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經(217)

  二、八城經(217)

  說法地點:毗舍離猕猴江邊高樓臺觀

  主講人員:阿難尊者

  參加人員:八城居士(第十居士)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阿難尊者爲八城居士說成就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之十二甘露門。八城居士非常的歡喜,乃供養阿難美食及居舍。

  對于“十二甘露門法”,主要是指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簡約地講,就是四禅八定另加四無量心。對于這些名相術語,我們都很熟悉,不必再作過多地闡釋。

  這部經産生的年代,已經是佛陀滅度以後的事情。佛陀自從滅度以後,弟子們像往常一樣,大家各奔東西,分散于古印度各地。爲了使教義得到統一,以及教團不至于分裂,佛陀滅度的當年夏天,在摩诃迦葉的倡導與主持之下,舉行了第一次佛經結集——這是後話。

  佛住世時,住的最久的大約就算是位于舍衛城的祇園精舍(位于北印度)以及王舍城的竹林精舍,當然,有時佛陀還偶爾到舍衛國的鹿子母講堂去小住幾時。佛陀滅度之後,這些曾經輝煌過的兩處佛教聖地,似乎有了一些衰微的征兆。因爲佛陀住世時,四衆弟子們就有一個朝奉與信仰的核心所在;而佛陀滅度了,弟子們除了偶爾去精舍中參拜一下佛陀遺迹之外,其余時間內一般很少去了。如此一來,二大精舍往往朝著發揮寺院功能的方向發展。

  既然二大精舍出現式微迹象,那麼那些高僧大德們又以何處作爲聚集中心呢?這就是位于華氏城的雞園精舍。關于華氏城,我們若對四部阿含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便知其産生的來源經曆。摩揭陀國的老國王頻婆娑羅去世以後,新國王阿阇世登基。而位于該國東北偏東方向的跋耆國的關系非常緊張。佛陀在諸經中,曾經不止一次地贊歎過跋耆國繼續傳統、重傳統與民風淳樸,可知這個國家實際上非常保守,但是綜合國力卻較爲強盛。阿阇世王爲了防範跋耆國的偷襲或進攻,便派大臣禹舍到位于該國的邊境小鎮波羅利子城,修建牢固的防禦工事。我們在阿含經中,還可以看到佛陀對于此事的觀點與主張。由于戰爭的需要,阿阇世王從內地遷徙了相當數量的居民,到波羅利子城去定居。如此一來,這個邊境小鎮逐漸開始繁榮起來。後來,摩揭陀國終于並吞跋耆國,統治階層出于多方面的需要,到了阿阇世的孫子繼承大統的時候,終于下決定心遷都波羅利子城,將將此城更名爲華氏城,成爲摩揭陀國新的首都。

  華氏城在印度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意義。後來,孔雀王朝的開祖旃陀羅笈多王也定都于華氏城。旃陀羅笈多王之孫阿育王,曾于城西興建阿育僧伽藍,並舉行第叁次佛典結集,大力保護佛教,並以佛教的“法”(羯磨)的精神來治理國家,統治百姓。孔雀王朝滅亡後,熏伽王朝、案達羅王朝、笈多王朝,都將首都立于華氏城。到公元六世紀左右的時候,該城由于渾族的入侵而完全破壞。另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玄奘法師在公元七世紀造該該城時,昔日輝煌的都城已化爲一片廢墟,居民不過千人。唯余城北的阿育王石柱、佛足石、雞園精舍等遺基尚存。到公元九世紀初,波羅朝國王達磨波羅曾建都于此。從此以後,該城再無複興的迹象。

  根據這部《八城經》的描述,在佛陀的晚年以及佛陀滅度之後,華氏城(此前叫波羅利子城)的經濟發展已呈現高度繁榮局面。比如說有一位叫“第十居士”的商人(因其爲八城人,故稱之爲“八城居士”),他“持多妙貨”,到波羅利子城去“治生販賣”,做生意買賣。由于這批貨不僅質量好,而且正爲該城所鮮見所急需,因此一上市便十分搶手,頃刻即售罄。“貨賣速售,大得財利”,生意上是狠狠地賺了一把,自然是“歡喜踴躍”,跟小孩子過年似地,開心得很。

  這位八城居士生意上既然賺了錢,身爲奉佛居士,總要到寺院去朝拜一番。于是他就趕到城外的雞園精舍。關于此園的來曆,大部分認爲是無憂王(即阿育王所建)。但是此時距阿育王出生尚距差不多叁百年,因此說雞園爲阿育王所建,可能會有點懸疑(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本經有後人摻雜的成分)。此時的雞園,很多高僧大德均居止于此(“雞園衆多上尊名德”),可以說是佛陀滅度後的弘法傳教的中心地區。那麼八城居士來雞園精舍的真正用意何在?其實是來找阿難尊者。于是他就問:“上尊!尊者阿難今在何處?我欲往見。”大家對他說:“居士!尊者阿難今在毗舍離猕猴江邊高樓臺觀,若欲往見,可往至彼。”

  波羅利子城距毗舍離並不是太遠,所以八城居士沒過多久就趕到了阿難所居止之處。待問候一番後,便切入正題:“尊者阿難!世尊、如來、無所著、正盡覺成就慧眼,見第一義(宇宙人生的真谛),頗說一法,若聖弟子住漏盡無余,得心解脫耶?”

  對于這個問題,阿難給予了肯定性的回答。然後對此進行詳解,即所謂的十二甘露門。此十二甘露門分別是:

  (一)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當達到四禅境界時,“若住彼,不得漏盡者,或因此法,欲法、愛法、樂法、靜法,愛樂歡喜,斷五下分結盡,化生于彼而般涅槃,得不退法,終不還此。”就是說,證得四禅,如果不退轉的話,獲證不還果,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二)四無量心:即“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叁四方,四維上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結無怨,無恚無诤,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如是悲、喜心與舍俱……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

  (叁)四無色定:即“度一切色想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彼于此處,觀法如法。”四無色定包括: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有想非無想處定。

  八城居士聞說十二甘露門之後,自然是十分歡喜。于是禮請阿難以及雞園內的諸上尊者,大行飯食供養。(09.10.1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