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35、佛門禮儀是什麼?

  35、佛門禮儀是什麼?

  一、殿堂儀規。二、敬法。叁、敬僧。四、威儀。五、出入佛門之禮儀。六、穿著海青應注意之事項。七、齋堂儀規。八、講堂規約。

  殿堂儀規

  “殿”者王所居:佛謂之大醫王,能醫衆生之煩惱生死大病,又佛教初傳入中國,爲君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辭,乃武則天所立,如衆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雲:“無事不登叁寶殿” 。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爲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衆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于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衆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于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于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汙穢等,坐時不可箕坐171。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于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衆。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莊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于臥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172;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處置,切不可任意堆置:

  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複,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淨。

  如無法修複,紙製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余灰持往淨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叁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叁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爲宜,若要上叁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叁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衆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于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叁)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于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只要衆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叁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衆已集合時,但隨衆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衆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叁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

  其一、折伏驕慢心。長養恭敬心、慈悲心、清淨心、真誠心、平等心和智慧。

  其二、見賢思齊。即以佛陀爲榜樣,利益衆生,行善積德,福慧雙修。

  其叁、忏除173業障174: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175”。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176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177。這是說,至誠、恭敬禮佛,功德無量,可以消除業障,有益于身心健康,增長福德、智慧,一切事業皆易于成就。

  (4)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相)忏悔178:弟子○○願與衆生同修忏悔。

  ※發露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實相忏悔: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179衆生同消叁障180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181。

  第叁拜:同普賢回向:弟子○○願與法界衆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182。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183刹。

  (5)禮叁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184、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185叁有186、法界衆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淨叁業187分身塵刹188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189刹土中,十方190叁世191一切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192寂,感應道交193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6)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叁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叁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194盡虛空十方叁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叁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7)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于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虔謹、恭敬,則能感應道交。

  (8)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迳行而過。

  (9)若有出家衆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于師之後。

  (10)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爲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11)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

  敬法

  (一)如何請經、持經。

  (1)請經時,經要夾于食指與中指之間,食指與大拇指同置書面,另叁指置書下。

  (2)凡持經像,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將經書一只手攜行、隨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將經書卷之若筒。

  (二)如何誦經。

  (1)讀佛經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讀經,必先靜坐片刻,默念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195真實義。”誦經時,除雙腳不可交叉外,也不可邊誦經邊吃東西。

  (2)讀經必字字理會義解,與心相應,不可草草看過。

  (3)讀書當覆以經蓋,以免灰塵積落。經上有灰塵當以淨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塵。經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雜物,當敬法如敬佛。

  (4)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爲宜,團體則應隨衆誦念。

  (5)讀經中止,當以紙條記之,不可折疊經頁。

  (6)專供讀誦之經本,不可寫字。萬不得已,以鉛筆爲記,熟誦之後必須擦淨。講課之經本則不妨于消隱處筆記。

  (7)誦經時,有人造訪或問話時,可以合掌答禮,或以紙條記之,將經典合起,起身迎客,千萬莫未將經典合起,即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大笑不已,這是亵渎法寶的行爲。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誦完而心生煩惱,當知:誦經的目的,是爲了開智慧。

  念佛的目的,是爲了培養信心願力。吃素的目的,是爲了培養慈悲心。

  (8)讀經時忽生雜念,則應將經本合上,待雜念消去後再讀。

  (9)放經書時,不可一半在桌內,一半在桌外,當端正之。對經書、架裟、衣缽、錫杖、念珠、佛塵及一切法器,皆當恭敬處置之。

  (10)經書損壞應當修補,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以焚燒之,將余灰灑于清淨之處,勿使人踐踏到。

  敬僧

  (一)僧五敬德。

  (1)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爲世間之福田196。

  (2)毀壞形好:謂出家人剃除須發,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爲世間之佛田197。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舍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爲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爲世間之福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爲世間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淨德,應當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禅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上廁所、乘車船、睡臥等時,勿禮拜大德198。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時,不得見出家衆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衆,敲二鼓一鍾,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爲止,由班首稱:“頂禮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駕”,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一鍾,直至上車爲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若僅是個人欲行禮,則可進入佛殿後,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盡力辦好。不可請師父幫我拿東西、帶東西,例如:有人知道師父要出國,即請師父幫忙帶化妝品、免稅煙、酒等物,這皆是不合理的現象,出家人若有出國的機會,也不要替人拿東西,因爲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毒品、走私貨,這點要謹慎。

