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就是通過念佛,或誦經,或持咒,或靜坐,或參禅等方法,培養一種安定、清淨、祥和、穩靜的心態;榮辱毀譽,泰然處之;得失隨緣,不驕不餒;遇事不慌,一心不亂;從容不迫,體動心靜。心靜,則慧生,故能恰當解決人生之種種疑難、困惑與煩惱,走出低谷,走出困境,離苦得樂。所謂大將風度,指揮若定。因此,這種心態,有益于現代人生,是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必需。因此,要修戒、定、慧。
附:爲什麼敲鍾?
佛門、佛事,鍾用于祈壽、感化、超度衆生。在一口佛鍾上鑄有這樣的銘文:“鍾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衆生。”
佛寺的鍾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複兩遍,共108下。爲何要定爲108下?一說是一年有12月、24節氣、72候(五天爲一候),合爲108,象征一年輪回,天長地久。另一說是,人有108種煩惱,鍾鳴108響,以盡除人間煩惱。
鍾聲深沈、洪亮、綿長,才能震撼人心。形大體重的鍾基頻低,儲能大,使鍾聲深沈綿長。用加入錫的青銅製鍾比黃銅和鐵製鍾聲音青脆。鍾的下部和鍾唇加厚外張,使聲音向外輻射能力強,就會使鍾聲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鍾的鍾聲,都是由形大體重、鍾唇厚而外張的青銅鍾發出的。
敲鍾時,可別忘了耳聞心誦:“鍾聲聞,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炕,願成佛,度衆生。” 如此發心,福慧雙修,功德無量。
附:爲什麼供水?
表示要修平等心、清淨心。
我們對諸佛所作的供養,可以有很多種,例如水、花、燃香、塗香、食品、明燈等等,但最重要是供品的來源之清淨及供養時的心清淨。“供養之心清淨”是說不要在供養時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貴重供品後又後悔。“供養來源清淨”是指不可以是經由殺生、邪淫、妄語等不善業而換取的供品供養,僧衆又不能以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來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須辛苦得取的東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沒有什麼貴重的價值,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供水時供者必定不會生悭吝後悔的心,也不須以各種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爲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種。水有八種功德,分別有八種表義,所以緣起亦十分吉祥:(一)清涼——表義戒德清淨;(二)味甘——表義得享百味食;(叁)性輕——表義身心壯健;(四)質軟——表義意念柔順;(五)清澈——表義意念清明;(六)無臭——表義障礙消除;(七)益喉——表義成就妙語;(八)養胃——表義健康無病。供水之時,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在杯中放少許水才放壇上排列,然後才倒添至近滿,這樣做是因爲供空杯之緣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壇上。添水時不要滿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杯緣一顆米之粗度爲宜。杯與杯之間之距離勿過窄或過闊,亦以一顆米粗度之距爲宜。在放下杯時,要恭敬輕輕放下,勿粗魯地擲投。在添水時,要以雙手持壸,似是對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們一般會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幹另放。以上細節是爲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不是爲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爲這些小節是多余的執著,對凡夫來說,小節正是很重要的成就關鍵。
附:爲什麼供花和水果?
表示要明了凡事皆有因果,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得惡報。不必怨天尤人。供花也是相貌端正、美麗的緣起。
附:爲什麼敲木魚?
表示不貪睡,要精進,不懶惰、懈怠。
附:作爲佛教徒,是否仍然可以參與民間的拜神儀式呢?
皈依佛、法、僧叁寶,就成爲了一個佛教徒,佛教弟子有幾件事是不應做的,也有幾件事是應該努力去做的。既皈依了叁寶中的佛寶,便不可以再皈依外道天神、鬼及“非人226”等等。民間的信仰也有多種。有些寺廟供奉觀音、彌陀及藥師佛等,我們去這些地方參拜供奉都沒有問題。有些地方供奉的對像,在佛法上定義爲天界的衆生,也有些地方是供奉畜牲、“非人”及鬼道衆生的。有的家族本來是供奉狐狸精靈的!在東南亞地區,也有很多供奉鬼道及“非人”的民間寺廟。一般來說,朝拜供奉鬼道、“非人”及畜牲道衆生的廟宇,我們還是不去爲妙!這些衆生,依修持佛法及福報的角度來說,它們還比不上生于人間的我們。它們或許有些少的神通力量,能夠爲我們帶來一些小利,但長遠來說,供奉它們對我們只有害處而沒有真正的利益。所供奉的民間神明,例如天帝等等,在佛法上視爲天界衆生。他們的福報及能力比我們大得多,也的確有能力令我們得到些少今世的利益。然而,天界的衆生仍然是被縛于生死六道內的衆生,一樣要經曆生死的變幻。這些衆生只能給予我們一點今世的小利益,卻不能協助我們解脫輪回或成佛,也沒有佛陀的圓滿悲心及智慧,所以並非堪受皈依的對像。天界的衆生與人類一樣,有著親疏友敵的觀念。如果你天天去供養禮拜,他們有能力爲你帶來一些短暫的眼前好處;如果你有一天忘了供養,他們也有可能會發怒而加害。簡而言之,叁寶弟子要認清應該皈依的對像,不要隨便跟著人到處拜拜。如果家中有拜神的習慣,我們也毋須爲此與父母作對,應該好好地解釋。如果實在沒有選擇的話,我們勉強也可以入鄉隨俗及恒順父母衆生的心態去上上香,供上一點食物,心裏應存著向同輩送禮的心態,這是不違反皈依學處227的,但絕對不應在心中生起依止228的念頭。
