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36、怎樣誠信待人?

  36、怎樣誠信待人?

  人生不能離群獨存,像魯賓遜在孤島上所過的生活,究竟不是每一個人所能忍受的。我們既然得和群衆共處,那麼,應該把怎樣對待人的方法來研究一下。人是有情感的動物,而情感是相對的,是交感回流的,是有反射作用的。我們拿誠懇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誠懇來酬答我們,倘使我們用詐術待人,人們也會拿詐術來對待我們的。所以敬他人就是敬自己,害他人就是害自己。就是地位微賤的人,我們也應該以誠敬的態度待他,不可對他慢忽。

  人與人的關系應該是互相輔助,互相敬愛,而不應該互相利用的。互相輔助敬愛,相處可以永久;互相利用的,在利害關系終盡以後,就不能繼續相處了。總之,待人接物,應該根據佛的“自利利他”的宗旨做去。

  (一)以誠待人。

  《叁慧經》中佛說:“有地則有萬物。人有至誠乃有道”。《寶女所問經》載:“佛告寶女,菩薩有叁法,常懷至誠。何謂爲叁?(一)未曾欺佛。(二)不自欺身。(叁)亦不欺诳一切衆生” 。所以印光大師教人最注重誠敬。這實在是學佛做人的要道啊!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204,不致力于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正)致弘一大師書一》)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印大師示寂之晚,語真達師等雲: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見永思集。】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正)複鄧伯誠書一》)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爲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而此癡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正)複高邵麟書二》)

  “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鹹知,此道舉世鹹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正)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二)人各有所長。

  佛在《孛經》裏說:“器雖粗弊,不可便棄,各有所貯。愚賤不肖,亦不可棄,各有所用”。又說:“駝負百鈞,蟻負一粒,各盡其力爾,象飲數石,鼷飲一勺,各盡其量爾。故用人不必其效之同,各盡所長而已” 。我們碰到對方有一件使我們不如意的事情,應該反問自己:“我所做的事,是不是能使每一個人都滿意”?如果只看見別人的不是,那麼兄弟、朋友、妻子以及童仆、雞犬,皆可厭可憎,一天到晚如坐在火坑裏、針刺上,精神必將大受痛苦的了。所以我們要記住《出曜經》裏佛說的:“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的四句話。

  (叁)從自己做起。

  家庭中的口舌,都從多講多話中來的。無論訓子女,教小輩,以及勉勵家人,與其唠唠叨叨,惹人生氣,不如做一個榜樣給人看。“以言教者訟,以身教者從” 。認爲當做的事,從自家做起。不當做的事,從自家戒起。如《出曜經》裏佛說:“當自克修,隨其教訓。己不被訓,焉能訓彼”。

  (四)對待親友。

  怎樣對待親屬朋友呢?《屍迦羅越經》裏佛說:“親屬朋友當有五事:一者、見作罪惡,私往于屏處,谏曉呵止之。二者、小有急,當奔趨救護之。叁者、有私語,不得爲他人說。四者、當相敬歎。五者、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如果親屬朋友有過失,要私下勸止,不要當衆呵斥;如果親屬朋友有急難,要盡力救助;如果親屬朋友有隱私,不可宣揚;如果親屬朋友有功德、有好處,要恭喜、贊歎,互相尊敬;自己有好東西,要適當分給親屬朋友,同甘共苦。這樣,必然受人愛戴,處處順利,自己有難,也會得到幫助。

  《善生經》中說,親友之間交往,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敬愛親友而不輕慢;

  2. 能以善言相教;

  3. 對朋友守信用,從不欺诳;

  4. 朋友危難時,能加以救助;

  5. 朋友沈迷放逸時,能以善巧方便的法,引導他改過遷善。

  (五)對待仆人。

  佛陀指示我們怎樣待仆人:“一者、當以時飯食與衣被。二者、病瘐當爲呼醫治之。叁者、不得妄撾捶之。四者、有私財物不得奪之。五者、分付之物當使平等”。關于仆人事主,佛也曾說明:“一者、當早起,勿令主人呼。二者、所當作,自用心爲之。叁者、當愛惜主人物,不得捐棄乞丐人”。並說:“當稱譽主人善,不得說其惡”。

