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壇傳授比丘具足戒
叁壇大戒,二壇傳授比丘具足戒。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必須受的大戒,是最重要的戒,受此戒後才算最正規的佛教徒。受戒時必須具足一切條件,如特定的監察僧人、特定的受戒場所、特定的法會程序。二壇傳授比丘具足戒,主要包括編簽習儀、請戒開導、通白二師、教衣缽法、審戒忏悔、登壇受戒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禮儀,大致如下——
1.編簽習儀。授完沙彌戒當天下午,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編簽習儀”牌示。比丘戒具足四義中,有一分威儀具足戒,威儀不足則行爲越軌、出入招譏。因此,沙彌在受比丘戒登壇前,必須編簽習儀。方法如下:以叁人爲一壇,一簽列叁壇,九人中選一人爲首,統領其余八人,並張榜公布。十位引禮師分頭帶領新戒們演習,務使登壇時不致造成規儀次序紊亂。
2.啓請尊證師。在早課完畢、向大和尚乞授比丘戒法後,在大殿設置禮請七位尊證師的座位。上午,新戒齊集大殿,引禮師率領幾位新戒,捧著香盤,先把各位尊證師從寮房請到客堂集中;然後入大殿,新戒合掌齊喝“南無香雲蓋菩薩”。“七師”坐定,新戒聞磬聲至誠頂禮叁拜,然後由七位新戒分別宣讀七道請啓。再由引禮師一一介紹所請七位尊證師戒行道德。介紹完畢,送“七師”回寮。在受比丘戒時,七位尊證師將在比丘壇上爲求戒者作合法的公證人,與戒和尚、羯磨師、教授師合稱爲“十師”。
3.請戒開導。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請戒開導法”牌示。儀禮程序與受沙彌戒前的“請戒開導”大致相同,但其規模不如前者。只在法堂內設一高座、上置香爐、燭臺、花瓶等件,由大和尚一人開導。登比丘壇正是受上品戒,故要求新戒發上品心。開導畢,新戒們展具頂禮叁拜,送大和尚回方丈。
4.通白二師。同日,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通白二師”牌示。沙彌欲受具足大戒,必須是戒和尚、羯磨師、教授師叁位一體,律法相應,而忏悔、教誡的重任在于二師。這次對二師不再下請啓,故叫“通白二師”。
5.教衣缽法。同日午齋後,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教衣缽法”牌示。此法由教授師主持,地點設在大殿,事前已敷桌安座畢。新戒身搭七衣、手捧五衣、大衣、臥具及缽等,先到大殿排列。鳴鼓叁通,引禮師及新戒數人迎請教授師進殿,拈香、唱贊、行禮、升座畢,新戒展具叁拜,長跪合掌。這與傳沙彌戒前驗衣缽不同,主要由教授師宣講衣缽律製的起源及正確受持的方法。
6.審戒忏悔。審戒忏悔與受沙彌戒前的露罪忏悔,在場面儀式、參加人員上基本相同,並都是晚間在羯磨堂舉行。審戒主要內容是問“十叁重難”和“十六輕遮”,特別是對于“沙彌十戒”,必須每條一一問過,新戒如實回答。若犯前四條根本性重戒,由書記登記于冊,次日呈報戒和尚;若犯後六條可忏悔輕戒,由羯磨師按照戒律規定,當場作出進行某種忏悔的決定。
7.搭壇演壇。齋堂前挂方丈手谕的“搭壇演壇法”和“禮通宵法”的牌示。早粥後,新戒踴躍參加搭比丘臺,臺上設“十師”座位,壇周繞以幡蓋布圍,避免登壇時有任何與傳戒無關人員到現場觀看或聆聽。壇下正中設一香案,上置香花瓶爐及護壇牌位。旁設遮難壇。午齋後,新戒回堂演習比丘戒文,大和尚請“二師”“七證”上比丘臺預習儀軌,並舉行“淨壇”儀式。晚課畢,新戒齊集法堂,引禮師帶領新戒數人禮請七位尊證師、揭磨和教授師、大和尚至法堂,新戒分別頂禮叁拜,長跪合掌,爲首者宣讀請求受比丘具足戒的啓文。然後回到戒堂,爲明日受比丘具足戒夜禮通宵。
8.登壇傳戒。大殿前挂方丈手谕的“傳戒”“授比丘戒”牌示。早粥後,叁陣大鼓,新戒齊集法堂前;大引禮師和二引禮師率領新戒數人分別迎請傳戒“十師”,其余引禮師和新戒則在法堂內分東西兩班相對而立,恭候大駕。法堂鍾鼓齊鳴,在引禮師和新戒迎請下,引贊師們持著莊嚴的幢、幡等儀仗爲先導,隊列中依次爲七位尊證師、羯磨師和教授師,最後爲戒和尚。新戒展四招具長跪俯伏,迎請隊伍從新戒中穿過,來到法堂。新戒起具、合掌恭立,戒和尚在香案前拈香禮拜畢,“十師”依次入座。先行請師儀式,其後講衣缽、問遮難,最終登壇受戒。比丘壇上,中爲傳戒大和尚,左、右爲羯磨、教授和七位尊證師。新戒脫鞋上壇,合掌長跪,經再叁詢問後,“叁師七證”表決通過授具足戒。授戒後,由傳戒大和尚講說“四根本戒”,要新戒明白這是具足戒的根本,違犯這四戒中的任何一戒,即失去比丘資格;最後希望新戒善受教法,續佛慧命。新戒受完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後,下午齊集大殿發願,晚上誦《四分律戒本》。在傳授比丘戒的同時,新戒中的沙彌尼還得先由傳戒尼師、羯磨尼師、教授尼師和七位尊證尼師組成的“十師”給她們傳授二部僧戒後,再登比丘壇,接受比丘尼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