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
251【无为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252 【神我】印度数论外道所立二十五谛之一。指常住独存,受用诸法的实我,亦即个人的精神本体。又称我知者、神我、我、神。
253 【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254 【灭】梵语涅槃,汉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
255 参观 : 净 因: 佛陀的沉默。 摘自《法音》1992年第11期
256【我执】又作人执、生执。执著实我之意。盖众生之体,原为五蕴之假和合,若妄执具有主宰作用之实体个我之存在,而产生“我”与“我所”等之妄想分别,即称我执。俱舍论卷二十九,谓我执有五种之失,即:(一)起我见及有情见,堕于恶见趣。(二)同于诸外道。(三)犹如越路而行。(四)于空性中,心不悟入,不能净信,不能安住,不得解脱。(五)圣法于彼不能清净。小乘将我执视为万恶之本,为一切谬误与烦恼之根源。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亦载,烦恼障之品类众多,以我执为根,生起诸烦恼;若不执我,则无烦恼。
又依成唯识论卷一载,我执可分为二种:(一)俱生我执,即先天性之我执,由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内因力之故,恒与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谓俱生。(二)分别我执,即后天所起之我执,乃由现在外缘力之故,非与身俱,须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谓分别我执。分别起之我执,能生“发业”之用;俱生起之我执,能起“润生”之用,皆能扰恼众生之身心,而令其轮回生死。[俱舍论卷三十破执我品、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
257 【法执】“我执”之对称。又作法我执、法我见。略称法我、假名我。系应破除之两种我执之一。将所有存在(法)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之物,称为法执;而将人类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者,则称为我执。以上皆属迷妄之见解。
258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
259 【出世间】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不生不灭之涅槃为出世间,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灭道二谛是出世间。
260 【四圣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261 【修多罗】所指有二:(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262 【蕴界】五蕴与十八界也。更加十二处谓之三科。俱舍论颂疏一曰:“三科蕴界训谈。”
263 【外道】音译作底体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264 【如来】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265 【正等觉】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266 【涅槃】汉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267 【三解脱门】三种进入解脱境界的智门。一、空解脱门,是了达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二、无愿解脱门,是了知诸法幻有,而无所愿求;三、无相解脱门,是了知诸法无相,而无不相,入于中道。
268 【无为法】无因缘造作的理法,也就是无生灭变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269 【断灭】主张众生在死后,生命即完全断灭、空无的看法。又称“断见”。这种看法,与“常见”都是佛法所常破斥的边执之见。
270 【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271 (1)法界体性智。(2)大圆镜智。(3)平等性智。(4)妙观察智。(5)成所作智。
272 【大乘】梵语摩诃衍,汉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273【小乘】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
274【二教】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
275【禅宗】以禅那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菩提达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自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传本宗入我国,故为我国禅宗初祖。
276【净土宗】又名莲宗,或念佛宗,以普贤菩萨为初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立祖之说起于宋代。宋·四明宗晓(1151~1214)以晋·庐山慧远为汉地莲宗始祖。
277 【萨迦派】中国西藏佛教中的一个宗派(俗称花教)。“萨迦”是寺名,意为“白土”,因在白色土地上建立寺庙故名。本派的主要教授为道果教授,以修欢喜金刚二次第道及其支分(密宗方面)为主,同时也有一切共道修法(显教方面)。道果教授有十八派之多,最主要的是萨迦派。
278【宁玛派】西藏佛教中的一派。以此派僧人皆戴红帽,故俗称“红教”,或“红帽派”。藏语“宁玛”意译为“旧”。西藏前弘期所弘传的佛教,对后弘期所传的佛教而言,后者为新,前者为“旧”。奉莲华生为祖师。
279【格鲁派】西藏佛教宗派之一。又名甘丹派,俗称黄教。这是依寺庙立名的。因为宗喀巴创建甘丹寺后,晚年长住这个寺中,所以就称这一派为甘丹派。在藏文习惯上,“甘丹寺”一词可略为“迦鲁”,一般人习称之为“格鲁”,于是又可称为“格鲁派”了。
西藏后弘期佛教中的卢梅大师,在临赴西藏时,拉勤贡巴饶塞将自己曾经戴过的黄帽一顶赠送给他,且嘱咐说︰“汝戴此帽,可忆念我。”由于这件事情,后来持律的大德们,都戴黄帽。当宗喀巴出世弘化时,藏地戒法久衰,就依古代持律大德的密意,也用黄颜色的帽子,作为戒法重兴的象征,并且成为一家的标帜,所以此派亦称黄帽派。
280【噶举派】西藏地区的主要佛教宗派之一。又译迦举派。俗称白教。噶举派的派名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噶尔举;一种是噶举。噶尔举,译为“白传”;噶举,译为“口传”。由于这一派的祖师玛尔巴、密勒日巴等人在修法时都著白布僧裙(当时,凡是修这种法的人,都依照印度习惯穿著白僧裙,因此,遂有白教的称呼。后来也有人把这一教派的传承,叫为白传(见土观︰《宗派源流》,汉译本第52页)。
281【希解派】西藏佛教教派之一。又译希结派、喜解派、系解派(巴)。从字面解释,是能息灭、能止息的意思;也就是说依靠对般若性空的认识和一连串的苦修,以求停止生死流转、息灭一切苦恼及其根源。故又名“息结派”或“寂成派”。创始者为出身南印度的游行僧帕·当巴桑结(?~1117)。他精通显密教法,曾先后五次至西藏传教,主要活动于卫藏南部,门下弟子众多。1097年,驻锡藏州定日僧院,其后该僧院即成为希解派的中心地。
282【觉囊派】西藏佛教支派。始祖为十二世纪初之域摩·弥觉多杰。他所创立的“他空见”,即觉囊派之核心教义。其后,五传弟子衮张突结尊追在拉孜东北建立觉摩囊寺,简称觉囊寺,此派因而得名。
283 【悲】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
284 【智】音译若那、阇那。又称智慧。即对事理的是非邪正能判断了知的精神作用。若广论之,有邪、正之别。邪智,是指由不正的推度而作不正决断之智;正智,是指照见事理的真相,而作决断之智。在佛教,悟界的真因,在于得正智,并以此为要。亦即大、小乘的要行,是在于戒、定、慧三学。戒,使三业清净,使三昧定现前。而定是为了发得无漏圣智之慧,因此以智为究竟。不论是观四谛之理而得智,或观十二因缘而得智,或修六度之行而得智,其究竟,不外…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