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居士可以弘揚佛法嗎?
佛教雖然向以出家比丘僧爲住持佛法的中心,但人數遠遠超過出家衆的廣大在家居士,在實踐和弘揚佛法上所起的作用,實在不容忽視。在佛世,成千上萬的在家佛弟子證得初、二、叁果,維摩诘、善財童子等在家菩薩的智慧德行,都受到佛陀的稱歎。後來印度出過羅閱示、勝軍論師、長壽婆羅門等法將。漢傳佛教史上,支謙、傅翕、蕭衍、李通玄、龐蘊、耶律楚材、胤祯等居士,或以大力護法,或翻譯著述,或明心見性,或被視爲菩薩化身,功業昭著,彪炳史冊。藏傳佛教史上的仲敦巴、卓彌譯師、瑪爾巴、米拉日巴、瑪基洛准等得大成就的祖師,亦爲白衣居士,其中米拉日巴,被公認爲即身成佛的典範。南北朝至唐宋間,中國曾出現過義邑、法社、香火社、十地采等居士團體。明清以來,隨僧伽佛教之衰落,居士在佛教中的地位有逐漸上升之勢。及至近現代,居士佛教的勃興,成爲佛教複興運動中極爲顯眼的現象。上海與南京,爲全國居士運動的中心,許多重大的佛教事件在這兩地發生,楊仁山、歐陽漸、呂澄、屈映光、範古農、高鶴年、丁福保、王一亭、王季同、蔣維喬、江味農、簡玉階、方子藩、郭元興等近現代著名居士,或籍隸江蘇,或主要活動于南京、上海兩地。
(一)近現代佛教複興運動的啓動者和主力軍。
清末,衰邁至極的中國佛教,在西方文化的強力沖撞和太平天國等的破壞下,滿目瘡痍,凋零不堪。乃有大心志士,懷著滿腔拯世救國的熱忱,應時勢人心之需要,奮起振宗興教,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佛教複興運動。這場運動的啓動者、奠基者,當推楊仁山居士。無獨有偶,與楊仁山居士複興中國佛教相呼應,奮起複興印度佛教的元勳,也是兩位白衣居士——斯裏蘭卡人達磨波羅(1864—1933)與印度人安培多格爾(1893—1958),前者曾來上海與楊仁山居士會晤,得到楊仁山居士的贊助。
楊仁山居士是當時曾考察西歐、具有世界眼光和科技知識的先進知識分子之一。他自25歲學佛起,立志在全球振興佛教,全身心投入弘法事業,四十余年奮鬥不息。歐陽漸總結其業績爲十大功德:“一者,學問之規模弘擴;二者,創刻書本全藏;叁者,搜集古德逸書;四者,爲雕塑學畫刻佛像;五者,提倡辦僧學校;六者,提倡弘法于印度;七者,創居士道場;八者,舍女爲尼,孫女、外甥女獨身不嫁;九者,舍金陵刻經處于十方;十者,舍科學技藝之能,而全力于佛事。”(《楊仁山居士傳》)其振興佛教的舉措,主要在刊印經籍、重興義學、辦學培育佛教人才叁大方面。楊仁山于1866年創立的金陵刻經處,至今已有130余年曆史,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出版機構,又是一集印經、流通、研究、講經、修學于一體的居士道場。在楊仁山居士親自主持的40余年間,該處共刻印經典兩千余卷,流通經書百萬余卷、佛像十余萬幀。其所刻經書校勘標點之嚴謹精細,至今猶爲學界稱歎。楊仁山居士針對禅宗流弊,力倡研習經論,諸宗並弘,尤提倡通徹唯識、因明,開一代研究佛教義理之風。他的佛學思想弘廣圓融,教宗賢首,行歸淨土,所著《等不等觀雜錄》等,見地真正,深徹法源。楊仁山居士以辦學育才爲振興佛教的關鍵,呼籲開辦釋氏學堂,並于1907年在刻經處開設“祗洹精舍”,自編課本,培養通達佛學和中西文字的僧俗人才二十余位。