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9 8 年 第 5 期 ( 总 第 1 6 5 期 )第 1 3 页
56 【掉举】指浮动不安之心理状态。
57 【惛沈】又作昏沉。指使身心昏昧、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之精神作用。
58 【八不中道】龙树论师所造的《中论》(也叫做《中观论》)。但是龙树论师自己所造只是《中论》的颂文,现存梵本,叫作《根本中颂》。所谓八不,即龙树论师于《中论》的篇首所说。
龙树论师的思想,渊源于《般若》等经。《般若》立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即宇宙万有)当体性空,破除由于假名(即概念)认识所执著的实在。龙树论师的立说更发扬性空而无碍于缘起的中道妙理。依他缘起的诸法,当体空无自性不可得,然而“空”并非“无”的异名,“空”的意义是“不”,“不”是泯义、破义,并非对于“有”的“无”,而是超越有无的“中道”。他为彰显此无所得中道实相的妙体,把《般若》等经中散说的不生不灭等,归纳作八不一颂,而在《中论》的篇首说(大正30·1b)︰“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概念,是就缘起诸法的假相立名,都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实相不相应,而众生把它执著作实在,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诸见中。所以龙树论师对于缘起诸法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否定这些实在论的见解。但是《中论颂》在八不中只解释了“不生”一种,这或者是因为所谓无生(藏译《中论》八不作八无,“不生”即“无生”)是一切佛法的中心,所以用“不生”来代表八不。如《中观论疏》就说(大正42·43a)︰“佛虽说八不,则束归一无生。”《中论颂》用自因、他因、共因、无因四句,推检诸法,以证明诸法的无生不可得,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即于自因、他因、共因、无因四句中,觅生不可得,所以说诸法无生。
59 【比量】因明学用语。又称真比量。因明三量之一。比量就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识。
60 【比量】因明学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61 【三量】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62 【三藏】修多罗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毗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毗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著。
63 【依止】依赖止住。
64【阿赖耶识】阿赖耶,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65 【法师】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又作说法师、大法师。广义之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或律之行者,称为经师或律师。佛菩萨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众生根机之利钝而为之演说,故称大法师。
关于法师之资格,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七、澄观之《华严经疏》卷四十三等所载,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法师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等十德。具足此十法,则能成就众相圆满。(二)行四法,即:(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词章句。(2)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3)得禅定智慧,于诸种经法中,能随顺而无诤。(4)不增不减如法而行,言行一致。
就法师之类别而论,据《法华经》卷四法师品、卷六法师功德品载,依法师之专长及其弘法之差异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等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然后世则演成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说、诵、思修等十种法师。
此外,我国称道安、慧远等学问德行高深者为法师,然对鸠摩罗什、玄奘等对翻译经藏有卓然贡献之大译经师,则多称三藏法师,以别于禅师、律师等称呼。
66 【憨山】(1546~1623)明代僧。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十二岁从金陵报恩寺永宁诵习经教。十九岁出家受具足戒,并至栖霞山从法会受禅法。以慕清凉澄观之为人,自字澄印。万历元年(1573)游五台山,爱憨山之奇秀,遂取此为号。历住青州(山东)海印寺、曹溪宝林寺等,宣扬禅宗。宣导念佛与看话头(禅宗之古则公案)双修。熹宗天启三年十月示寂,世寿七十八。世称憨山大师。与袾宏、真可、智旭,并称明代四大高僧。著述宏富,有楞严经通议十卷、观楞伽经记八卷、法华经通义七卷等行世。弟子福善、通炯等汇编其遗文,题为憨山老人梦游集(又作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凡五十五卷(古本四十卷),另有其自著之年谱二卷。[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五十三、卷五十四所收)、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五灯严统卷十六、高僧摘要卷三、净土圣贤录卷五]
67 【真言】音译曼怛罗、曼荼罗。又作陀罗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语、密号。即真实而无虚假之语言之意。
68 【非人】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
69 【法施】指宣说佛法,利益众生。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
70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佛、法、僧)。
71 【三有】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72 【法界】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73 【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更大、更上于此悲者)。
74 【无量劫】多到不可计量的劫数。
75 【宿业】过去世所造之善恶业因。又称宿作业。即指于现世感宿业之果报,而现世之行业又成为来世招果报者。惟一般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
76【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地狱属上恶,饿鬼属中恶,畜生属下恶。
77 【总持】总一切法和持一切义的意思,是梵语陀罗尼的译义。
78 【法化】正法的教化。
79【感应道交】指众生之所感与佛之能应相交之意。佛陀与众生之关系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众生之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于机缘成熟,佛陀之力量自然能与之相应,亦即众生之“感”与佛陀之“应”互相交融。复次,众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诸佛之巧应亦有无量之数,由是而有各种不同之机应,根据《法华玄义》卷六上所综言,而以下列四句统括之:(一)冥机冥应,谓众生于过去世善修三业,于现在世未运身口业,藉于往昔之善根,是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二)冥机显应,谓众生于过去世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利益。(三)显机显应,谓众生于现在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四)显机冥应,谓众生于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虽不显感,然有冥利。
80 【九品往生】修习净土法门,上、中、下三根皆得往生,依此三根分为九品。即:
(一)上品上生,先发三心,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次修三业,即“慈心不杀,具诸戒律”、“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此人精进勇猛,临命终时,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
(二)上品中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修行,唯能解了第一义谛,深信因果。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等无量大众,持紫金台,授手迎接。
(三)上品下生,亦发三心,然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读诵解义,唯信因果。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及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授手来迎。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其人见已,心大欢喜,见己身坐莲花台。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此人临命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
(六)中品下…
《居士学佛100问 (注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