生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叁類;亦即迷于生死輪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類,故稱作叁有生死,或單稱叁有。又叁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一)欲界,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衆生所居之世界。上自第六他化自在天,中包括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等二十處;因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二)色界,色爲物質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衆生所居之世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禅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共有十八天。(叁)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衆生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131 【出世間】略稱出世。超出世間之意;即出離有漏系縛之無漏解脫法。爲“世間”之對稱。又世間若指世俗之事,則出世間即指佛法;世間若表有漏(煩惱),則出世間即意謂解脫。亦即一切生死之法爲世間,涅槃之法爲出世間。于苦、集、滅、道四谛中,苦、集二谛爲世間法;滅、道二谛爲出世間法。又爲解脫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稱爲出世間法。

  132 【法界】天臺宗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總稱爲十法界。

  133 【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弘誓願是菩薩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記和實踐。

  134 【四攝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布施攝是對于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衆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于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爲,感化衆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衆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衆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135 【四聖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136 【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爲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爲義,其中包括苦、樂、舍叁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爲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于物質,後四種屬于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137 【十二緣起】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緣。指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138 【二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是了解五蘊假和合之義,知道人無常一的我體可得;法無我是了解諸法因緣生之義,知道諸法皆無實在的體用。

  139 【叁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爲無爲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爲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叁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爲證明,故名法印。

  140 【有漏】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于叁惡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間的一切有爲法,都是有煩惱的有漏法。

  141 【叁苦】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時所生的苦;壞苦是偶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叁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則只有行苦。

  142 【八苦】乃衆生輪回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爲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內容。即:(一)生苦,有五種,即:(1)受胎,謂識托母胎之時,在母腹中窄隘不淨。(2)種子,謂識托父母遺體,其識種子隨母氣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長,謂在母腹中,經十月日,內熱煎煮,身形漸成,住在生髒之下,熟髒之上,間夾如獄。(4)出胎,謂初生下,有冷風、熱風吹身及衣服等物觸體,肌膚柔嫩,如被物刺。(5)種類,謂人有富貴貧賤,相貌有殘缺妍醜等。(二)老苦,有二種,即:(1)增長,謂從少至壯,從壯至衰,氣力羸少,動止不甯。(2)滅壞,謂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叁)病苦,有二種,即:(1)身病,謂四大不調,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調,舉身沈重;風大不調,舉身倔強;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2)心病,謂心懷苦惱,憂切悲哀。(四)死苦,有二種,即:(1)病死,謂因疾病壽盡而死。(2)外緣,謂或遇惡緣或遭水火等難而死。(五)愛別離苦,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六)怨憎會苦,謂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八)五陰盛…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