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P7

  ..续本文上一页檀那主、檀主。

  185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佛、法、僧)。

  186 【三有】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187 【三业】身口意三业。(一)身业,指身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为身恶业;若不杀、不盗、不淫,即为身善业。(二)口业,又作语业,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三)意业,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188 【尘刹】刹,为国土之意。尘刹,谓多如微尘数之无量世界。

  189 【微尘数】比喻数量很多。

  190 【十方】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世界及净土,称为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净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诸佛及众生,则称为十方诸佛、十方众生。

  191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

  192 【性空】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193 【感应道交】指众生之所感与佛之能应相交之意。佛陀与众生之关系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众生之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于机缘成熟,佛陀之力量自然能与之相应,亦即众生之“感”与佛陀之“应”互相交融。复次,众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诸佛之巧应亦有无量之数,由是而有各种不同之机应,根据法华玄义卷六上所综言,而以下列四句统括之:(一)冥机冥应,谓众生于过去世善修三业,于现在世未运身口业,藉于往昔之善根,是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二)冥机显应,谓众生于过去世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利益。(三)显机显应,谓众生于现在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四)显机冥应,谓众生于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虽不显感,然有冥利。

  【感应】感是感召,应是应现,谓我对佛菩萨有什么要求,如果心意至诚,便可以感召佛菩萨来应现,以满我之所愿。

  194 【南无】又作南牟、那谟、南谟、那摩、曩莫、纳莫等。意译作敬礼、归敬、归依、归命、信从。原为“礼拜”之意,但多使用于礼敬之物件,表归依信顺,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如称南无三宝,即表归依佛法僧三宝之意。如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妙法莲华经等,将“南无”两字冠于佛名或经名前,亦表归依之意。

  195 【如来】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196 【八福田】(一)谓佛、圣人、僧三种为敬田;和尚、阿阇黎、父、母等四种为恩田;救济病人为病田,又称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称为“田”。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亦犹农人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一)佛田,佛,梵语buddha。音译佛陀,意译为觉。谓觉道俱圆,位登极果,世出世间最胜无比。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能获一切福,亦能灭一切罪,故称佛田。(二)圣人田,谓菩萨、缘觉、声闻等出离三界,证悟圣道,具足无量功德智慧。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胜福,故称圣人田。(三)僧田,僧,音译僧伽,意译为和合众。谓处众和尚,敬顺无诤,是佛弟子。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称僧田。(四)和尚田,和尚,即教授师。谓出家者,因师教诲之力,生长法身,其恩实重。若人能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称和尚田。(五)阇黎田,阇黎,音译阿阇黎,意译为正行。以能纠正弟子之行,即教授、得戒等师,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实重。若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故称阇黎田。(六)父田,父为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成长,教诫育养,其恩罔极。为人子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称父田。(七)母田,谓母始自怀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护持长养,愍念劬劳,其恩罔极。为人子固当竭力奉养,岂有求福之念?设若心之至、孝之纯,则亦自然获福,故称母田。(八)病田,谓见人有病,即当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予汤药,则能获福,故称病田。

  (二)《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所举八种福田:(一)旷路义井,谓于旷远道路,穿凿义井,以济往来渴乏之人,是为福田。(二)建造桥梁,谓于通津断港之处,修造桥梁,用济往来之人,以免病涉之苦,是为福田。(三)平治险隘,谓道路艰险之处,则平坦之;窄隘之处,则开辟之。以免往来颠坠之患,是为福田。(四)孝养父母,谓父母为形生之本,教养鞠育,爱念切至,当竭力奉养,顺适亲意,以报劬劳之恩,是为福田。(五)恭敬三宝,佛法僧三者,可尊可贵,称之为宝。以其具大功德,普济群生,超登觉岸。故当皈依恭敬,是为福田。(六)给事病人,谓病患之人,众苦集身,实可悲悯。当给施汤药及所须之物,使其四大调和,身得安乐,是为福田。(七)救济贫穷,谓贫穷之人,所须缺乏,饥馁逼切,无所哀告,当起慈悯之心,随其所需,皆周给之,是为福田。(八)设无遮会,无遮,即周遍之义。谓修设普度大会,使一切沉魂滞魄,悉仗三宝慈力,皆得脱离苦趣,而获超升善道,是为福田。

  197 【佛田】比喻佛为植福之田,供养佛能获得一切福,消灭一切罪。于一切福田中,以佛之福田最胜。

  198 【大德】音译婆坛陀。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另于诸部律中,对现前之大众,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在中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为对高僧之敬称。然于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即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译经时,另有证义大德十二人、缀文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等。然至近代以来,“大德”一词已广泛使用,凡对有德有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称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与否,而成为佛教界一般性之礼称。

  199 【问讯】 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居安否。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200 【海青】乃宽袍大袖之唐装,为我国佛门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之衣。又作大袍。系依黄袍之形式稍加修改而成;黄袍,乃隋代以后天子之袍服,衣袖宽阔,著之自在。又江苏吴中之地每将广袖之衣称为海青;以僧袍之袖广,故援引其名,称为海青。此外,丛林中谓“海青”之名,乃取海貌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取彼波浪之飘逸洒脱,自在无碍;取其色泽之青出于蓝,代代更胜,意在鼓励策进,不同凡俗。

  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气候、国情及实际需要等种种关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适用,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实际情况仅择一衣披搭。现今之海青颜色有二,一为黑色,乃一般缁素二众礼佛时所穿;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仅著海青,不得披搭袈裟。一为黄色,为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大众不得穿著。

  小褂又称短褂,即内著衣,包括褂衣及褂裤。中褂又称罗汉褂,长至膝下小腿肚间,作务时穿之。长褂又称长衫,为僧众之常服,仿唐装而于斜襟部分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衲之意。

  201 【长跪】为礼法之一。两足屈膝著地,以示礼敬。亦有称为胡跪者。即齐两膝而著地,两胫空翘,两足之趾拄地,上身挺立。

  202 【五观】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三〈随戒释相篇〉云(大正40·84a)︰“食须观门五别︰(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五)为成道业,世报非意。”兹依同书卷下之二〈对施兴治篇〉引用《智度论》、《毗尼母论》等所载,略释如次︰

  (1)计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垦植、耕除、收获、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计一钵之食,观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贪心,则堕地狱。

  (2)自忖己身德行,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则堕恶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堕之,故须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获供养。

  (3)防心显过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贪重则堕地狱,嫌嗔则生饿鬼不得食,痴舍则堕畜生,故须先观食,离此过,方能生三善根。

  (4)正事良药等,即做良药之想,观想治饥渴如除故病,及减约饮食如不生新病。

  (5)为成道业等,即观想藉由食物使寿命相续而成慧命,修三学以伏灭烦恼。

  又,以此五观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203 【三心】凡夫所未能祛除之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一)起事心,四住地所起烦恼粗强,能起业事,障蔽佛之化身之心。菩萨修习伏结之道,伏除此心,故得化身。(二)依根本心,依无明之根本而起四住地惑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报身,菩萨修习断结之道,断除此心,故得报身。(三)根本心,以四住烦恼为本之无明地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法身,菩萨修习胜拔道,灭除此心,故得法身。《宗镜录》卷八十九将此三心依次配于前六识、第七识、第八识。

  20…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