現代佛教革新運動的主將太虛大師,即爲祗洹精舍的學員。棲雲、仁山、了悟等現代名僧,亦曾就學于祗洹精舍。先後從楊仁山居士學佛的學者,還有歐陽漸、梅光羲、譚嗣同、桂伯華、李證剛、蒯若木、黎端甫、孫少侯、李澹緣、高鶴年、章太炎、謝無量等人,其中頗多政界、學界、教界的一流英才。正如梁啓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所說:“故晚清所謂新學家者,殆無一不與佛學有關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會。”
楊仁山開創的佛教文教事業,由歐陽漸、呂澄等繼承發揚,繼續校刻經典,研究義學。歐陽竟無于1914年在金陵刻經處設立研究部,招收學員,研習佛學。1922年,經過數年籌備的“支那內學院”在南京正式成立,歐陽漸任院長。這是一所由居士主持的高級佛學院,設學問、研究、法相大學叁部,學風頗爲嚴謹。該院開辦30年間,先後培育僧俗學人數百人,著名學者湯用彤、梁漱溟、熊十力、景昌極、缪鳳林、黃忏華、田光烈等,皆出“內院”,梁啓超亦曾赴內院聽歐陽竟無講佛學。內院輯印的《藏要》,選擇精當,校刊嚴謹。歐陽漸著述《竟無內外集》精深宏博,爲現代佛學名著。其弟子和得力助手呂澄,精通梵、巴、藏、英、日多種文字,其研究範圍廣羅印、漢、藏諸系佛學,著述等身,形成了獨特的研究方法,爲現代佛學研究的巨匠。
除楊、歐、呂師徒叁代之外,近現代投身佛教文教事業、大興義學的居士還有不少。如維新派名士狄葆賢在上海創辦《佛學叢報》,舉薦、資助月霞法師創辦華嚴大學,與葉恭綽居士等發起影印《碛砂藏》流通,有佛學論著《平等閣日記》等傳世。江味農(1872—1938)與蔣維喬、徐蔚如等創立北京刻經處,校訂敦煌卷子中的古寫本佛經,講經論于上海,其《金剛經講義》至今仍流通于教界。徐蔚如又創立天津刻經處,校刻經典近二千卷。丁福保(1874—1952)在上海創醫學書局兼印佛教書籍數十種,暢行國內,其所編《佛學大辭典》苞羅宏富,多次再版,至今仍爲國內最暢行的佛學工具書。範古農(1881—1951)多年任上海佛學書局總編輯、《佛學月報》主筆,編輯《海潮音文庫》、《佛學百科叢書》,影印宋版藏經,常講經說法,其《古農佛學答問》等著述,影響頗大。韓清淨在北京組建法相研究會、叁時學會,率衆精研唯識學,學風謹嚴,著述宏富,與內院歐陽漸並稱唯識學兩大家,有“南歐北韓”之稱。其弟子周叔迦(1899—1970)在北京創辦中國佛教學院、中國佛學研究會,培育人才,研究佛學,編刊《微妙聲》、《佛學月刊》等,先後執教于北京多所大學,講授佛學,有《周叔迦佛學論著集》傳世。此外,精究佛學、以文字弘法的居士陣容甚爲壯大,著名者有梅光羲、桂伯華、謝無量、蔣維喬、黃忏華、李證剛、劉洙源、唐大圓、史一如、高觀如、顧淨緣、朱芾煌、朱鏡宙、王弘願、王恩洋、王季同、尢智表、李圓淨、賈題韬、郭元興、南懷瑾、張澄基等數十百人,其佛學著述的數量和質量,及社會影響之廣,均不在比丘僧法師輩之下。李證剛、周叔迦、蔣維喬、景昌極、缪鳳林、熊十力、虞愚等以學者身份講佛學于學術界與高校,使佛學在知識界蔚爲顯學,在社會思想文化園地裏大放異彩。王季同、尢智表、王守益等以科學家身份弘揚佛法,融通佛學與科學,影響不小。
