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P7

  ..續本文上一頁檀那主、檀主。

  185 【四恩】父母恩(家庭)、衆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叁寶恩(佛、法、僧)。

  186 【叁有】1.叁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叁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叁、無色有,即無色界的生死。2.本有、當有、中有。本有指現生的身心;當有指未來的身心;中有指本有與當有之間所受的身心。

  187 【叁業】身口意叁業。(一)身業,指身所作及無作之業,有善有惡,若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爲身惡業;若不殺、不盜、不淫,即爲身善業。(二)口業,又作語業,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有善有惡,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绮語等爲口惡業;若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绮語則爲口善業。(叁)意業,指意所起之業,有善有惡,若貪欲、嗔恚、邪見等爲意惡業;若不貪、不嗔、不邪見則爲意善業。此外,另有非善非惡、無感果之力的無記之身口意叁業。

  188 【塵刹】刹,爲國土之意。塵刹,謂多如微塵數之無量世界。

  189 【微塵數】比喻數量很多。

  190 【十方】爲四方、四維、上下之總稱。即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佛教主張十方有無數世界及淨土,稱爲十方世界、十方法界、十方淨土、十方刹等。又其中之諸佛及衆生,則稱爲十方諸佛、十方衆生。

  191 【叁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凡已生已滅之法叫做過去世,已生未滅之法叫做現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來世。

  192 【性空】謂衆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

  193 【感應道交】指衆生之所感與佛之能應相交之意。佛陀與衆生之關系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衆生之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于機緣成熟,佛陀之力量自然能與之相應,亦即衆生之“感”與佛陀之“應”互相交融。複次,衆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諸佛之巧應亦有無量之數,由是而有各種不同之機應,根據法華玄義卷六上所綜言,而以下列四句統括之:(一)冥機冥應,謂衆生于過去世善修叁業,于現在世未運身口業,藉于往昔之善根,是爲冥機;雖不現見靈應而密爲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知,是爲冥應。(二)冥機顯應,謂衆生于過去世植善,冥機已成,得值佛聞法,于現前得利益。(叁)顯機顯應,謂衆生于現在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四)顯機冥應,謂衆生于一世勤苦,現善濃積,雖不顯感,然有冥利。

  【感應】感是感召,應是應現,謂我對佛菩薩有什麼要求,如果心意至誠,便可以感召佛菩薩來應現,以滿我之所願。

  194 【南無】又作南牟、那谟、南谟、那摩、曩莫、納莫等。意譯作敬禮、歸敬、歸依、歸命、信從。原爲“禮拜”之意,但多使用于禮敬之物件,表歸依信順,含救我、度我、屈膝之意。如稱南無叁寶,即表歸依佛法僧叁寶之意。如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妙法蓮華經等,將“南無”兩字冠于佛名或經名前,亦表歸依之意。

  195 【如來】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叁界垂化。

  196 【八福田】(一)謂佛、聖人、僧叁種爲敬田;和尚、阿阇黎、父、母等四種爲恩田;救濟病人爲病田,又稱悲田。此八種,皆堪種福,故稱爲“田”。若人能盡力從事此八種,亦猶農人之力田,則獲秋成之利。(一)佛田,佛,梵語buddha。音譯佛陀,意譯爲覺。謂覺道俱圓,位登極果,世出世間最勝無比。若人能恭敬供養,即能獲一切福,亦能滅一切罪,故稱佛田。(二)聖人田,謂菩薩、緣覺、聲聞等出離叁界,證悟聖道,具足無量功德智慧。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勝福,故稱聖人田。(叁)僧田,僧,音譯僧伽,意譯爲和合衆。謂處衆和尚,敬順無诤,是佛弟子。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稱僧田。(四)和尚田,和尚,即教授師。謂出家者,因師教誨之力,生長法身,其恩實重。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稱和尚田。(五)阇黎田,阇黎,音譯阿阇黎,意譯爲正行。以能糾正弟子之行,即教授、得戒等師,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實重。若人能供養恭敬,即獲福利,故稱阇黎田。(六)父田,父爲資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成長,教誡育養,其恩罔極。爲人子固當竭力奉養,豈有求福之念?設若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稱父田。(七)母田,謂母始自懷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護持長養,愍念劬勞,其恩罔極。爲人子固當竭力奉養,豈有求福之念?設若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稱母田。(八)病田,謂見人有病,即當念其苦楚,用心救療,給予湯藥,則能獲福,故稱病田。