  仆役有錯誤過失,不妨善意勸告矯正,不可盛氣淩人。對仆役應該體恤,不可刻薄。否則,日久生怨,暗中被他作弄起來,就得受無形的損失。所以用人要用到能驅使那個人的心,才說得上能“用人”。

  如果用人不能用他的心,那末他隨時可以倒戈,可以反臉。仆人的管理方法,若是慰勉激勵多于斥責譏罵,他們自然甘心服務了。

  (六)送禮要替對方著想。

  送禮是表示人情,但要有分寸,要講經濟,要替對方設想,使他可得實用。同時還要顧到自己的力量。能夠這樣去做,可說是“能善行禮節”了。

  (七)是我錯。

  倘遇發生人事爭執的時候,只要自己回心轉意,肯認錯,對方決沒有不諒解、不言歸于好的。能夠這樣做,彼此就相安無事了。天下決沒有不可化的人,只患自己待人不夠誠心罷了。

  我們處世倘能抱定“是我錯”的宗旨去待人,時時觀照自己的錯處,同時也就沒有去找他人的缺點或殘疾當作笑話,或作談話的資料的余暇了。指責他人的缺點或殘疾,是刻薄的行爲,是犯了十惡業中惡口兼绮語的罪過。

  如果方法善巧,則“忠言”並不“逆耳”,別人便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所謂皆大歡喜。

  在現實生活中,“忠言逆耳”的情況經常會發生,對此,許多人都感到不能理解:既然是“忠言”,怎麼會“逆耳”?這就不能不研究一下聽話者的心理狀態了。

  “忠言”之所以會“逆耳”,問題的關鍵並非在于“忠言”,而是和聽話者當時的情緒狀態和心理狀況密切相關。盡管您講的話都是“金玉良言”,可是,如果與聽話者當時的情緒和心理發生了抵觸,就會發生“逆耳”現象。

  我們不是生活在桃花源般的純淨世界裏,人與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發生摩擦,此時我們的心靈便會受到傷害。現代社會人際關系日趨廣泛,也日趨複雜、微妙,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得罪了誰,冒犯了誰,甚至你並未得罪或冒犯別人,人與人之間也會發生誤會。面對傷害,是心情憂郁、悶悶不樂、憤憤不平呢,還是大度一些,寬容對方呢?其實最明智的態度是:寬容、理讓、與人爲善。傷害是把雙刃刀,如果我們用傷害反擊別人,只會使自己更被動,把關系弄得更糟糕,使敵對情緒更強烈。用寬容去面對那些故意的傷害,就像我們用微笑去面對贊美一樣。這裏,寬容恰恰是最有力的武器,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寬容中又表露出謙謙君子的風度,只會讓那些傷害你的人暗暗佩服。當別人的傷害是無意的或者是迫于無奈,我們更應該富有涵養,更應該頗具風度地一笑了之。因爲“苦口良藥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微笑著歡迎這種“逆耳”呢?這是因爲,一個人的情緒狀態會對其心理活動産生截然不同的影響:良好的心境會使當事人的認識活動和意志活動積極起來。一般來說,人們都樂意接受正確的批評,所不能接受的,往往是批評的方式、方法。進“忠言”者如果能考慮到對方當時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采取對方能接受的“批評”方式,使對方能在“良好的心境下”展開認識活動和意志活動,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所以,批評者不僅要根據環境的不同,物件的不同,而且還要根據被批評者的不同個性而采取不同的進言方式,使對方能夠接受、樂意接受。這些進言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或者是耐心細致,擺事實講道理;或者是直截了當,推心置腹;或者是觀點鮮明,說理透徹;或者是給予暗示,少說爲佳……總之,方式、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時而變,根據各人不同的情況,進行“對號入座”。惟有這樣,才能使“忠言”不“逆耳”。

  如果你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東西,你也因此會得到想要的東西,而且你幫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