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是在于得般若波羅蜜之智。

  285 【慈】願給一切衆生安樂的心,也就是仁愛心的無限擴大。

  286 【細意識】微細之意識。又名細心。即于生死等之位相續不斷之微細意識。

  287 【二種生死】佛典中所列的凡聖二種生死方式。即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1)分段生死︰又稱有爲生死,指凡夫因有漏善惡之業,在叁界六道輪回所受的肉身生死。肉身有美醜胖瘦高矮的差別,分分段段得生死,故稱分段生死。

  (2)變易生死︰或名不思議變易生死、無爲生死。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等超越叁界輪回的聖者,依無漏大願所感得的細妙殊勝依身之生死,因將分段粗劣身改轉變易而得不思議身,故稱變易生死。

  288 【聖智】 正照真谛,遠離虛妄分別之智慧,稱爲聖智。

  289 【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煩惱障是心法中的各種煩惱,以其能産生發業潤生的作用,擾惱有情,使其流轉生死,障涅槃之果,故名煩惱障。以我執等一二八根本煩惱,以及等流等二十隨煩惱爲其體。所知障者,對于所知境的障礙。此等法並無發業潤生之用,但能覆障一切所知之境而令暗昧,障菩提之果,故名所知障。指法執等一二八根本煩惱,以及等流等二十隨煩惱。

  290 【大悲】悲,意爲拔苦。諸佛菩薩不忍十方衆生受苦而欲拔濟之,其心稱大悲,乃佛菩薩爲救度衆生痛苦之悲憫心。

  291 【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此菩提心爲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爲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爲菩提之根本。此菩提心之內容,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證”之四弘誓願,前一爲利他之願心,後叁爲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歎其德以勸發行者。

  292 【二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是了解五蘊假和合之義,知道人無常一的我體可得;法無我是了解諸法因緣生之義,知道諸法皆無實在的體用。

  293 【出離】出離生死而證涅槃。

  294 【無明】煩惱的別名;指于法無所明了。“明”是智慧、學識。因此,“無明”的語意就是無智。此外,有將一切煩惱通稱爲無明;或將迷于真如本際之理,特稱爲無明;或將不能明了抉擇、解了諸法事理的煩惱,稱爲無明(即癡煩惱)。

  295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礙,就不能見;天眼是天人的眼,遠近晝夜,都能得見;慧眼是聲聞的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法眼是菩薩的眼,能澈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門;佛眼是如來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種眼,能無事不知,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296【六通】 (1)身如意通︰又稱神足通,即隨意變現,身能飛行于山海,一切動作皆無障礙。(2)天眼通︰指自在照見世間一切遠近之形色,及六道衆生苦樂之相。(3)天耳通︰指自在聽聞世間種種音聲,及六道衆生一切苦樂言語。(4)他心通︰指自在得知六道衆生心中所想之事。(5)宿命通︰指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世之宿命,亦能得知六道衆生之宿命。(6)漏盡通︰“漏”即叁界之見思惑,謂斷盡見思惑,不受叁界生死而得解脫。

  297 【叁藏】又作叁法藏。指經藏、律藏、論藏。

  298 密宗經典。

  299 【內學】又名內明,即佛學。

  300 【善知識】能教衆生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

  301 (一)參觀:F·卡 普 拉 :《 物 理 學 之 道 》(中譯本:《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二)參觀:《陳兵談現代科學與佛法遙相接軌的趨勢?》(鳳凰網?>?佛藝博覽?>?慧海慈航?)

  302 【叁淨肉】 據十誦律卷叁十七載,有叁種肉,病者可食,稱爲淨肉。(一)眼不見殺,自眼不見是生物爲我而殺。(二)耳不聞殺,于可信之人,不聞是生物爲我而殺。(叁)不疑殺,知此處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無爲我而殺之嫌。

  303 【二障】 又作二礙。(一)煩惱障,由我執(人我見)而生,以貪嗔癡等一切諸惑,發業潤生,煩擾有情之身心,使在叁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稱煩惱障。(二)所知障,由法執(法我見)而生,以貪嗔癡等諸惑爲愚癡迷暗,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諸法之事相及實性,故稱所知障,又作智障。離此二障,則稱二離。[成唯識論卷九]

  304 【十地】指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

  305 【二乘】 乘爲運載之意。運載衆生度生死海之法。(一)直接聽聞佛陀之教說,依四谛理而覺悟者,稱聲聞乘。(二)獨自觀察十二因緣之理而獲得覺悟者,稱緣覺乘。[大寶積經卷二十八、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華嚴五教章卷一]

  306 【五位】(一)指大乘菩薩修道之五等階位︰又稱大乘五位。即︰(1)資糧位︰謂十住、十行、十回向諸菩薩以福德智慧爲助道資糧,故名資糧位。(2)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薩,由得福智資糧,加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3)通達位︰亦名見道位,謂初地菩薩體會真如,智照于理,得見中道,故名通達位。(4)修習位︰即修道位,謂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薩得見道已,爲斷除障,複修習根本智,故名修習位。(5)究竟位︰謂妙覺佛證此位,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名究竟位。(二)指《天臺四教儀》所出的小乘五位︰(1)資糧位︰其位有叁︰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謂欲出叁界,必以此叁種觀法爲資糧,故名資糧位。(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位;謂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故名加行位。(3)見道位︰即聲聞初果,謂斷叁界見惑,見真空之理,故名見道位。(4)修道位︰謂修四谛道法,斷欲界思惑,證第二、第叁果,故名修道位。(5)無學位︰即聲聞第四果阿羅漢,乃斷叁界見思惑盡,真理究竟,無法可學,故名無學。