  (二)《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五所舉八種福田:(一)曠路義井,謂于曠遠道路,穿鑿義井,以濟往來渴乏之人,是爲福田。(二)建造橋梁,謂于通津斷港之處,修造橋梁,用濟往來之人,以免病涉之苦,是爲福田。(叁)平治險隘,謂道路艱險之處,則平坦之;窄隘之處,則開辟之。以免往來顛墜之患,是爲福田。(四)孝養父母,謂父母爲形生之本,教養鞠育,愛念切至,當竭力奉養,順適親意,以報劬勞之恩,是爲福田。(五)恭敬叁寶,佛法僧叁者,可尊可貴,稱之爲寶。以其具大功德,普濟群生,超登覺岸。故當皈依恭敬,是爲福田。(六)給事病人,謂病患之人,衆苦集身,實可悲憫。當給施湯藥及所須之物,使其四大調和,身得安樂,是爲福田。(七)救濟貧窮,謂貧窮之人,所須缺乏,饑餒逼切,無所哀告,當起慈憫之心,隨其所需,皆周給之,是爲福田。(八)設無遮會,無遮,即周遍之義。謂修設普度大會,使一切沈魂滯魄,悉仗叁寶慈力,皆得脫離苦趣,而獲超升善道,是爲福田。

  197 【佛田】比喻佛爲植福之田,供養佛能獲得一切福,消滅一切罪。于一切福田中,以佛之福田最勝。

  198 【大德】音譯婆壇陀。于印度時,爲對佛菩薩或高僧之敬稱。又比丘中之長老,亦稱大德。另于諸部律中,對現前之大衆,凡指比丘衆,稱“大德僧”,比丘尼衆則稱“大姊僧”。在中國,不以“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爲對高僧之敬稱。然于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六即記載:貞觀十九年(645)六月玄奘于弘福譯經時,另有證義大德十二人、綴文大德九人、字學大德一人、證梵語梵文大德一人等。然至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使用,凡對有德有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稱之;或不限于具足德行與否,而成爲佛教界一般性之禮稱。

  199 【問訊】 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至後世之問訊,僅爲合掌低頭。

  200 【海青】乃寬袍大袖之唐裝,爲我國佛門缁素二衆禮佛時所穿之衣。又作大袍。系依黃袍之形式稍加修改而成;黃袍,乃隋代以後天子之袍服,衣袖寬闊,著之自在。又江蘇吳中之地每將廣袖之衣稱爲海青;以僧袍之袖廣,故援引其名,稱爲海青。此外,叢林中謂“海青”之名,乃取海貌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取彼波浪之飄逸灑脫,自在無礙;取其色澤之青出于藍,代代更勝,意在鼓勵策進,不同凡俗。

  佛教傳入中國,由于氣候、國情及實際需要等種種關系,原有之叁衣不再適用,另製小褂、中褂、長褂及大袍。叁衣僅于禮佛、誦經或集會時,披搭于大袍之外,並依實際情況僅擇一衣披搭。現今之海青顔色有二,一爲黑色,乃一般缁素二衆禮佛時所穿;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僅著海青,不得披搭袈裟。一爲黃色,爲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之主法者所穿,一般大衆不得穿著。

  小褂又稱短褂,即內著衣,包括褂衣及褂褲。中褂又稱羅漢褂,長至膝下小腿肚間,作務時穿之。長褂又稱長衫,爲僧衆之常服,仿唐裝而于斜襟部分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征福田、百衲之意。

  201 【長跪】爲禮法之一。兩足屈膝著地,以示禮敬。亦有稱爲胡跪者。即齊兩膝而著地,兩胫空翹,兩足之趾拄地,上身挺立。

  202 【五觀】僧侶在用餐時所應起的五種觀想︰即所謂的“食存五觀”。《四分律行事鈔》卷中之叁〈隨戒釋相篇〉雲(大正40·84a)︰“食須觀門五別︰(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減。(叁)防心顯過,不過叁毒。(四)正事良藥,取濟形苦。(五)爲成道業,世報非意。”茲依同書卷下之二〈對施興治篇〉引用《智度論》、《毗尼母論》等所載,略釋如次︰

  (1)計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墾植、耕除、收獲、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計一缽之食,觀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貪心,則墮地獄。

  (2)自忖己身德行,若不坐禅誦經,不營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則墮惡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墮之,故須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獲供養。

  (3)防心顯過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癡舍。貪重則墮地獄,嫌嗔則生餓鬼不得食,癡舍則墮畜生,故須先觀食,離此過,方能生叁善根。

  (4)正事良藥等,即做良藥之想,觀想治饑渴如除故病,及減約飲食如不生新病。

  (5)爲成道業等,即觀想藉由食物使壽命相續而成慧命,修叁學以伏滅煩惱。

  又,以此五觀故,齋堂又稱五觀堂。

  203 【叁心】凡夫所未能祛除之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一)起事心,四住地所起煩惱粗強,能起業事,障蔽佛之化身之心。菩薩修習伏結之道,伏除此心,故得化身。(二)依根本心,依無明之根本而起四住地惑之心。此心障蔽佛之報身,菩薩修習斷結之道,斷除此心,故得報身。(叁)根本心,以四住煩惱爲本之無明地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法身,菩薩修習勝拔道,滅除此心,故得法身。《宗鏡錄》卷八十九將此叁心依次配于前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20…

《居士學佛100問 (注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