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5、什麼是六度?

  25、什麼是六度?

  又譯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簡譯爲度;音譯波羅蜜、波羅蜜多、播羅弭多;梵漢並譯六波羅蜜(多)。度即渡之意。謂菩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衆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113究竟之彼岸。爲大乘佛教的中心教義。1、施度(檀波羅蜜或檀那波羅蜜):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叁種114。謂菩薩由修布施,能對治悭吝貪愛煩惱,給與衆生利樂。2、戒度(屍波羅蜜或屍羅波羅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謂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3、忍度(羼提波羅蜜):謂菩薩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衆生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饑渴等,即能斷除嗔恚煩惱。4、精進度(毗梨耶波羅蜜):謂菩薩精勵身心,精修一切大行115,能對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5、禅度(禅度波羅蜜或禅那波羅蜜):止觀116雙運名禅,亦名靜慮、叁昧、叁摩地、定。謂思維真理,定止散亂,心一境性,調伏眼耳等諸根,會趣寂靜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叁昧等。6、慧度(般若波羅蜜):謂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能對治愚癡無知(無明)。

  (一)布施。

  我們有些什麼病?第一是貪病,貪悭 ,這是病根,可以說無量無邊的煩惱業障、生死輪回,都與它有關。所以菩薩修學是從根本入手,得用個方法來對治它。“貪”是貪求,凡夫欲望沒有止境,對于世間名聞利養、五欲117六塵118貪而無厭。悭吝與貪可以說是同類的,已經得到的不能放下,叫做“悭” 什麼叫做迷?什麼叫做悟?所謂迷,不知道貪悭是病,認爲是應該的,是一樁好事情,這就是迷惑。覺悟了,知道它是病根,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苦難,如果真正從心地裏面把悭貪拔除,就會離苦得樂。無量的煩惱可以歸納爲一百零八類,百八煩惱;《百法明門論》再歸納爲二十六種,二十六種再歸納就是六個根本煩惱119。六個如果你還嫌多,還可以歸納爲貪嗔癡叁毒煩惱。因爲有這叁毒,心裏頭有毒素,果報就是生死輪回。叁毒煩惱,哪一個最嚴重?就是悭貪。所以菩薩行法把布施列在第一條,布施是對付悭貪的。

  佛陀教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能夠以清淨心、真誠心,服務一切衆生、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而不求回報,這是布施。雖然不求回報,但自然會有善報。

  (二)持戒。

  持戒對治惡業120 。惡業的果報在叁惡道121。我們不想得叁惡道的果報,一定要把惡業斷除;不造惡業,當然就不墮惡道。除惡業用什麼方法?持戒。持是保持不失,戒是戒律;戒律是善業,是惡業的反面。戒律也歸納爲叁大類:第一、律儀戒:律,有條文規定,像法律一樣,譬如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都有條文;儀是講威儀122、儀態。戒律裏面關于威儀的地方非常之多,威儀就是小節;連小節都不犯,這叫不犯威儀。也就是說,禮節、戒律在生活中都要遵守。第二、善法戒:一切善法,對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可以增長善根的,雖然戒律裏沒有,我們要遵守,也算是持戒。第叁、益衆戒:對于衆生有好處,是利益衆生的,菩薩也應該舍己爲人;這是屬于菩薩戒,菩薩能夠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持戒的功德是清涼、解脫。能持戒的人,心地清涼、煩惱少。解脫是自在,戒律清淨,就得自在。由此可知,戒律不是約束人,而是真正教我們得到自由自在,把我們一切無明123、煩惱除掉。

  (叁)忍辱。

  忍辱對治嗔恚。嗔恚:這是非常重的一種煩惱,果報也非常可怕,悭貪是餓鬼道的業因,嗔恚是地獄道的業因。佛法常講“火燒功德林” ,這個火就是嗔恚之火,功德指定慧,一發脾氣,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定慧都燒掉了。功德能斷煩惱、能破無明,如果嗔心不斷,我們煩惱、無明一定會增長。爲了要拔除這個病根,菩薩修忍辱波羅蜜。六度裏面只講忍,辱是翻譯經典的大德加上去的。中國人很有耐心,能忍;可是有一樁事情不能忍,“辱”不能忍。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 ,殺頭可以忍,沒有關系,侮辱不能忍。中國人自古以來把辱看得很重,譯經的祖師大德認爲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忍加上辱,這是專門對中國人說;能忍辱,那就無有一法不能忍。忍要有智慧,通達空性而忍,而不是強忍。忍辱,不把需要忍受的放在心裏,忍辱波羅蜜就廣大而無有邊際,都把它化成智慧,都把它變成禅定。

