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143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
144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理的别名。
145【漏尽】断尽一切的烦恼。
146【结解】结与解。结是烦恼所缚;解是证悟真理而得自在。
147 【*轮】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一)催破之义,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轮。(二)辗转之义,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轮。(三)圆满之义,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轮。《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大二五·二四五上):“佛转*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中略)遇佛*轮,一切烦恼毒皆灭。(中略)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
148 【业果】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
149 【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意思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150 【实我】实在的我。我本来是五蕴假合而有的,离开了五蕴,那里有实我的存在。
【五蕴】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151 【我所】我所有的简称。有我见的人,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我所有,叫做我所。
152 【大劫】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153 【忍】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上。
154 【五欲】指染著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佛遗教经》云(大正12·1111a)︰“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1)色欲︰指爱著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
(2)声欲︰指爱著于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佩等声。
(3)香欲︰指爱著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
(4)味欲︰指爱著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
(5)触欲︰指爱著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
此五欲能破种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云(大正25·181a)︰“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摩诃止观》卷四(下)立呵五欲一项为止观二十五方便之一。另《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及《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别称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为五欲。
[参考资料] 《中阿含经》卷三十八;《杂阿含经》卷八;《增一阿含经》卷七、卷二十五;《摩诃僧只律》卷十;《集异门足论》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三。
155 【尘劳】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156 【菩提】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157 【涅槃】译为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158 【正法】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或称妙法。
159 【如来】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160 【福田】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又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161 【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一)火涂,即地狱道,或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或以彼处火聚甚多,故称火涂。(二)刀涂,即饿鬼道,以于彼处之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之苦,故称刀涂。(三)血涂,即畜生道,以于彼处受苦之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饮血食肉,故称血涂。至若“涂”之义有二:一为残害,如涂炭;一为所趣,即恶趣、恶道。
162 【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163 【诸天】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据《普曜经》卷六载,释尊在菩提树下成道,诸天皆前来庆贺。
164 【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痫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
165 【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166 【劫】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167 【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168 【释尊】释迦牟尼佛世尊。
169 【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共八识。
170 康乐编译
171 【箕坐】为坐法之一。横左足,斜立右膝,右足跟压覆于左足底之上;因两足之间其形如箕,故称箕坐。
172 【问讯】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173 【忏除】忏悔而除罪。《普贤观经》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圆能消除。”《华严经》曰:“忏除罪障,随喜福德。”
174 【业障】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
175 【河沙】恒河沙之略。印度恒河之沙,譬数之多。
176 【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177 【加被】保佑的意思。
178 【忏悔】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即追悔过去之罪,而于佛、菩萨、师长、大众面前告白道歉;期达灭罪之目的。
179 【法界】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 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180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佛道。
181 【菩萨道】(一)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二)指大乘佛教。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教法。
182 【真常】 (一)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二)指如来真空常寂的涅槃之境。
183 【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因阿弥陀佛的身光无量。
184【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音译陀那钵底、陀那婆。梵汉兼举称作︰檀越施主、檀越主、…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