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爲什麼要長養慈善意識?
既然我們的生存要依靠社會和衆人等諸多因緣,我們都需要別人,因此,大家應彼此關懷,力所能及地、無償地幫助他人,出錢出力,扶貧幫困,造福社會。
慈善之行,當從布施做起。佛家常言,“布施”有叁大類。第一、“財物”布施:財分爲內財與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如金錢、物品等。內財是身體,譬如當義工,以勞力、智慧、技能,爲社會大衆服務,這是內財布施。一切所有內外之財,能施與有所需的衆生,稱爲財物布施。自己有的,如果別人有需求,能舍,能夠供養別人,能夠贈與別人,心地清淨無有貪念。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能舍,你就得清涼、自在,就開智慧。第二、“諸法”布施:諸法包括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212法,自己知道的樂于教導別人,稱爲諸法布施。你所懂得的,有人來向你請教,盡心盡力把你所知道的都教給他,不吝法。你知道十分,只教他叁分,他所懂得的永遠不能超過你,這是吝法,悭貪心沒有斷。第叁、“無畏” 布施:衆生遭遇災難危苦,心生恐怖、畏懼,你能夠幫助他,使他遠離恐怖,身心得到安穩,稱爲無畏布施。
修這叁種布施得福報。財物布施所得的果報是財物不缺乏;以錢財布施,得大富。世間富貴之人從哪兒來的?修財布施而來的。法布施得的果報是聰明智慧;世間人有智愚不等,不平等是果報,因爲過去生中修的法布施不一樣。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吝財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得愚癡的果報;不能行無畏布施,身體多病,壽命不長。
布施是學佛的關鍵,佛陀教人行善,不外乎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修學的不超越這叁大類,能夠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衆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而不求回報,這是布施。
修布施的功德,略舉兩種:第一種“除怨”;第二種“不乏”,財物、智慧、身心健康、長壽,樣樣都具足,不會缺乏。除怨也非常重要,世間人常講,一家飽暖千家怨!你家裏發大財,爲富不仁,不能夠幫助別人、救濟別人,你這一條街的鄰裏鄉親對你都怨恨。你家裏遭小偷,人家看到小偷去偷也不會報員警,偷得好:他家裏有東西,多偷他一點。你家房子要被火燒了,人家也不會來救,燒得好。
你要是有財富,常常布施別人,常常救濟別人,大家對你不但不怨恨,而且尊敬你。爲什麼?因爲你發大財,大家都有好處,你肯周濟這些鄰裏鄉親,多做這些慈善福利事業。布施所得到的功德利益還不只這些,前面兩條都是講世間的利益,佛法的目的是除障,了生死、明心見性。學佛的人修布施的目的是要斷悭貪之心,求去除自己的煩惱病根。如果目標在這上面,就是布施波羅蜜,度越悭貪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