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P8

  ..续本文上一页4 【无生】不生不灭的意思,也是涅槃的道理。

  205 【业】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之力量。此外,“业”亦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之根据。一般而言,业分身、语、意等三业。

  206 【福业】召感福报的业因。见三福业条。

  207【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208【璎珞】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

  209【伎乐】又作妓乐。音乐之义。《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下载,以香华、伎乐作为供养。此即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伎乐,而许以供养为目的之伎乐。

  210 【波罗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211 读音:青(qing)。义:厕所。

  212【世出世间】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

  213 【本生】音译为阇多伽、阇陀,意译为生、本起、本生,或《本生经》、《本生谭》。指佛陀前生的菩萨行事,或指此等故事的故事集。为九部经之一,或十二部经之一。

  214 【涅槃】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215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

  

  216 【出世间】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

  217 【理法界】即万有皆为同一理性,真如平等无差别。

  218 【理事无碍观】华严宗所立三观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故万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样,这样作观,叫做理事无碍观。

  219 【安乐国】西方极乐世界的别名。

  220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佛、法、僧)。

  221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222 【报身】指众生因业受报,转生于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六道之身。

  223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头发修行的人。

  224 【因缘】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225 【三毒】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226【非人】 一般作为鬼神之泛称。比丘六物图私抄卷下载,于律典中,谓有人趣、非人趣、畜生趣等三趣,而以非人趣指天、修罗、地狱、饿鬼等四趣。

  227 【学处】意谓所学之处。一般指戒律。即所遵循之戒条,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称为学处。

  228 【依止】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

  229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230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231【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232【四圣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233 【业力】业的力量。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有生恶果的力量。

  234 【世间法】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之法。

  235 【出世法】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

  236 【无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痴的别名。

  237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238 【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

  239 【虚无主义】即对于既成之道德、习惯、制度、宗教或任何积极事物之真理性及价值性,加以否定之主义。虚无主义者虽有积极提倡社会革命运动者,然大多为消极、无关心之逃避者,亦有陷入于追求刹那之快乐主义者,可说为具有晦暗、绝望观之颓废意识之主义。

  

  240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感觉、观念等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241 佛教则否定神创造说(神意说),主张因缘、缘起之法为世界之根本原理;基于此点而被评为无神论。及至后来,印度诸神被引入佛教中,各种天界亦被摄入,所谓梵天即其代表。梵天在婆罗门教及印度教中皆为最高神,然佛教之最高者为佛;佛教认为天界虽高于人界,但仍然属于迷界(六道),尚不能脱离轮回转生,其果德一旦用尽,仍会堕至天界以下。相对者,佛则断迷悟道,脱离轮回转生,故超越诸天、诸神而存在,称为天中之最胜尊、天人师等。

  242 【器世间】指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因国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纳众生居住。

  243 【五蕴】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244 【化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

  245 【夜叉】华译捷疾鬼,这种鬼能够在天空中飞行。

  246 【神】若以佛教立场观之,“神”一词可分为下列数义:(一)神我,灵魂之义,数论学派以之为实有、常住、独存之纯粹情神;佛教则以之为“离蕴之我”,而主张“诸法无我”,故反对数论派之神我说。(二)精神之义,如孝子经(大一六·七八○中):“命终神去,系于太山。”(三)指具有生命者,如杂阿含经卷三十八(大二·二八一上):“我于一切神,止思于刀杖。”(四)指识别作用,如十二因缘之第三支“识”。(五)指具有灵妙之作用者,如诸经中所常述及之龙神、阿修罗、鬼子母神、树神等。那先经(大三二·六九四上):“其树大有神。”又灌顶经卷十二(大一二·五三三下):“诸天善神。”

  247 【心法】心法是指一切无形的精神。

  248 【色法】指一切有形的物质。

  249 【不相应行法】谓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与这三法皆不相应,而是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故名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