  (4)頂禮大德時,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父應以合掌問訊199以示禮儀,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說頂禮叁拜,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叁拜。頂禮大德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火車站等不宜之處,遇師即頂禮,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動,有失莊嚴、端正。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禮即可,不可只用一只手作揖,這是不合乎禮儀的。

  (5)手中持經時,碰到法師時,將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師父好”即可。

  (6)不得直喚出家衆名諱。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7)不得盜聽出家衆誦戒經。

  (8)不得說出家衆過失。不得與出家衆結爲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與出家衆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叁)稱呼大德。

  (1)不得單稱名字,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某老法師”、“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師”、或“師父”、“法師”。

  (2)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作“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稱作“師父”。

  (3)對年青比丘、比丘尼,則可僅稱“師父”、或于其名號下加稱“師”字,如“○○師”即可。

  (4)請問大德名號,當先合掌,然後說“請問上下”、“請問師父尊號”、“法師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未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與大德談話。

  (1)若有問題請問大德,應說“請開示”。

  (2)與大德談話,立處不可高于大德,亦不應站立路中。如果師父在樓上,要到樓上請師父開示,如果師父在樓下,不可在樓上扯開嗓門地叫喚師父,應該到樓下來請示。

  (3)請開示,應請大德自訂時間,以免影響大德修持,且應事先與師父約定時間,比較理想。

  (4)大德問話,當坦誠大方,據實回答。

  (5)大德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當站立靜候招呼,不得隨意插嘴,失卻敬意。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後再請示。

  (6)大德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上前與之談話。

  (7)若有比丘或優婆塞于深山崖洞獨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請法供養。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獨自湯藥奉侍,應當請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威儀

  (一)行如風。

  即行走時,眼睛要平視,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腳跟拖拉出聲,舉止莊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儀之相。

  (二)立如松。

  即站立時,應如松樹般地安穩,不可輕率、扭斜或身體抖動,並于適當立時則立,站立于適當的位置,並心存正念,如此之立,具威儀之相。

  (叁)坐如鍾。

  即坐時,應將精神統一、身心放松。由後觀之,彷如大鍾一般穩定。切不可坐姿前傾、後仰、左右倒斜。當心存正念而坐,觀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儀之相。

  (四)臥如弓。

  即睡姿如臥佛,心存正念而睡,觀照自心,如此之睡,具威儀之相。

  出入佛門之禮儀。

  (一)入。

  消假——先到大殿向諸佛菩薩頂禮消假,次至師父處頂禮消假。

  接駕——見到有法師來,應頂禮接駕。

  (二)出。

  告假——欲離寺前須先向佛菩薩禮拜告假,次向師父告假。

  送駕——送師父出門當頂禮送駕。

  穿著海青200應注意之事項。

  (一)上下樓撩衣之法: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時,雙手不可下垂,應放掌或合掌。

  (叁)跪拜時如何撩衣:雙手同撩前片。

  (四)長跪201時如何起身?: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右腳收回。

  (五)靜坐時,將蓋布巾置于海青內。

  (六)閉靜後,雙腳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齋堂儀規。

  (一)內外威儀當具足。

  內:食存五觀202

  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雜話、起諸分別。

  (二)食爲法本,受食當內外威儀具足,並當發叁願。

  願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諸惡莫作)

  願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衆善奉行)

  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

  ※古德雲:“五觀若明(存),千金易化。叁心203未了,滴水難消。”

  講堂規約。

  (一)聞法的心態——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滿裝智慧法音,開創自在的人生。

  (二)聞、思、修——專注地聽,仔細地想,行我所知,才能達到聞法的真義。

  (叁)獨坐的威儀——擡頭挺胸,端坐攝心,會讓你聽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潔——桌面是擺放經書的道場,保持桌面整潔,就是恭敬佛法的具體表現。

  

《35、佛門禮儀是什麼?》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