  307 【戒體】謂經由作禮乞戒等儀式所引發的內心持戒功能。也就是指受戒後所産生的防非止惡的力量;它是一種拘束內心且持續存在的效力。

  308 【瑜伽】意譯作相應。依調息(調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點,修止觀(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爲主之觀行,而與正理相應冥合一致。

  309 【思惑】又名修惑,叁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之五煩惱是。思惑的品數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爲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爲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310 【登地菩薩】登入初地(即歡喜地)之位的菩薩。

  311【非人】指人類以外的某類衆生。有時指天、龍、阿修羅等八部衆,有時指鬼神所幻化而成的“變化人”。

  312 【證】修習正法,如實體驗而悟入真理,稱爲證;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

  313 【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此菩提心爲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爲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爲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此菩提心之內容,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證”之四弘誓願。即爲利衆生願成佛。

  314 【禅定】禅與定皆爲令心專注于某一物件,而達于不散亂之狀態。又色界之四禅與無色界之四定,合稱四禅八定。[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315 【瑜伽】意譯作相應。依調息(調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點,修止觀(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爲主之觀行,而與正理相應冥合一致。于密教,盛行叁密瑜伽相應之說(又作叁密相應說)。行此等瑜伽觀行者,稱爲瑜伽師。

  316 漏盡通︰“漏”即叁界之見思惑,謂斷盡見思惑,不受叁界生死而得解脫。

  317 【器世間】指一切衆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因國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納衆生居住。

  318 【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爲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爲義,其中包括苦、樂、舍叁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爲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于物質,後四種屬于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319 【神我谛】印度數論外道所立二十五谛之一。指常住獨存,受用諸法的實我,亦即個人的精神本體。又稱我知者、神我、我、神。

  320 【如來】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叁界垂化。

  321 【學處】修學之處,如五戒也叫五學處。

  322 即貪、嗔、癡、慢、疑。

  323 【五逆罪】五種極逆于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爲,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324 【格魯派】西藏佛教宗派之一。又名甘丹派,俗稱黃教。這是依寺廟立名的。因爲宗喀巴創建甘丹寺後,晚年長住這個寺中,所以就稱這一派爲甘丹派。在藏文習慣上,“甘丹寺”一詞可略爲“迦魯”,一般人習稱之爲“格魯”,于是又可稱爲“格魯派”了。西藏後弘期佛教中的盧梅大師,在臨赴西藏時,拉勤貢巴饒塞將自己曾經戴過的黃帽一頂贈送給他,且囑咐說︰“汝戴此帽,可憶念我。”由于這件事情,後來持律的大德們,都戴黃帽。當宗喀巴出世弘化時,藏地戒法久衰,就依古代持律大德的密意,也用黃顔色的帽子,作爲戒法重興的象征,並且成爲一家的標幟,所以此派亦稱黃帽派。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元·至正十七年(1357)誕生于青海宗喀地方。叁歲受近事戒,八歲受沙彌戒,十六歲到藏,受比丘戒。自此以後,廣參名師,博學多聞,對于性相顯密諸部經典,都能如實通達。他不但通達內明、因明,而且對于聲明、醫方明等亦善了知。宗喀巴的著述很多,無論申經釋論,提要鈎玄,不但文義顯明,並且抉擇精確。最重要的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和《密宗道次第》。另有《辯了不了義論》和《五次第明燈》等。宗喀巴一生,致力于弘揚佛法,六十叁歲示寂于甘丹寺,弟子將遺體建塔供奉。

  325 【甯瑪派】 西藏佛教派別之一。十一、二世紀時,西藏僧人中合稱爲叁索爾之索爾波且釋迦生、索爾迥喜饒劄巴、索爾迥卓蒲巴及絨卻吉桑波等,奉蓮華生爲開山祖師,依其入藏所傳密咒及所遺伏藏修習傳承,遂成一派。當時並無派名,自後弘期其他教派産生後,以其遵循前弘期舊譯之密咒,故相對于後弘期依據新譯經典之新派而言,稱之爲甯瑪派。意譯爲舊、古舊,故甯瑪派即舊派或古舊派之意;亦即指以舊譯經典爲本,前弘期所傳之密教。又因此派僧人戴紅帽,故別稱爲紅教。

  326 【五明】即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邏輯學的因明、佛教學的內明。

  327 【出世間】一切生死之法爲世間,不生不滅之涅槃爲出世間,如苦集二谛是世間,滅道二谛是出世間。

  328 範式:原本是一個科學社會學或“科學曆史主義”的概念,源于湯瑪斯?庫恩40年前的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意指某一科學家群體共同的理論和方法。當違背某一範式的理論、定律的“異例”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便有可能發生範式轉換也就是科學革命。

  329 【出世間】一切生死之法爲世間,不生不滅之涅槃爲出世間,如苦集二谛是世間,滅道二谛是出世間。

  330 【世尊】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331 參觀:陳 晉:出入佛道(上),1993年第8期《瞭望》。

  332 【所知障】指對一切所知及菩提的障礙。又名智障或智礙。

  333 【叁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知一切法總相的智,總相就是空相;道種智是菩薩知一切道法差別相的智;一切種智是佛通達諸法總相別相,化道斷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種智二者,故名一切種智。

  334 【悲】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