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P8

  ..續本文上一頁4 【無生】不生不滅的意思,也是涅槃的道理。

  205 【業】音譯作羯磨。爲造作之義。意謂行爲、所作、行動、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動,或單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若與因果關系結合,則指由過去行爲延續下來所形成之力量。此外,“業”亦含有行爲上善惡苦樂等因果報應思想,及前世、今世、來世等輪回思想,作爲人類朝向未來努力之根據。一般而言,業分身、語、意等叁業。

  206 【福業】召感福報的業因。見叁福業條。

  207【世尊】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208【璎珞】音譯作吉由羅、枳由羅。又作纓絡。由珠玉或花等編綴成之飾物。可挂在頭、頸、胸或手腳等部位。

  209【伎樂】又作妓樂。音樂之義。《法華經》卷一序品、《無量壽經》卷下載,以香華、伎樂作爲供養。此即禁止以娛樂爲目的之伎樂,而許以供養爲目的之伎樂。

  210 【波羅蜜】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脫之彼岸。又作波羅蜜多、波啰弭多。意譯爲到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薩之修行而言,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稱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達涅槃之彼岸,故稱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稱度無極。

  211 讀音:青(qing)。義:廁所。

  212【世出世間】世間和出世間。世間是衆生的世界;出世間是佛菩薩的世界,略稱出世,超出世間之意,即出離有漏系縛之無漏解脫法。爲“世間”之對稱。又世間若指世俗之事,則出世間即指佛法;世間若表有漏(煩惱),則出世間即意謂解脫。亦即一切生死之法爲世間,涅槃之法爲出世間。

  213 【本生】音譯爲阇多伽、阇陀,意譯爲生、本起、本生,或《本生經》、《本生譚》。指佛陀前生的菩薩行事,或指此等故事的故事集。爲九部經之一,或十二部經之一。

  214 【涅槃】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215 【無上菩提】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之覺智,稱爲菩提;佛之菩提爲無上究竟,故稱無上菩提。叁菩提之一。又作諸佛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菩提、大菩提。

  

  216 【出世間】略稱出世。超出世間之意;即出離有漏系縛之無漏解脫法。爲“世間”之對稱。又世間若指世俗之事,則出世間即指佛法;世間若表有漏(煩惱),則出世間即意謂解脫。亦即一切生死之法爲世間,涅槃之法爲出世間。于苦、集、滅、道四谛中,苦、集二谛爲世間法;滅、道二谛爲出世間法。又爲解脫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稱爲出世間法。

  217 【理法界】即萬有皆爲同一理性,真如平等無差別。

  218 【理事無礙觀】華嚴宗所立叁觀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這樣作觀,叫做理事無礙觀。

  219 【安樂國】西方極樂世界的別名。

  220 【四恩】父母恩(家庭)、衆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叁寶恩(佛、法、僧)。

  221 【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地獄屬上惡,餓鬼屬中惡,畜生屬下惡。

  222 【報身】指衆生因業受報,轉生于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等六道之身。

  223 【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著頭發修行的人。

  224 【因緣】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緣叫做緣。例如稻谷,種子爲因,泥土、雨露、空氣、陽光、肥料、農作等爲緣,由此種種因緣的和合而生長谷子。

  225 【叁毒】貪、嗔、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叁毒。

  226【非人】 一般作爲鬼神之泛稱。比丘六物圖私抄卷下載,于律典中,謂有人趣、非人趣、畜生趣等叁趣,而以非人趣指天、修羅、地獄、餓鬼等四趣。

  227 【學處】意謂所學之處。一般指戒律。即所遵循之戒條,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稱爲學處。

  228 【依止】謂依賴于有力、有德者之處而不離。

  229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潮濕爲性,火以溫暖爲性,風以流動爲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230 【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屬之;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禅定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叁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叁界爲目的。

  231【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是一切衆生乘業而趣向之處,故又名六趣。

  232【四聖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苦谛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癡無明,和貪欲嗔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谛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谛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谛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233 【業力】業的力量。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

  234 【世間法】指凡夫衆生一切生滅有漏之法。

  235 【出世法】出離世間之法,亦即斷惑證真或帶業往生。

  236 【無明】不明白道理,亦即愚癡的別名。

  237 【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間的物質。色可分爲內色、外色、顯色、表色、形色五種。內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屬于內身,故名內色;外色是指色聲香味觸之五境,因屬于外境,故名外色;顯色是指我們常見的各種顔色,如青黃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衆生色身的各種動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體的形狀,如長短方圓等等。

  238 【空】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

  239 【虛無主義】即對于既成之道德、習慣、製度、宗教或任何積極事物之真理性及價值性,加以否定之主義。虛無主義者雖有積極提倡社會革命運動者,然大多爲消極、無關心之逃避者,亦有陷入于追求刹那之快樂主義者,可說爲具有晦暗、絕望觀之頹廢意識之主義。

  

  240 唯物主義主張存在決定思維,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主張思維決定存在,意識決定物質。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主張意識是世界的本原,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形態(1)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人的精神(感覺、觀念等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主觀唯心主義的極端主張是唯我論,認爲“我”的感覺是宇宙的本原。(2)客觀唯心主義主張“客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客觀精神”的産物或表現。

  241 佛教則否定神創造說(神意說),主張因緣、緣起之法爲世界之根本原理;基于此點而被評爲無神論。及至後來,印度諸神被引入佛教中,各種天界亦被攝入,所謂梵天即其代表。梵天在婆羅門教及印度教中皆爲最高神,然佛教之最高者爲佛;佛教認爲天界雖高于人界,但仍然屬于迷界(六道),尚不能脫離輪回轉生,其果德一旦用盡,仍會墮至天界以下。相對者,佛則斷迷悟道,脫離輪回轉生,故超越諸天、諸神而存在,稱爲天中之最勝尊、天人師等。

  242 【器世間】指一切衆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因國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納衆生居住。

  243 【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爲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爲義,其中包括苦、樂、舍叁受;想就是想像,于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爲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于物質,後四種屬于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244 【化身】 佛叁身之一,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佛爲了濟度衆生而變化出來的身。

  245 【夜叉】華譯捷疾鬼,這種鬼能夠在天空中飛行。

  246 【神】若以佛教立場觀之,“神”一詞可分爲下列數義:(一)神我,靈魂之義,數論學派以之爲實有、常住、獨存之純粹情神;佛教則以之爲“離蘊之我”,而主張“諸法無我”,故反對數論派之神我說。(二)精神之義,如孝子經(大一六·七八○中):“命終神去,系于太山。”(叁)指具有生命者,如雜阿含經卷叁十八(大二·二八一上):“我于一切神,止思于刀杖。”(四)指識別作用,如十二因緣之第叁支“識”。(五)指具有靈妙之作用者,如諸經中所常述及之龍神、阿修羅、鬼子母神、樹神等。那先經(大叁二·六九四上):“其樹大有神。”又灌頂經卷十二(大一二·五叁叁下):“諸天善神。”

  247 【心法】心法是指一切無形的精神。

  248 【色法】指一切有形的物質。

  249 【不相應行法】謂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與這叁法皆不相應,而是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故名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