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P10

  ..续本文上一页是在于得般若波罗蜜之智。

  285 【慈】愿给一切众生安乐的心,也就是仁爱心的无限扩大。

  286 【细意识】微细之意识。又名细心。即于生死等之位相续不断之微细意识。

  287 【二种生死】佛典中所列的凡圣二种生死方式。即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1)分段生死︰又称有为生死,指凡夫因有漏善恶之业,在三界六道轮回所受的肉身生死。肉身有美丑胖瘦高矮的差别,分分段段得生死,故称分段生死。

  (2)变易生死︰或名不思议变易生死、无为生死。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超越三界轮回的圣者,依无漏大愿所感得的细妙殊胜依身之生死,因将分段粗劣身改转变易而得不思议身,故称变易生死。

  288 【圣智】 正照真谛,远离虚妄分别之智慧,称为圣智。

  289 【二障】烦恼障与所知障︰烦恼障是心法中的各种烦恼,以其能产生发业润生的作用,扰恼有情,使其流转生死,障涅槃之果,故名烦恼障。以我执等一二八根本烦恼,以及等流等二十随烦恼为其体。所知障者,对于所知境的障碍。此等法并无发业润生之用,但能覆障一切所知之境而令暗昧,障菩提之果,故名所知障。指法执等一二八根本烦恼,以及等流等二十随烦恼。

  290 【大悲】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悯心。

  291 【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为菩提之根本。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

  292 【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293 【出离】出离生死而证涅槃。

  294 【无明】烦恼的别名;指于法无所明了。“明”是智慧、学识。因此,“无明”的语意就是无智。此外,有将一切烦恼通称为无明;或将迷于真如本际之理,特称为无明;或将不能明了抉择、解了诸法事理的烦恼,称为无明(即痴烦恼)。

  295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296【六通】 (1)身如意通︰又称神足通,即随意变现,身能飞行于山海,一切动作皆无障碍。(2)天眼通︰指自在照见世间一切远近之形色,及六道众生苦乐之相。(3)天耳通︰指自在听闻世间种种音声,及六道众生一切苦乐言语。(4)他心通︰指自在得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想之事。(5)宿命通︰指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万世之宿命,亦能得知六道众生之宿命。(6)漏尽通︰“漏”即三界之见思惑,谓断尽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解脱。

  297 【三藏】又作三法藏。指经藏、律藏、论藏。

  298 密宗经典。

  299 【内学】又名内明,即佛学。

  300 【善知识】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301 (一)参观:F·卡 普 拉 :《 物 理 学 之 道 》(中译本:《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二)参观:《陈兵谈现代科学与佛法遥相接轨的趋势?》(凤凰网?>?佛艺博览?>?慧海慈航?)

  302 【三净肉】 据十诵律卷三十七载,有三种肉,病者可食,称为净肉。(一)眼不见杀,自眼不见是生物为我而杀。(二)耳不闻杀,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为我而杀。(三)不疑杀,知此处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无为我而杀之嫌。

  303 【二障】 又作二碍。(一)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二)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暗,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成唯识论卷九]

  304 【十地】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

  305 【二乘】 乘为运载之意。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之法。(一)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二)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华严五教章卷一]

  306 【五位】(一)指大乘菩萨修道之五等阶位︰又称大乘五位。即︰(1)资粮位︰谓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3)通达位︰亦名见道位,谓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4)修习位︰即修道位,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名修习位。(5)究竟位︰谓妙觉佛证此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二)指《天台四教仪》所出的小乘五位︰(1)资粮位︰其位有三︰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谓欲出三界,必以此三种观法为资粮,故名资粮位。(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道果,故名加行位。(3)见道位︰即声闻初果,谓断三界见惑,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位。(4)修道位︰谓修四谛道法,断欲界思惑,证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位。(5)无学位︰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乃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307 【戒体】谓经由作礼乞戒等仪式所引发的内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后所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力量;它是一种拘束内心且持续存在的效力。

