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菩提心】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爲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爲菩提之根本。此菩提心之內容,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知,佛道無上誓願證”之四弘誓願,前一爲利他之願心,後叁爲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
251【無爲法】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252 【神我】印度數論外道所立二十五谛之一。指常住獨存,受用諸法的實我,亦即個人的精神本體。又稱我知者、神我、我、神。
253 【叁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爲無爲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爲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叁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爲證明,故名法印。
254 【滅】梵語涅槃,漢譯爲滅,因涅槃之體,無爲寂滅,故名。
255 參觀 : 淨 因: 佛陀的沈默。 摘自《法音》1992年第11期
256【我執】又作人執、生執。執著實我之意。蓋衆生之體,原爲五蘊之假和合,若妄執具有主宰作用之實體個我之存在,而産生“我”與“我所”等之妄想分別,即稱我執。俱舍論卷二十九,謂我執有五種之失,即:(一)起我見及有情見,墮于惡見趣。(二)同于諸外道。(叁)猶如越路而行。(四)于空性中,心不悟入,不能淨信,不能安住,不得解脫。(五)聖法于彼不能清淨。小乘將我執視爲萬惡之本,爲一切謬誤與煩惱之根源。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亦載,煩惱障之品類衆多,以我執爲根,生起諸煩惱;若不執我,則無煩惱。
又依成唯識論卷一載,我執可分爲二種:(一)俱生我執,即先天性之我執,由無始以來虛妄熏習內因力之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謂俱生。(二)分別我執,即後天所起之我執,乃由現在外緣力之故,非與身俱,須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謂分別我執。分別起之我執,能生“發業”之用;俱生起之我執,能起“潤生”之用,皆能擾惱衆生之身心,而令其輪回生死。[俱舍論卷叁十破執我品、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末]
257 【法執】“我執”之對稱。又作法我執、法我見。略稱法我、假名我。系應破除之兩種我執之一。將所有存在(法)之本質認爲是固定不變、有實體之物,稱爲法執;而將人類之本質認爲是固定不變、有實體者,則稱爲我執。以上皆屬迷妄之見解。
258 【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依賴于有力、有德者之處而不離。
259 【出世間】一切生死之法爲世間,不生不滅之涅槃爲出世間,如苦集二谛是世間,滅道二谛是出世間。
260 【四聖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261 【修多羅】所指有二:(一)爲一切佛法之總稱。(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類,此時又意譯爲契經、正經、貫經。本意指由線與紐串連花簇,引申爲能貫串前後法語、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機,貫穿法相攝持所化之義。就文體與內容而言,佛陀所說之教法,凡屬直說之長行者,皆屬于修多羅。
262 【蘊界】五蘊與十八界也。更加十二處謂之叁科。俱舍論頌疏一曰:“叁科蘊界訓談。”
263 【外道】音譯作底體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學。指佛教以外之一切宗教。
264 【如來】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叁界垂化。
265 【正等覺】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266 【涅槃】漢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267 【叁解脫門】叁種進入解脫境界的智門。一、空解脫門,是了達諸法本空,而不著于空;二、無願解脫門,是了知諸法幻有,而無所願求;叁、無相解脫門,是了知諸法無相,而無不相,入于中道。
