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心穢經(206)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須拔除心中的五穢。所謂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比丘當要解除心中的五縛,即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升進縛;其次應修五法(四如意足、堪任)。
所謂“心穢”,就是覆蓋我們思想意識的灰塵汙垢。佛陀在這部《心穢經》中,列舉了我們心中五種心穢(五疑),即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佛陀說,如果“比丘、比丘尼不拔心中五穢,不解心中五縛者”,那麼這就是他們的必退之法,即道心不但沒有進步,反而還會退轉。
1、“不拔心中五穢”
即對于以上五種(佛、法、說、教、梵行)産生“猶豫、不開意、不解意、意不靜”,便是不拔心中五穢。
2、“不解心中五縛”
五縛分別指身縛、欲縛、說縛、聚會縛、升進縛。
(1)身縛:若比丘、比丘尼,對于以上五縛“不離染、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且“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是謂第一不解心縛,謂身縛。這裏主要著眼于從色身上去爲所欲爲,不加離斷,沈迷于諸各種物質享受之中,此謂身縛。
(2)欲縛:“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者,是謂第二不解心縛,謂欲也。”此處主要從心理方面的貪著而言,有時身雖遠離諸欲,然而心裏卻十分留戀于各種名聞利養,身在深山,心卻居止于鬧市,這是十分糟糕的一種結縛,較難根除。
(3)說縛:“有一所說聖義相應,柔軟無疑蓋,謂說戒、說定、說慧、說解脫、說解脫知見、說損、說不聚會、說少欲、說知足、說斷、說無欲、說滅、說宴坐、說緣起。如是比丘,沙門所說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是謂第叁不解心縛,謂說也。”此處所講的說縛,是指對于別的人說法說戒,滿不在乎,甚至是不屑一顧;或者表面上裝作很順從很柔軟,心裏面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這是典型的口是心非的表現。
(4)聚會縛:“數道俗共會,掉亂、驕傲、不學問。若有數道俗共會,掉亂、驕傲、不學學問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此謂第四不解心縛,即聚會。此處所講的就是出家人不喜甯靜,喜歡熱鬧;不喜歡坐冷板凳,不甘心被人冷落。相反,他去喜歡被人吹捧,哪裏熱鬧就往哪裏趕,如果有聚會之地,不管千裏萬裏,都會不速而至。這裏的聚會,可以理解爲搞群衆聚會,舉辦各種法會,以及召開諸種會議。一句話,只要是人群聚集的地方,他都會興高而去,采烈而歸。依據佛陀的說法,這是一種典型的狂躁病。
(5)升進縛:“少有所得故,于其中間住,不複求升進。若有少所得故,于其中間住,不複求升進者,彼心不趣向,不靜、不住、不解,自方便斷宴坐”,是謂第五不解心縛,謂升進。所謂升進縛,就是取得一丁點成就,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從此裹足不前,再也不思進取。比如說,有的人證得了斯陀洹果,便認爲證得此果已經很不容易了,便住止其中,樂不思蜀。結果呢?還是由于自己的驕傲自滿,導致了道果的退轉,繼而前功盡棄,仍是受到生死輪回的結縛。
3、拔除“心中五穢”以及解開“心中五縛”的方法
對于如何將五穢與五縛拔除,其實並不是很難,只要做到它們的對立面就可以了。如果比丘、比丘尼“善拔此心中五穢,及善解此心中五縛者”,就叫做比丘、比丘尼的“清淨法”。此清淨法共有十種(即五穢、五縛的對立面),計爲十支清淨法。
4、複修五法
佛陀說,如果比丘、比丘尼能夠將十支清淨法悉數修習、住之不退的話,那麼再修習五法,將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雲何爲五?修欲定心成就斷如意拉祜,依離、依無欲、依滅、依舍,趣向非品。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成就斷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滅、依舍,趣向非品,堪任第五。”
(1)趨向非品,即欲如意足,欲莊嚴于彼法;
(2)修精進定:即精進如意足,無雜無間,唯專觀理,使無間雜;
(3)修心定:即念如意足,專注彼境,一心正住;
(4)修習思惟定:即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不馳散;
(5)修習堪任:“堪任”解讀爲“能夠成爲不退轉者”、“堪爲聖位者”。
修習四如意之後,便可堪爲聖位,即成爲不退轉者。此時雖然沒有究竟的涅槃,但是決不會再流轉于六道了,若繼續升進,距涅槃僅咫尺之遙。
如果將前面的比丘、比丘尼十清淨法,加上此處的五法,共計爲十五法。若成就此十五法者,佛陀認爲“必知必見,必正盡覺,至甘露門,近住涅槃,我說無不至涅槃”。佛陀說,就好像老母雞孵小雞似的,只要將雞卵“隨時覆蓋,隨時溫暖,隨時看視”,那麼時間一至,卵中小雞仔就會“啄破其卵,自安隱出”。總而言之,只要方法對頭,功夫到家,成就涅槃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2009年10月5日,界定于南海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