近現代居士中,有不少軍政界顯要人物,如熊希齡、段祺瑞、曹锟、吳佩孚、孫傳芳、徐世昌、程德全、林森、戴傳賢、居正、吳忠信、屈映光、葉恭綽、靳雲鵬、陳元白、蔣作賓、李根源、趙恒惕、唐繼堯、李子寬、陳銘樞、胡瑞霖、王柏齡、朱子橋、施省之等,皆皈依佛教,熱心護法。民國初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居士,被推爲中華佛教總會會長,以其職權政望保護寺産,後來被聘爲支那內學院院董,與梁啓超、蔡孓民等聯名呈請中央政府,撥助基金十萬元。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好佛茹素,與太虛等發起興建南京中山陵前藏經樓,影印龍藏十五部,並敕令有關部門保護棲霞寺産,製止廟産興學風潮。戴傳賢學兼顯密,有佛學論著多種,力論振興中國必振興佛教,主張改革宗教,革除朽腐,一生護持佛教甚力。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內務總長的程德全居士,于1922年面請徐世昌總統,修改管理寺廟條例,保護佛教權益。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的葉恭綽居士,熱心襄助歐陽竟無辦支那內學院、谛閑法師建觀宗學社、倓虛法師建青島湛山寺,于上海成立法寶圖書館,發起影印續藏、碛砂藏以及《宋藏遺珍》。曾任桂軍司令的陳元白、任至內政部長的蔣作賓及曆任湖北財政廳長等職的李子寬等居士,熱心護持太虛大師的佛教革新事業,出力不少。曆任雲南副司令、陝西省長、雲南監察使的李根源,受虛雲和尚影響而信向佛教,有修葺玄奘墓塔、重修南華禅寺、邀請太虛大師重整雞足山佛教等護法舉措。曾任江蘇省建設廳長、皈依印光大師的王柏齡,護持佛教不遺余力,對振興揚州佛教貢獻尤巨。曆任浙江都督、山東省長、內務總長等高官的老光複會員屈映光,及任廣東省主席、行政院代院長等職的陳銘樞,一密一禅,積極護法,後者建國後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爲《現代佛學》雜志社和中國佛教協會的重要發起人。朱子橋居士在任中東鐵路護路總司令兼地方長官期間,協助倓虛法師建寺辦學,振興東北佛教,抗戰中在陝西放赈時,重修塔寺,興辦佛學講習所、慈恩學院,影印《碛砂藏》、《趙城藏》,于振興西北佛教貢獻巨大。近現代名居士中,如梅光羲、黃涵之、蔣維喬、江謙、謝健等,也皆曾身居顯要。
近現代居士中,還有一批工商界人士,他們以雄厚資財資助佛教事業,爲佛教複興運動提供了物質基礎。如武漢巨商王森甫、在上海經營藥廠的玉慧觀,皆皈依太虛大師,對大師在武漢、上海推進佛教事業捐資甚多。上海工商界著名人士王一亭、聶雲臺、馮夢華、方子藩、聞蘭亭、簡玉階、簡照南等,皆爲佛教護法。王一亭爲著名畫家,曆任中國濟生會會長、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長、上海佛學書局董事長,一生對佛教及慈善事業捐資甚巨。實業家簡照南、簡玉階兄弟將其住宅南園(“覺園”)捐給佛教,成爲上海佛教淨業社和上海佛教居士林的會址。
近現代廣大居士不僅熱心護持佛教、弘揚正法,而且多解行相應,精進修持戒定慧,尤以虔修淨土法門者爲多。如楊仁山居士日理衆務,夜修禅觀,念佛不辍,數十年如一日。夏蓮…
《8、居士可以弘揚佛法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