268 【無爲法】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269 【斷滅】主張衆生在死後,生命即完全斷滅、空無的看法。又稱“斷見”。這種看法,與“常見”都是佛法所常破斥的邊執之見。
270 【叁身】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衆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爲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衆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的佛身。
271 (1)法界體性智。(2)大圓鏡智。(3)平等性智。(4)妙觀察智。(5)成所作智。
272 【大乘】梵語摩诃衍,漢譯爲大乘,即菩薩的法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從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273【小乘】聲聞緣覺的法門,以修身自利爲宗旨,其最高果位爲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聲聞乘修四谛法
274【二教】顯教和密教。顯教是顯明易懂之教,如應身佛釋迦牟尼如來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難曉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宣示的一切內證真言教法是。
275【禅宗】以禅那爲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于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菩提達磨于梁武帝普通年間(520~527)自南天竺抵建業(今南京),傳本宗入我國,故爲我國禅宗初祖。
276【淨土宗】又名蓮宗,或念佛宗,以普賢菩薩爲初祖,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宗立祖之說起于宋代。宋·四明宗曉(1151~1214)以晉·廬山慧遠爲漢地蓮宗始祖。
277 【薩迦派】中國西藏佛教中的一個宗派(俗稱花教)。“薩迦”是寺名,意爲“白土”,因在白色土地上建立寺廟故名。本派的主要教授爲道果教授,以修歡喜金剛二次第道及其支分(密宗方面)爲主,同時也有一切共道修法(顯教方面)。道果教授有十八派之多,最主要的是薩迦派。
278【甯瑪派】西藏佛教中的一派。以此派僧人皆戴紅帽,故俗稱“紅教”,或“紅帽派”。藏語“甯瑪”意譯爲“舊”。西藏前弘期所弘傳的佛教,對後弘期所傳的佛教而言,後者爲新,前者爲“舊”。奉蓮華生爲祖師。
279【格魯派】西藏佛教宗派之一。又名甘丹派,俗稱黃教。這是依寺廟立名的。因爲宗喀巴創建甘丹寺後,晚年長住這個寺中,所以就稱這一派爲甘丹派。在藏文習慣上,“甘丹寺”一詞可略爲“迦魯”,一般人習稱之爲“格魯”,于是又可稱爲“格魯派”了。
西藏後弘期佛教中的盧梅大師,在臨赴西藏時,拉勤貢巴饒塞將自己曾經戴過的黃帽一頂贈送給他,且囑咐說︰“汝戴此帽,可憶念我。”由于這件事情,後來持律的大德們,都戴黃帽。當宗喀巴出世弘化時,藏地戒法久衰,就依古代持律大德的密意,也用黃顔色的帽子,作爲戒法重興的象征,並且成爲一家的標幟,所以此派亦稱黃帽派。
280【噶舉派】西藏地區的主要佛教宗派之一。又譯迦舉派。俗稱白教。噶舉派的派名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噶爾舉;一種是噶舉。噶爾舉,譯爲“白傳”;噶舉,譯爲“口傳”。由于這一派的祖師瑪爾巴、密勒日巴等人在修法時都著白布僧裙(當時,凡是修這種法的人,都依照印度習慣穿著白僧裙,因此,遂有白教的稱呼。後來也有人把這一教派的傳承,叫爲白傳(見土觀︰《宗派源流》,漢譯本第52頁)。
281【希解派】西藏佛教教派之一。又譯希結派、喜解派、系解派(巴)。從字面解釋,是能息滅、能止息的意思;也就是說依靠對般若性空的認識和一連串的苦修,以求停止生死流轉、息滅一切苦惱及其根源。故又名“息結派”或“寂成派”。創始者爲出身南印度的遊行僧帕·當巴桑結(?~1117)。他精通顯密教法,曾先後五次至西藏傳教,主要活動于衛藏南部,門下弟子衆多。1097年,駐錫藏州定日僧院,其後該僧院即成爲希解派的中心地。
282【覺囊派】西藏佛教支派。始祖爲十二世紀初之域摩·彌覺多傑。他所創立的“他空見”,即覺囊派之核心教義。其後,五傳弟子衮張突結尊追在拉孜東北建立覺摩囊寺,簡稱覺囊寺,此派因而得名。
283 【悲】同情救拔他人痛苦的心。
284 【智】音譯若那、阇那。又稱智慧。即對事理的是非邪正能判斷了知的精神作用。若廣論之,有邪、正之別。邪智,是指由不正的推度而作不正決斷之智;正智,是指照見事理的真相,而作決斷之智。在佛教,悟界的真因,在于得正智,並以此爲要。亦即大、小乘的要行,是在于戒、定、慧叁學。戒,使叁業清淨,使叁昧定現前。而定是爲了發得無漏聖智之慧,因此以智爲究竟。不論是觀四谛之理而得智,或觀十二因緣而得智,或修六度之行而得智,其究竟,不外…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