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7、什麼是居士佛教?▪P2

  ..續本文上一頁叁)如何正確認識和充分發揮居士的作用?

  居士能否住持佛教?這是近代以來爭議較多,必須首先予以澄清的關鍵問題。所謂住持,爲護持佛法令久住世的意思。《圓覺經》卷上:“一切如來,光嚴住持。”《高僧傳》卷十一:“……《八十誦律》,是後迦葉、阿難、末田地、舍那波斯、優波掘多,此五羅漢次第住持。”隨著禅宗的興起,住持一詞又引伸爲一寺之主的意思。如《敕修清規·住持章》說:“佛教入中國四百余年而達磨至,又八傳而至百丈,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處,或寄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百丈以禅宗蜪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向風問道,有徒字蕃,非崇其位,則師法不嚴。始奉其師爲住持,而尊之曰長老。”《禅苑清規》:“代佛揚化,表異知事,故雲傳法;各處一方,續佛慧命,斯曰住持;初轉*輪,名爲出世;師承有據,乃號傳燈。”由上可知,唯有佛以及承佛戒、法的僧寶和叢林之主持方有住持佛教的資格。當年佛陀常以以戒爲師,住持、弘揚佛法來要求僧伽,因爲僧伽是叁寶之一,是佛教住世的象征。他們獨身、修梵行,四方遊化,以弘法爲家務,而成爲弘揚佛法的專職人員,惟有他們才有住持佛教的資格。而一般居士,既無具足戒的傳承與規範,又忙于養家糊口,故只能起到輔助僧伽護持佛教的作用。至于像《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印度的阿育王、中國的梁武帝等大居士的作用,我想只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特殊人物所發揮的特殊作用,仍宜從護持、弘揚佛法的角度去理解。實際上他們也未因威勢大而取消或取代僧伽住持佛教的職能。早期佛典中將僧團分爲聖僧團和一般僧團。其中聖僧團成員不限僧人和居士,只要是獲得見道以上果位者。我想一些菩薩僧住持佛教的作用可以從聖僧團去理解。不過一般信衆是肉眼凡胎,認同的還是具有戒法傳承的一般僧團。

  其實,僧伽離不開居士的信向、供養和護持,而居士需要僧伽作學佛的指導和表率,只有二者的結合和良性互動,佛教才能延續、弘揚起來。此外從佛教傳播的實際來看,有僧然後有寺院,有寺院便能爲廣大信衆提供宗教活動場所。若有寺而無僧,則寺院的功能、形象就會大大走樣,佛教便會失去最重要的載體。僧伽與居士的分工是有曆史傳統的,二千多年來已爲廣大民衆所認同,若隨意貶低或否認僧伽的作用,或提出什麼走居士化佛教道路,必會帶來許多混亂,是很危險的。過去和現在都有否定僧寶的所謂二寶居士,他們也分兩種情形:一種是眼中無僧,因爲他們認爲自己遇到的僧伽素質太低,形象也不好,其道德水准甚至還不如俗人;一種是心中無僧,他們的我慢心太強,既不願出家爲僧,又想取代僧人的地位收徒傳法,爲此目的公然否定僧寶,久而久之,佛寶和法寶在他們心中也大大變形,甚至淪爲民間邪教教徒。“眼中無僧”的二寶居士可能有些認識問題和客觀原因,應引起佛教界的高度重視,加強自身建設,給予正確的引導;而“心中無僧”的二寶居士對佛教破壞極大,應堅決予以反對。

  佛教是大衆的佛教,是爲一切衆生服務的。占佛教徒絕大多數的居士顯然是關系到佛教的發展及整體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要注意對正信居士的培養,充分發揮居士中知識分子的作用,從各方面支持他們在佛教教育、文化事業以及在佛協組織和居士團體中發揮各自的特長。這既有利于消除僧伽和居士之間不必要的誤解,又有利于佛教事業的發展。否則可能將他們推向了外教甚至邪教。自近代以來,已有不少居士在上述有關單位中積極工作,爲弘揚佛法、維護佛教界的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這已爲僧界和廣大信衆乃至政府所認同。不過由于不少人未能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僧伽與居士的關系,對居士的認定、規範和培養始終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從而大大影響了居士界潛能的發揮。從當前來說,這方面的工作還亟待改進與加強。

  前面說到,許多居士的整體素質還很低,對佛法的認識模糊不清,甚至抱有許多十分錯誤的觀點,有的相互間隔閡很深,很容易被社會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以及各種邪教導入歧途。他們的某些言行往往成爲外教貶低佛教、斥佛教爲迷信的口實。這除了他們自身的原因和目前佛教弘法機製不健全的因素以外,還與作爲他們師父的一些僧人素質低下,爲貪圖名聞利養而濫收徒衆,未能盡到爲人師表、弘法教化之責有關。因此,中國佛教能否健康發展、長久住世,關鍵在于僧團的建設和僧人素質的提高。趙樸初會長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六屆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各級佛教協會和全國佛教界都必須把注意力和工作重點轉移到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四衆素質上來。加強佛教自身建設,就是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製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爲此廣大居士除要虛心向高僧大德求教之外,應不斷進行自我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佛教素養。同時還要爲僧團建設多做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而僧人們有責任和義務爲居士講解開示佛法,樹立正知正見,並組織和指導他們修行實踐,以化解他們的煩惱,增進法喜。一般來說,僧伽出家前都是居士或出生于居士家庭,因此居士素養的提高,勢必促進僧伽素質的提高;而僧伽素質的提高,反過來必然會帶動居士界佛教素養的提高。這才是全體佛教徒所希望看到的。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年的曆史,未來將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的新世紀,中國佛教仍將保持大乘佛教的精神風範,走“人間佛教”的道路,居士界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正因爲這樣,佛教界特別要處理好僧伽與居士的關系。既要尊重傳統,又要面對現實,只有僧伽與居士團結合作,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共同提高,才是佛教立足現代社會的唯一途徑,也是在宗教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52

  

《7、什麼是居士佛教?》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