  忍辱,分爲叁大類:

  第一、人害:別人想盡方法障礙你、傷害你,你要能忍。但不是強忍,一定要明了這裏面的道理。那個人爲什麼障礙我、傷害我?他爲什麼不障礙別人、傷害別人?佛門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他傷害我是自己的果報,果之前一定有因,一定是自己以前傷害過他;如果真正覺悟到這樣,我們可以做還債想,生歡喜心,這一筆債務還了,再也沒事了。菩薩在世間是個覺悟的人,菩薩會不會受到傷害?會。躲不躲避?不躲避,他知道這個債一定要還,躲不過的。凡人迷惑顛倒,于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覺悟的人,樣樣事情都給你了斷,絕對沒有報複的念頭,只以慈悲與智慧待人,廣結善緣。你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害人就是害己。

  第二、世苦 :世間的苦難要能忍受。饑寒之苦,物質環境上缺乏之苦,都要能忍受。這也是屬于自己的業力,譬如財物缺乏,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今天得的果報樣樣缺乏,是因果相應,我今天受這個貧窮也是應該的;看到別人富足,應當明了,前生修財布施,他得財富,他今天享受是應該的。覺悟的人不怨天不尤人,曉得因果相應。如果想改善自己的環境,就修因,不必去羨慕別人。我們要想得財用,多多修財布施,財用決定不缺乏。

  第叁、修法:佛法的修學要能忍耐。佛法的修學要無量124劫的時間才能成就,你要有耐心,沒有耐心就不能成就。所以我們修學要有耐心、要有恒心,锲而不舍才能有成就。大多數的人退墮,都是因爲沒有耐心。古人親近一個老師,至少都在十年以上。《高僧傳》裏,親近一個善知識二十年、叁十年的很多。師友具足,同學互相切磋,老師指路,才能成就。像江味農125居士、周止庵居士,一生在一部經上用四十年的時間,所以人家的成就不是偶然得來的。任何人有這樣的毅力、耐心,都會有成就。古人說得好: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耐心、有忍辱的心,就會成就。

  忍辱的功德:第一、不失:布施是能修功德,忍辱是能保持功德,不會讓它失掉。第二、成就:保持就能成就,世出世間126法都能成就。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要靠耐心,要能夠忍耐,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沖動,要沈住氣,循序漸進,才能成就。現代人急躁,什麼事都要快速,弊病很多。

  (四)精進。

  精是得其精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天天求進步,儒家講日新又新,佛法講精進,永遠進步。精進也分爲叁類。第一、披甲精進:這是比喻,古代打仗,士兵披盔甲沖鋒陷陣,現代戰爭戰車列在第一線,也是披甲精進;這是比喻勇猛的意思,沒有畏懼,向前精進。如果自己肯努力,什麼樣的障礙都擋不住我們。什麼東西能障礙自己?懈怠懶惰障礙了自己,外面的力量是沒有辦法障礙的,無論順境逆境都不能障礙,就怕自己懈怠放逸,那就沒有法子。第二、攝善精進:這是講精進法的內涵。我們的精進,要向一切善法去追求、去努力,千萬不要向惡法精進,那就壞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精進法。第叁、利樂精進:于一切衆生有利益,一切衆生能夠得到樂受,這個事情我們要努力去做。諸位要曉得,令一切衆生真正得到福利安樂,就是佛法,這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安樂。我們自己要努力修學,要把佛法發揚光大,介紹給一切衆生,幫助他修學,使他得到福利安樂,這是精進波羅蜜。只有利益衆生,才能利益自己。

  精進的功德是增善、不退。增長一切善法,使不退轉,這是我們現前得到的利益。能增善、能不退轉,懈怠的毛病自然就斷掉。懈怠懶惰,使我們世出世間法的修學都不能成就,都不能夠圓滿,所以這個毛病一定要對治克服;能克服,一定能成就。

  (五)禅定127。

  這是佛法修行的關鍵、樞紐。前面四種都是爲修禅定做前方便。你放不下,不能得定,你有惡業、不能忍辱、懈怠懶惰,也不能得定,可見得前面所修都是爲禅定做預備功夫,禅定才是真正主要的修學。禅這個字是梵文音譯,定是中國字,定的意思與印度禅那的含義很接近,所以古人翻譯就把這兩個字合起來,這種翻譯法稱爲梵華合譯。禅的意思是不著相,《金剛經》所講“不取于相” ,這是禅;“如如不動” ,這是定。禅定並不是天天盤腿面壁打坐,那是坐禅;禅定範圍廣大,這不過是修學禅定的第一種而已。禅定著重心不動,身要動;身是一部機器,機器不動就不能發揮它的功能,所以機器一定要運作,身要動,心不能動。佛法常用圓(*輪)來表法。圓周要動,圓周不動的話,圓就不起作用,我們今天一切的文明,可以說都是圓帶動的;但是圓心動不動?心不動。所以禅定著重在心不動,身要動。所謂體動心靜。

