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陰,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盛,熾盛、容受等義,謂前生老病死等衆苦聚集,故稱五陰盛苦。
143 【有爲法】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
144 【無爲】無因緣的造作,即真理的別名。
145【漏盡】斷盡一切的煩惱。
146【結解】結與解。結是煩惱所縛;解是證悟真理而得自在。
147 【*輪】爲對于佛法之喻稱。以輪比喻佛法,其義有叁:(一)催破之義,因佛法能摧破衆生之罪惡,猶如轉輪聖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嶽岩石,故喻之爲*輪。(二)輾轉之義,因佛之說法不停滯于一人一處,猶如車輪輾轉不停,故稱*輪。(叁)圓滿之義,因佛所說之教法圓滿無缺,故以輪之圓滿喻之,而稱*輪。《大智度論》卷二十五(大二五·二四五上):“佛轉*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中略)遇佛*輪,一切煩惱毒皆滅。(中略)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
148 【業果】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
149 【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新譯,意思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覺悟,亦即究竟圓滿的佛果。
150 【實我】實在的我。我本來是五蘊假合而有的,離開了五蘊,那裏有實我的存在。
【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爲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爲義,其中包括苦、樂、舍叁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爲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于物質,後四種屬于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151 【我所】我所有的簡稱。有我見的人,對于身外之物都認爲我所有,叫做我所。
152 【大劫】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爲一大劫。
153 【忍】忍辱、忍耐、堪忍、忍許、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惱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動心,證悟真理,心安住于理上。
154 【五欲】指染著色、聲、香、味、觸五境而起的五種情欲。《佛遺教經》雲(大正12·1111a)︰“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1)色欲︰指愛著于男女之端莊形貌及世間寶物等種種妙色。
(2)聲欲︰指愛著于嬌媚妖詞、淫聲染語、絲竹弦管、環钏鈴佩等聲。
(3)香欲︰指愛著于氣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體之香。
(4)味欲︰指愛著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
(5)觸欲︰指愛著于冷暖細滑、輕重強軟、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
此五欲能破種種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論》卷十七雲(大正25·181a)︰“哀哉!衆生常爲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爲之後世受無量苦。”
《摩诃止觀》卷四(下)立呵五欲一項爲止觀二十五方便之一。另《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十七及《大明叁藏法數》卷二十四,別稱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爲五欲。
[參考資料] 《中阿含經》卷叁十八;《雜阿含經》卷八;《增一阿含經》卷七、卷二十五;《摩诃僧只律》卷十;《集異門足論》卷十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叁。
155 【塵勞】爲煩惱之異稱。因煩惱能染汙心,猶如塵垢之使身心勞憊。
156 【菩提】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之覺智。此叁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爲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157 【涅槃】譯爲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158 【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說之教法。又作白法、淨法,或稱妙法。
159 【如來】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叁界垂化。
160 【福田】謂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獲,故以田爲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爲福田。佛爲大福田、最勝福田,而父母爲叁界內之最勝福田。又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稱爲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報答之父母及師長,稱爲恩田(報恩福田);受憐憫之貧者及病者,稱爲悲田(憐愍福田、貧窮福田)。以上叁者,合稱叁福田。
161 【叁塗】又作叁途。即火塗、刀塗、血塗,義同叁惡道之地獄、餓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諸惡業所引生之處。(一)火塗,即地獄道,或以于彼處受苦之衆生常爲镬湯爐炭之熱所苦,或以彼處火聚甚多,故稱火塗。(二)刀塗,即餓鬼道,以于彼處之衆生常受刀杖驅逼等之苦,故稱刀塗。(叁)血塗,即畜生道,以于彼處受苦之衆生,強者伏弱,互相吞啖,飲血食肉,故稱血塗。至若“塗”之義有二:一爲殘害,如塗炭;一爲所趣,即惡趣、惡道。
162 【世尊】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163 【諸天】依諸經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天神,總稱爲諸天。據《普曜經》卷六載,釋尊在菩提樹下成道,諸天皆前來慶賀。
164 【叁十二相】又名叁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輻輪,叁手指纖長,四手足柔軟,五手足缦網,六足跟圓滿,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長過膝,十馬陰藏,十一身縱廣,十二毛孔青色,十叁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膚細滑,十七七處平滿,十八兩腋滿,十九身如師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圓滿,二十二口四十齒,二十叁齒白齊密,二十四四牙白淨,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廣長舌,二十八梵音清遠,二十九眼色绀青,叁十睫如牛王,叁十一眉間白毫,叁十二頂成肉髻。
165 【八十種好】又名八十隨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鈎鎖、身一時回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曲、指圓而纖細、指文藏複、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衆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惡心之衆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月、隨衆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臍不出、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衆生、不輕衆生、隨衆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衆生之語言而說法、發音應衆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衆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發長好、發不亂、發旋好、發色如青珠、手足爲有德之相。
166 【劫】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爲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問。
167 【福田】田以生長爲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于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168 【釋尊】釋迦牟尼佛世尊。
169 【八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共八識。
170 康樂編譯
171 【箕坐】爲坐法之一。橫左足,斜立右膝,右足跟壓覆于左足底之上;因兩足之間其形如箕,故稱箕坐。
172 【問訊】 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起居安否。至後世之問訊,僅爲合掌低頭。
173 【忏除】忏悔而除罪。《普賢觀經》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圓能消除。”《華嚴經》曰:“忏除罪障,隨喜福德。”
174 【業障】衆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惡業能蔽障正道,故稱業障。
175 【河沙】恒河沙之略。印度恒河之沙,譬數之多。
176 【威儀】
行住坐臥應有的威德和儀則。
177 【加被】保佑的意思。
178 【忏悔】忏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悔是知錯以後不會再作。即追悔過去之罪,而于佛、菩薩、師長、大衆面前告白道歉;期達滅罪之目的。
179 【法界】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 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180 【叁障】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障,如貪欲嗔恚愚癡等之惑是;業障,如五逆十惡等之業是;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是。衆生因有此叁障,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181 【菩薩道】(一)菩薩之修行。即修六度萬行,圓滿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薩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薩道之結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薩道。(二)指大乘佛教。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教法。
182 【真常】 (一)謂如來所得之法真實常住。(二)指如來真空常寂的涅槃之境。
183 【無量光佛】即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的身光無量。
184【檀越】指“施主”。即施與僧衆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之信衆。音譯陀那缽底、陀那婆。梵漢兼舉稱作︰檀越施主、檀越主、…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