附: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佛法教導我們必須孝順及尊敬父母與先祖,但卻沒有說要對他們的照片或骨灰上香及供奉。很多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家中天天上香,也有人把祖先的遺灰放在寺廟中,這些敬祖的方法並不符合佛教傳統。在父母及祖上往生後,我們應該代他們供僧及布施,也可以代他們供佛及延請僧人誦經,這樣做可以爲他們帶來利益,令他們得生于善道之中。此外,最直接及有效之利益祖上的方法,是善用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肉身是由父母的身體而來的,他們的身體又源自我們之祖輩,所以我們與祖上曆代的血脈有著直接的關連。如果我們能利用自己的身體行善的話,因著以上所述的關系,對血緣祖上的利益遠比其他善行爲大。怎樣利用身體行善呢?例如禮佛及捐血就正是身體上的善行了。禮佛正是藉著這個由祖先血脈而來的身體來積聚功德。捐血也是一種最能利益祖先的善舉。它的本質是身的布施,可以積集功德,同時又能幫助其他人。這個參與捐血的身體,乃至所捐的血,其實正是祖輩及父母之身體的延伸,所以他們也會得以直接積聚功德。祖輩既然已經往生,他們的神識就早已轉生于六道中其中的一道,不再是他們以前的身份了。所以,我們向祖先祈求保祐是沒有意義的,他們也不可能會接到我們的供養物品。至于骨灰的處理,西藏的做法是把它混和泥土而造成小泥佛像。這些泥佛牌會被裝入一間小屋中。在不能做到這種處理方式的時候,也可以把骨灰撒在聖地的幹淨土地上或川河水之中。佛陀並無教示我們要對骨灰供奉叩頭,而這樣做對祖輩往生後之處境只會有害處,完全沒有益處。佛經中有一個典故正是教示我們不要對先人的骨灰供奉禮拜的,否則會爲已轉生了的祖輩帶來很大的痛苦。對已亡的父母及祖先,我們應心存感恩而代作善行,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在父母在生時要隨順他們,令他們歡喜。在父母死後才哭著上香,其實是沒有什麼大意義的!
附:佛教徒可以拜土地公及龍神嗎?
地神、國神及山神等只是六道衆生的一種,它們大部份屬于餓鬼道的轉生,只是比較有福報而已。這些衆生的能力有些會比人間的衆生爲大,能夠爲我們帶來一點眼前的利益,或者也能傷害到我們,但最終來說,它們並無能力令我們脫叁惡道苦,也不能令我們脫生死輪回,更莫說令我們得證無上佛境了。龍神等其實亦只不過是有些神通變化的畜牲道衆生,它們並無能力令我們得到究竟的福樂。這些衆生與我們的情況是相似的,並無自主生死的能力,亦沒有圓滿的悲心與智慧。依止它們的人,頂多只不過能在現世中得到少許利益,但在死亡後,由于依止的心故,或許會轉世成爲這些衆生的奴仆下屬,所以並無究竟的益處。作爲正信的叁寶弟子,我們既依止了佛寶,就不應再依止天道及其他道的衆生,何況比我們還糟的叁惡道衆生!如果我們並不生起依止的心,而單是對它們作一些供養,祈求它們幫助我們得到眼前世間利益,嚴格上來說這並未算是違背依止叁寶的學處,但其實亦並無這樣的實際需要。只要我們一心依止叁寶,自然能得到世間與出世間之利益,不需另行依賴凡俗的世間衆生賜予福報。若果我們真的要去供養地神及龍族等,應以平輩的身份,尤如向一位有勢力的朋友送禮的心念,但我們不需祈求它們令我們未來生能得益。這些衆生連自己的未來生亦不能自主,如何能幫到我們呢?這些衆生與我們一樣,在得到尊重供養時,會以它們有限的力量爲我們帶來一些眼前好處;在我們停止供養或得罪了它們時,它們會加害複仇,因爲它們一樣有凡夫的嗔心及貪欲,並不具有佛陀的悲心。
附:先人骨灰應該供奉在寺院中嗎?
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亦不符合佛法之傳統。佛陀教示我們以孝道善待父母及祖上,但經上並沒有說可以把先人骨灰供奉在寺院中。這樣做並不能爲先人帶來真正的利益,反而會帶來不利。佛經中有一個故事:佛陀的弟子舍利弗以神通力去到地獄中,遇到了一個受著極大痛苦的外道,這外道向他說:“我前生爲人間一個宗教領袖,有不少弟子。在我死後,弟子把我骨灰供奉在廟內。這樣做未令我得益,反而加深我現在所受的痛苦。請你在返回人間後,叫我的弟子停止那樣做。”,舍利弗在重返人間世界後,便按照外道的請求,去到外道廟中說明原委,不過衆外道並不相信,還把他打了一頓。事實上,舍利弗早已得證聖者境界,但爲了向我們凡夫開示,把先人骨灰供奉的過失及他在過往世侮辱他人的業力,他才示現爲無力反抗而被外道毒打的情況。如果要在先祖死後多盡孝道,可以爲他們供佛、供僧,也可以多作拜佛等身體所行之善業,甚至可以持咒而向骨灰加持,以上的方法都能利益先人。在西藏也有另一種如法的傳統,把骨灰混入幹淨的泥巴中,造成很多泥佛像,最好能造十萬尊小泥佛,放在戶外的一間小建築物中,這樣也很能爲先祖帶來真正的利益。把骨灰放寺院內或家中,對骨灰供香、祈願及頂禮等,都並非佛法傳統,對亡者毫無益處可言。要盡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在祖上生前好好侍奉。
《45、佛教徒的拜佛行爲是不是偶像崇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