  六祖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他修的禅定就是這種功夫。黃梅那時住一、兩千人,他每天替常住128工作,舂米劈柴,身一天到晚要動,沒有休息,心不動。他在黃梅八個月是真正在那裏修禅定,所以五祖把法傳給他。《六祖壇經》實在了不起,這本書是中國人自己說的,不是從印度經典裏面翻譯過來的,它的內容幾乎包括全部佛教的原理原則,把一部《壇經》念通,所有大小乘法全部都通達,這是非常好的書,是我們中國的國寶。我們認真去學習、體會,知道什麼叫做禅;禅應用在生活上,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沒有一樣不是禅。表現在藝術上,像中國的繪畫、書法、雕刻、詩歌,都帶有非常濃厚的禅家色彩,這就是禅的藝術化、禅的生活化,使我們整個生命都變成禅定。從禅定裏透出的智慧稱爲般若智慧,是真正的智慧。

  禅分叁大類。第一、世間129禅定:指四禅八定。這一種禅定修成之後果報在四禅天、四空天,色界、無色界,叁界130裏面最爲殊勝。第二、出世間131禅定:佛學名詞稱爲九次第定,就是第九定。前面八定是世間的,色界有四種禅定,無色界有四種禅定,一共是八種,禅定功夫淺深不一樣。定功更深,再往上超越,就是第九定,第九定是屬于出世間的,超越叁界六道。第九定指小乘的阿羅漢,阿羅漢與辟支佛所修的是出世間的禅定,乃至于諸菩薩們所修也是出世間的禅定,都超越了世間。第叁、上上禅定: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修。如果將範圍擴大來說,凡是能見性的禅定都可以稱爲上上禅,六祖大師所修所傳的就是上上禅定。

  禅定的功德是靜慮,靜慮是我們現前就能得到的好處,身心清淨,頭腦清楚,不迷惑顛倒。心清淨、頭腦清楚,這是禅定的好處。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間法,對你的學業、事業,都有很大的幫助,這就是禅的生活化。更殊勝的功德是見性,明心見性。禅定是佛法修學的重心,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禅定,不修禅定不能稱爲解脫門,不修禅定不能見性。爲什麼有這麼多法門?爲了適應不同衆生的需要。法門是方法、手段,修禅定有無量無邊的方法,並不只有盤腿面壁,盤腿面壁是無量無邊的方法裏的一種。念佛也是禅定,一心不亂就是禅定,事一心不亂就是出世間的禅定,理一心不亂就是上上禅定;用念佛的方法來達到,所以念佛也是修禅定。禅定能對治散亂,散亂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這是障礙。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慧不能現前,這也是大病,要用禅定的方法來斷除。

  (六)般若。

  漢譯爲智慧,即通達真理的無上妙慧。這是佛法修學的目的。關鍵的手段是禅定,因定開慧。智慧是從清淨心裏面生的,智慧是從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亂,決定沒有智慧。般若有叁種:實相、觀照、方便。實相是體,是般若智慧的本體。觀照是自受用,是自修自證。方便是教化衆生,善巧方便。

  般若的功德是大覺,大覺就是成佛,圓滿徹底的覺悟。自覺之後一定要度他,要幫助別人覺悟。般若能對治愚癡。愚癡就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斷盡就成佛。成了佛,九法界132有情衆生,他都有能力教化,而沒有障礙。

  六度,如果不能除障,就不叫做“度” ,那是修六種福。如果能除貪悭、惡業、嗔恚、懈怠、散亂、愚癡,這才叫做六度、六波羅蜜。儒家叁達德:大智、大仁、大勇,與佛法講的六波羅蜜非常接近。布施、持戒是大仁;布施是能夠推己及人,持戒能夠令一切衆生歡喜,對你不恐怖、不會害怕,因爲持戒的人不會傷害任何人。忍辱、精進是大勇,禅定、般若是大智,豈不是智仁勇叁達德具足!這是菩薩修學的綱領,可見得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儒家所修學的接近大乘教義。

  

《25、什麼是六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