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6、‘空’是什麼都沒有嗎,佛教是虛無主義或唯心主義嗎?

  46、“空”是什麼都沒有嗎,佛教是虛無主義或唯心主義嗎?

  (一)有人說:“佛教講四大229皆空,是虛無主義。”這話有道理嗎?

  這完全是誤解,是望文生義,沒有深入經、論的結果。

  很多人只從字面上了解佛教,甚至許多學術界的人士,都認爲佛教是“虛無主義”,這種看法,由來已久。“空”的意義深奧難解,沒有相當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對“空”的意義容易産生誤解,墮入頑空,導致否定因果業報、善惡和叁寶的作用等,反而造惡業。故對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說空也是違犯菩薩戒的。爲了消除對佛教教義誤解,對“空”作一簡明介紹。

  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即萬法,分爲性相兩個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現象,現象就是世俗智慧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現象。“自性”是經過理性思辨才能認識的東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認識到的事物,稱做俗谛,聖智和思辨所認識到的事物的自性稱作理谛或勝義谛。事物的現象或現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標准,全部承認其有,世俗谛如叁界230六道231,苦集滅道232,生死輪回,業力233受生,因果報應,世間法234與出世法235等等,不能說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內,在世俗谛中無法否定它的實際存在。若不承認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會墮入否定一切的頑空,這是佛家最反對的。

  事物的“自性”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習慣上稱謂的“自性”,如人、動物、山、水、樹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爲有這種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名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對這類“物自性”,佛教從來不否定,那麼“空”是指什麼呢?是指一種“特殊自性”的“空”(無自性)。“特殊自性”是指一種不依賴任何事物的單一、獨立、自在的物我自性。這種“特殊自性”觀念是一種無明236形成的虛妄觀念,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自性。實際情況是,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衆緣和合形成的現象——即“緣起”。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怎麼會有不依賴衆緣的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沒有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這“自性”不就是“空”嗎?——這就是從思辨的方法認識的“緣起性空”之理,但從思辨的角度認識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的直覺經驗,不是空有的對立,而是“空”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空”的空有統一境界,這是思辨智慧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性空的難悟也正在這裏。總之,四大皆空或“緣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也不是思辨性的色237空238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爲一體的直覺經驗。顯然,把佛教的“空”理解爲虛無主義239,不符合佛教基本學說的本來含義。 此“空”並非與“有”相對之“無”,而是超越有、無二端之“空”,故空不可被誤解爲虛無主義之“無” 。

  當代佛教僧團或組織大多都繼承了曆史上佛教中的主流思想,不把世界看成是虛無的,而是強調世間事物的互相依存,強調事物的因緣關系,否定世間存在一成不變的東西。多數當代佛教團體或組織的所謂“空”,也主要是強調世間事物(包括人的地位、財富、生命)不是永恒存在的,人不應當過分執著那種根本不存在的永恒不變的世間事物,強調實現佛教的理想並不是去追求一種與現實世界無關的境界,而是要在現實世界中去實現佛教的理想。顯然,從這種對佛教有關世界本質理論的理解出發,人們在社會中的活動就是有重要價值的,有意義的,因爲世界並不是絕對的虛無。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有益于民衆或他人的活動,與佛教徒對其理想的追求並不矛盾,在許多方面有一致之處。佛教的這種關于世間事物(人的地位、財富、生命等)不是永恒存在的“空”的觀念,對于引導當代人以一種豁達的態度對待自身利益,減少因社會的激烈競爭而導致的許多矛盾、沖突等不良後果,有著積極的作用。

  換言之,親證“空性”,是爲了開顯智慧,斷除我執、煩惱,不再損人利己。

  (二)有人說:“佛教是唯心主義。”這話有道理嗎?

