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羅經(211)

  

二、大拘絺羅經(211)

  

  說法地點:王舍城竹林精舍

  

  主要人員:舍利弗、大拘絺羅二位尊者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舍梨子(舍利弗)往問大拘絺羅,尊者大拘絺羅都一一爲其答複。  

  

  在《中阿含經》卷七第二十九經,也有一部同名的《大拘絺羅經》,其中也是記載著舍梨子與大拘絺羅之間的問答語錄,問者爲舍梨子,答者爲拘絺羅。本經亦是相同,只是問答內容稍稍有異。因此可以判斷,此二經的發生時間應該相隔不遠(或同一時間)。以下爲二人的對話內容(對于其中的一些術語,不再多作闡釋):

  

  問:何者不善?何者不善根?

  

  答:身、口、意都行惡行的話,謂之不善。貪、恚、癡,謂之不善根。

  

  問:何爲善?何爲善根?

  

  答:身、口、意叁業俱行妙行,謂之善;不貪、不恚、不癡,謂之善根。

  

  問:什麼是智慧?

  

  答:如實而知道四谛的真理,就可以稱作智慧。

  

  問:什麼叫做識?

  

  答:因爲認識此識之故,說爲是識。所謂認識色、聲、香、味、觸、法,認識這些識之故,就稱之爲識(即六識)。

  

  問:智慧與識有何區別?此二法可得爲個別施設嗎?

  

  答:此二法沒有本質性的不同;此二法乃不可以分別施設。因智慧所知亦即識所識,因此之故,此二法乃合而不別,此二法乃不可以個別施設。

  

  問:知者汝以什麼而獲知?

  

  答:所謂知,乃用智慧而知。

  

  問:智慧有何義?有何優勝?有何功德?

  

  答:智慧乃有厭之義,有無欲之義,有見如真之義。

  

  問:何謂正見?

  

  答:如實知道四谛的真理,就叫做正見。

  

  問:由于幾種因,幾種緣,而能生正見呢?

  

  答:有二種因,二種緣,而能生正見。第一就是跟從他人而聽,第二就是內心自思惟。

  

  問:有幾種支,攝于正見,而得心解脫之果、慧解脫之果?而得心解脫的功德、慧解脫的功德呢?

  

  答:有五支攝于正見,而得心解脫之果、慧解脫之果,得心解脫的功德,慧解脫的功德。第一是真谛所攝,第二是戒所攝,第叁是博聞所攝,第四是止所攝,第五是觀所攝。

  

  問:爲什麼會生當來之有呢(未來的生死的種子)?

  

  答:愚癡的凡夫,乃爲無知,又不多聞,都被無明所覆,被愛結所系,都不參見善知識,不知聖法,不禦聖法(不契于聖法),這就叫做生當來之有。

  

  問:怎樣爲之不生當來之有呢?

  

  答:如果無明已盡,明已生的話,必定會滅盡苦惱的,這就叫做不生于當來之有的。

  

  問:有幾種覺(受)?它們緣于何物而有?

  

  答:有叁種覺(受),所謂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它們是緣于更樂(觸)而有。

  

  問:覺(受)、想、思,此叁法是爲合?或者爲別呢?此叁法可以別于施設嗎?

  

  答:覺、想、思,此叁法乃爲合而不別,此叁法不可以別施設。因爲覺所覺的,就是想所想,就是思所思,因此之故,此叁法乃爲合而不別,此叁法乃不可別施設的。

  

  問:滅以何爲對(相應)?

  

  答:滅乃沒有對(相應)。

  

  問:有五根的異行、異境界,各各都受其自境界。所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五根各有不同的對象,以及不同的行處)。此五根的異行、異境界,各各都受其自境界,這到底是誰爲其盡受境界?誰爲其所依呢?

  

  答:五根的異行、異境界,各各都自受其境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此五根的異行、異境界,各各都自受其境界,都以意爲它們盡受其境界,都以意爲其所依的。

  

  問:意者,依何而住?

  

  答:意者,乃依壽,乃依壽而住的。

  

  問:壽者,乃依何而住?

  

  答:壽者,乃依暖,乃依暖而住。

  

  問:壽與暖,此二法到底爲合呢?或者爲別呢?此二法可得別施設嗎?

  

  答:壽與暖,此二一法,乃合而不別,此二法乃不可以別施設。因爲由于有壽之故,才會有了暖,又由于有暖之故,才會有了壽。如果沒有壽的話,就沒有了暖;沒有暖的話,就沒有了壽。

  

  問:到底有哪些法,吾人的生身(色身)死後,此肉身會被棄置于冢間,如樹木之無情那樣呢?

  

  答:共有叁法。第一爲壽,第二爲暖,第叁爲識。

  

  問:死與入于滅盡定,此二者有何差別?

  

  答:所謂死,乃爲壽命已滅而終,溫暖已逝去,諸根已敗壞。而比丘入于滅盡定的話,其壽命並不滅完,溫暖也不逝去,諸根也不敗壞。

  

  問:“入于滅盡定”與“入于無想定”,此二者有何差別?

  

  答:比丘入于滅盡定的話,則其想,以及其知,都已滅。比丘之入于無想定的話,則其想與知都不滅。

  

  問:從滅盡定起與從無想定起,二者有何差別?

  

  答:比丘如從滅盡定起時,並不會作如是之念:我乃從滅盡定起;比丘如果從無想定起時,會作如是之念:我爲有想?我爲無想?

  

  問:比丘入于滅盡定時,會先滅甚麼法?是身行、口行還是意行呢?

  

  答:比丘如入于滅盡定之時,首先會滅除身行,其次會滅口行,最後會滅意行。

  

  問:比丘從滅盡定起時,會首先生起那一法?是身行、口行,還是意行?

  

  答:比丘從滅盡定起時,首先會生意行,其次會生口行,最後才生身行。

  

  問:比丘從滅盡定起時,會觸(感知)幾種觸呢?

  

  答:比丘如從滅盡定起時,會觸叁種觸。第一爲不移動觸,第二爲無所有觸,第叁爲無相觸。

  

  問:所謂空、無願、無相,此叁法爲異義(不同之義)、異文?

  

  答:空、無願、無相,此叁法乃爲異義、異文。

  

  問:有幾種因,幾種緣,而生不移動定?

  

  答:有四種因,四種緣,而生不移動之定。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初禅),乃至得第四禅,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這就是所謂四因四緣,而生不移動定。

  

  問:有幾種因,幾種緣,而生無所有定呢?

  

  答:有叁種因、叁種緣,而生無所有定的。如比丘已度一切色想(空無邊處,四空天之一),乃至得無所有處(四空天之第叁),成就而遊止于其中,這就是所謂叁種因叁種緣,而生無所有定。

  

  問:有幾種因,幾種緣,而生無想定呢?

  

  答:有二種因二種緣,而生無想定。第一就是不念一切想,第二就是念無想界

  

  問:有幾種因,幾種緣,而住于無想定?

  

  答:有二種因二種緣,而住于無想定。第一就是不念一切想,第二就是念無想界。

  

  問:有幾種因,幾種緣,從無想定而起?

  

  答:有叁種因,叁種緣,而從無想定而起。第一是念一切想,第二是不念無想界,第叁是因于此身,因于六處,而緣于命根。(09.10.10)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