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4、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有什麼不同?

  54、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混爲一談,是十分錯誤的。厭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觀厭世,逃離現實的一種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識,自己缺乏處世的勇氣和責任感。這種厭世避世思想缺乏度衆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隱士之類有之,生活處于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對虛幻假像掩蓋下的無常苦空世界本質的覺悟,和對常樂我淨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礎上的,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則是悲283不棄世,智284不墮世,就是說,要認識世界的無常苦空、虛幻不實的本質而放棄一切貪戀之心,但需要有濟世度衆的大慈285大悲心,不能放棄苦海衆生,自求彼岸的涅槃寂靜(墮入寂滅)。雖然破除了粗細286兩種轉世因緣,對虛幻的世界沒有絲毫貪戀之心,但爲度化苦海衆生,需要處在世上,與衆生同甘共苦,承受衆生苦難,直到一切衆生脫離苦海。在處世期間,由于慧心常明,不會墮落爲貪嗔癡諸惑的奴役,如像蓮藕,雖在泥中,卻能保持潔白如玉的品質,即生在泥中而不染。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質是消除無明貪戀之心,並不是厭惡和逃避現實,自求淨樂。身處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貪戀榮華富貴,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在成佛之前需要無數世的福慧資糧成熟期,在這期間脫離不了粗細兩種生死287,想出世實際上出不去,仍須處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轉世,就要積極創造轉世殊勝人身的福德因緣。在諸福德資糧中發利衆菩提心,行利衆諸善,戒自身諸惡行是最主要的。因此,悲觀厭世,放棄利衆善行,自己單獨尋求離世寂滅常樂是違背大乘教義的。

  附:認識到緣起性空的道理和“見性開悟”有什麼不同?

  從理論上認識緣起性空的道理是理性上的分別作用,“見性開悟”是一種非理性的直覺經驗。前者是世俗智達到的境界,後者是自生聖智的境界。理性分別作用是抽象的思維,如思維認識“蜂蜜”,只是概念性的抽象的認識,無法真實體驗蜂蜜的滋味,也得不到真實的蜂蜜,在沒有蜂蜜的情況下可以想像蜂蜜,在這種情況下,“蜂蜜”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非理性的直覺體驗或稱直感經驗是沒有思維活動,也沒有任何名稱概念,猶如口嘗蜂蜜,親自體驗到蜂蜜的滋味,無論知道不知道“蜂蜜”的名稱和蜂蜜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系,嘗到蜂蜜的滋味都是一樣的,這種體驗又是具體的感受,並非語言概念所表達的抽象的共相。世人對蜂蜜這種具體的實物來說,既可以用抽象思維來認識,也可以具體地感受,親口嘗到蜂蜜的滋味。但對于心性、物性之類的法性本質,世俗智慧只能達到概念性的理解和想像的接近,所以世間道的最高位,對空性的認識仍然無法超越概念性的認識。只有見道中出世第一智,即聖智才能達到直覺現觀,對空性的直覺現觀,稱作開悟見性。從世俗分別智境,達到無分別現觀聖智288境界是一種智慧類型的轉變,絕非一般的認識程度上的差別。這是一個佛教哲學的核心問題,也是一個語言表達在客觀上受到限製,理解上容易産生分歧的很大難題。所以被稱爲非思議、非言說境。據當代物理學家說,量子、粒子研究領域,就碰到用理性思維無法想像,用語言無法精確表達的近似佛教所說的非思議境界。

  附:靠書本能不能學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經典書本的形式留傳保存了下來,所以學佛不能離開經典理論學習。一切輕視經典理論學習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錯就錯在忽視了聞、思、修叁種智慧之間的因果必然關系。聞、思、修叁智的因果關系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聞得智,無其前因便無後果。“聞”就是求學經典理論,但佛教研究、修學者的傳承有規範,“傳承”指師傳,只靠書本自學,無法得到理論和修證經驗融爲一體的法脈傳承。佛教經典種類繁多,文詞歧義甚多,且經文分了義、不了義、顯義、密義等,不能直接從字面了解經義,這又是靠書本自學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有些顯宗經典,憑借曆代大善知識的疏解之文,還可以閱讀,但密宗續經,若不掌握打開密義的特殊“鑰匙”,只憑經文的字面意思,雖然具大智者也難掌握其義。更何況,修密法必須要有師傳法脈和符合續部規定的灌頂受戒,絕不能輕信教外之人的所謂“密法不需要灌頂,可以自修”這類的胡言亂語。古今中外,許多世俗學問尚講師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稱的佛教經、論、密學怎能不講傳承呢?輕視所謂“文字般若”,是一大錯誤,但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視爲真般若,以爲靠閱讀經文就可以證道,這是從一個極端走上另一個極端的錯誤。排除上述兩個極端,尋找一條中間的道路(聞、思、修),才是正道。顯宗菩提道尋師求學爲入道之門,密宗視重師道爲成就之源,具慧眼者從這個問題上,就可以對經、論、密學傳承的重要性得到認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