  對佛教這種內涵十分廣闊的人類文化,扣上一頂簡單的,只適應于哲學分類的名詞——唯心主義的帽子,不但是一種簡單粗淺的作風,也是一個無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學性概括。凡思想方法嚴謹的學者對這類十分複雜的思想文化現象,不會做出簡單輕率的評判。就拿佛教內容來說,包羅萬象,有的問題可以用哲學思想來衡量,有的問題不能用哲學思想衡量,如佛教藝術、音樂、舞蹈、繪畫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來衡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來衡量其優劣。馬恩著作中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概念的使用範圍有嚴格的限製,說僅僅適用于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時候,不能亂套、亂用。就佛教的哲學思想而論,就有毗婆論、經部、唯識、中觀四個不同的派別。從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根本標志,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主張來衡量,小乘毗婆沙、經部、大乘中觀宗都無法劃入唯心論範疇,因爲這叁派都承認獨立于精神之外的客觀存在,並認爲心因境生,無境心不生的觀點。“境”指物質世界,客觀存在,“心”指主觀意識。中觀論將主觀和客觀、物質和意識視爲相對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對立,互爲依存,有則俱有,空則俱空的對立統一體。按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標准衡量240,毗婆沙和經部屬于唯物主義,中觀宗屬于辯證唯物主義,怎能把佛教簡單地劃入唯心主義的哲學範疇呢?符合客觀實際的說法應該是,佛教哲學中既有唯心論成分,也有唯物論和辯證法成分,不考慮這種實際情況,一口斷定是“唯心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究竟唯心主義是不是全是錯誤的呢?恐怕也不能這樣簡單地下結論。凡是一種哲學思想都有通過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是錯誤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未必是錯誤的;在宏觀世界中看來是絕對正確的東西,在微觀世界領域也許會變成徹底的錯誤。如經典物理萬有引力理論,在原子以上宏觀物質領域似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紀以來由于亞原子領域以及量子場的發現,卻遭到推翻。物質的實在性原則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産生了懷疑(詳見美F·卡普拉著的《物理學之道》一書)。在四維空間時空連續體的理論中叁維物體已成了相對的存在。

  在美學領域,唯心論的觀點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柏拉圖、康得、黑格爾、貝克萊、休谟、湯瑪斯、叔本華、尼采、胡塞爾、薩特、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柏格森、羅素、維特根斯坦等許多古希臘和近現代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和優秀的學者,他們在物質和精神的關系上統統倒向唯心主義。這是爲什麼呢?難道是他們不懂科學,還是精神不正常呢?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對他們采取簡單否定的辦法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在多樣化的世界和多元化的思想文化體系中,每一種思想都有它産生和存在的一定道理,任何事物都有相對性,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是不存在的。

  附:有人說佛教是“無神論”,但佛教中有衆多神、佛,對此問題如何解釋?

  首先,佛陀不是神,而是覺悟的人,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

  其次,“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所謂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爲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或“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大梵天、濕婆、上帝之類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毀和人類苦樂命運的神。佛教不承認作爲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和創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張業力論或緣起論,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屬于無神論。241“業”指心理、語言、行爲活動,指人類的各種活動。“業”是有意識的活動,即意識支配下的活動。衆生共同的環境——器世界242是共同的業力形成的,個體的五蘊243之身是各自的業力形成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環境和生命均屬業力的造化,故說“叁界唯識”。“叁界唯識”的“識”是指衆生的“意識”,因爲造業離不開意識,所以,只說業的主體意識,不說業力——這是中觀家對“叁界唯識”這句話的解說,唯識宗對“叁界唯識”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但若過分誇大意識的作用,就會滑向外道的“神我觀”和“絕對精神”的錯誤的深淵。

  佛教認爲有無數的佛菩薩和諸佛菩薩的化身244,也有衆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羅、無色界天、餓鬼道衆生、藥叉245、世間衆神246、幽靈等等。有的可見,有的肉眼不可見。這類生靈構成了非人類的隱形生靈世界,其中除佛菩薩的化身外,都是衆生。有的人不承認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們這種看法正確的話,非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宇宙線、電磁場、引力線、只有頭發絲的億萬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維以上的空間等,都要統統否定,這豈不可笑?

  附:“萬法唯心”是什麼意思?

  “叁界唯心”是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經》中說的一句話。但對這句佛語的解釋上,中觀論師和唯識論師有很大的分歧。中觀家認爲這句佛語是權變之說“不了義”,唯識家認爲是究竟“了義”。

  中觀家爲什麼認爲這句佛語是不了義呢?因爲按了義角度解釋,就要犯否定客觀外境存在,墮入外道數論派“神我”說的邪見,但佛是遍知者,絕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因此,佛說這句話是針對外道造物主創世說的一種權變之說。佛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叁界並非神造,而是心造。” “心造”就是“業造”,因爲無心不會有業,業是意識操縱下的善惡和中性行爲。唯識家認爲,“叁界唯心”這句話是究竟了義,並非權宜之說不了義。以佛陀的這句話爲根據,建立了“境空識有”的唯識觀。

  對“叁界唯識”這句佛語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從發生學的角度解釋此話,認爲這句話是“業創世”說的同…

《46、‘空’是什麼都沒有嗎,佛教是虛無主義或唯心主義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