  308 【瑜伽】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

  309 【思惑】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310 【登地菩萨】登入初地(即欢喜地)之位的菩萨。

  311【非人】指人类以外的某类众生。有时指天、龙、阿修罗等八部众,有时指鬼神所幻化而成的“变化人”。

  312 【证】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

  313 【菩提心】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证”之四弘誓愿。即为利众生愿成佛。

  314 【禅定】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物件,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提婆达多品]

  315 【瑜伽】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于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应之说(又作三密相应说)。行此等瑜伽观行者,称为瑜伽师。

  316 漏尽通︰“漏”即三界之见思惑,谓断尽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解脱。

  317 【器世间】指一切众生依之而住的国土世界,因国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纳众生居住。

  318 【五蕴】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319 【神我谛】印度数论外道所立二十五谛之一。指常住独存,受用诸法的实我,亦即个人的精神本体。又称我知者、神我、我、神。

  320 【如来】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321 【学处】修学之处,如五戒也叫五学处。

  322 即贪、嗔、痴、慢、疑。

  323 【五逆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324 【格鲁派】西藏佛教宗派之一。又名甘丹派,俗称黄教。这是依寺庙立名的。因为宗喀巴创建甘丹寺后,晚年长住这个寺中,所以就称这一派为甘丹派。在藏文习惯上,“甘丹寺”一词可略为“迦鲁”,一般人习称之为“格鲁”,于是又可称为“格鲁派”了。西藏后弘期佛教中的卢梅大师,在临赴西藏时,拉勤贡巴饶塞将自己曾经戴过的黄帽一顶赠送给他,且嘱咐说︰“汝戴此帽,可忆念我。”由于这件事情,后来持律的大德们,都戴黄帽。当宗喀巴出世弘化时,藏地戒法久衰,就依古代持律大德的密意,也用黄颜色的帽子,作为戒法重兴的象征,并且成为一家的标帜,所以此派亦称黄帽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元·至正十七年(1357)诞生于青海宗喀地方。三岁受近事戒,八岁受沙弥戒,十六岁到藏,受比丘戒。自此以后,广参名师,博学多闻,对于性相显密诸部经典,都能如实通达。他不但通达内明、因明,而且对于声明、医方明等亦善了知。宗喀巴的著述很多,无论申经释论,提要钩玄,不但文义显明,并且抉择精确。最重要的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另有《辩了不了义论》和《五次第明灯》等。宗喀巴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六十三岁示寂于甘丹寺,弟子将遗体建塔供奉。

  325 【宁玛派】 西藏佛教派别之一。十一、二世纪时,西藏僧人中合称为三索尔之索尔波且释迦生、索尔迥喜饶札巴、索尔迥卓蒲巴及绒却吉桑波等,奉莲华生为开山祖师,依其入藏所传密咒及所遗伏藏修习传承,遂成一派。当时并无派名,自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后,以其遵循前弘期旧译之密咒,故相对于后弘期依据新译经典之新派而言,称之为宁玛派。意译为旧、古旧,故宁玛派即旧派或古旧派之意;亦即指以旧译经典为本,前弘期所传之密教。又因此派僧人戴红帽,故别称为红教。

  326 【五明】即语文学的声明、工艺学的工巧明、医药学的医方明、逻辑学的因明、佛教学的内明。

  327 【出世间】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不生不灭之涅槃为出世间,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灭道二谛是出世间。

  328 范式:原本是一个科学社会学或“科学历史主义”的概念,源于汤玛斯?库恩40年前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意指某一科学家群体共同的理论和方法。当违背某一范式的理论、定律的“异例”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有可能发生范式转换也就是科学革命。

  329 【出世间】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不生不灭之涅槃为出世间,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灭道二谛是出世间。

  330 【世尊】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331 参观:陈 晋:出入佛道(上),1993年第8期《瞭望》。

  332 【所知障】指对一切所知及菩提的障碍。又名智障或智碍。

  333 【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334 【悲】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