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五十六)~B 二、五下分結經(205)

  

二、五下分結經(205)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鬘童子、阿難;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人都被五下分結(欲、恚、身見、戒禁取見、疑)纏其心,如不知舍的話,五結就會轉盛。因此而舉果實,乃至栰等譬喻,以示人們當依此道此迹去斷絕五下分結。並說得四禅,住四無色定,更進而至于得解脫。  

  

  本經重點所講的是五下分結。所謂五下分結,就是指系縛有情于欲界的五種煩惱。“結”即結使、系縛,即煩惱的異名,如果我們將這個“結”解開了,那麼就等于給自己松了綁,就可以出離欲界了。而所謂“下分”,即指下界(欲界)它是相對于色界、無色界而言(色界、無色界被稱作上界)。五下分結就是指使衆生流轉于欲界的五種根本煩惱,它們分別是:貪(欲)、恚(嗔)身見、戒禁取見、疑結。貪指貪欲,嗔指嗔恚,身見指我見(執取于我見,以自我爲中心),戒禁取指執取邪戒,疑指懷疑谛理。其中,欲貪、嗔恚二結如守獄卒,令愚夫異生禁锢于欲界的牢獄中。若以不淨觀破欲貪,又以慈悲觀破嗔恚,而生于初靜慮乃至有頂,則身見、戒禁取見、疑叁結如巡邏者,還將執彼複置于欲界。故欲界系的煩惱雖多,仍偏立此五結爲順下分結。

  

  其實佛陀不止一次地向比丘宣說過五下分結的過患,也曾不止一次地叮囑弟子們要警惕五下分結所帶來的各種麻煩,必須要斷除它們。但是弟子們到底做得怎麼樣呢?于是佛陀在一次聚會之中,對弟子們說:“我曾說五下分結,汝等受持耶?”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比丘們都“默然不答”。那麼到底有沒有做到呢?佛陀是再叁問,弟子們是再叁沈默,讓人摸不著頭腦。

  

  眼看就要冷場了。此時尊者鬘童子出面說話了。這位鬘童子據說有點了不起,他是聞佛說法而出家,證六神通,獲得徹悟。只見他從座站起,啓白佛陀:“世尊說五下分結,我受持之。”

  

  佛陀似乎沒聽明白,他再次問道:“鬘童子!我曾說五下分結,汝受持耶?”——實際上佛陀怎麼聽不明白呢,他是讓鬘童子回答得更清楚一些。

  

  尊者鬘童子回答說:“世尊曾說欲初下分結,是我受持,恚、身見、戒取、疑,世尊說第五下分結,是我受持。”

  

  沒曾想鬘童子的一番回答,遭到了佛陀的嚴厲呵責:

  

  “鬘童子!汝雲何受持我說五下分結?鬘童子!汝從何口受持我說五下分結耶?鬘童子!非爲衆多異學來,以嬰孩童子責數喻诘責汝耶?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意無欲想,況複欲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欲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衆生想,況複恚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恚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自身想,況複身見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身見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有戒想,況複戒取必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戒取使。鬘童子!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有法想,況複疑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疑使。鬘童子!非爲衆多異學來,以此嬰孩童子責數喻诘責汝耶?”

  

  佛陀上述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佛陀的意思是說,鬘童子小小年紀,就好像一個乳臭未幹的毛孩子(嬰孩)似的,根本就不知道五下分結是怎麼回事,便自作聰明地說自己已經明白了五下分結的道理,並且受持斷除五下分結的法門。因此佛陀在這裏,呵責鬘童子是未知言知,未持言持,是在打妄語。

  

  鬘童子被佛陀這麼一責呵,一時語塞,他“內懷憂戚,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衆比丘面對佛陀的提問,選擇了集體沈默,不失爲明智之舉。如果哪位膽敢自不量力,主動站起來冒冒失失地回答說“已受持”,肯定又要被佛陀訓斥一頓。看來大家都有前車之鑒,因而選擇叁緘其口,高明啊!

  

  佛陀在呵責鬘童子之後,也選擇了默然。而衆比丘也是大氣也不敢出。此時,法堂之內顯得出奇地寂靜。

  

  阿難是個聰明人,他總不能讓大家這麼“默然”下去,否則局面出現尴尬。

  

  此時阿難在哪裏?他站在佛陀的身後,“執扇扇佛”。他叉手向佛,說:“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爲諸比丘說五下分結者,諸比丘從世尊聞已,善受善持。”

  

  佛陀聽後,會意地說:“好啊,那你們就認真聽講。”

  

  1、“或有一爲欲所纏,欲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欲轉熾盛,不可製除,是下分結。”

  

  2、“或有一爲恚所纏,恚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恚轉熾盛,不可製除,是下分結。”

  

  3、“或有一爲身見所纏,身見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身見轉盛,不可製除,是下分結。”

  

  4、“或有一爲戒取所纏,戒取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戒取轉盛,不可製除,是下分結。”

  

   5、“或有一爲疑所纏,疑心生已,不知舍如真。彼不知舍如真已,疑轉熾盛,不可製除,是下分結。”

  

  上面所列五種,即爲五下分結的具體內容。佛陀說,此五下分結一旦生起,如果我們不及時加以割舍,那麼此五下分結就會由衰而盛,我們對它們再也沒有能力控製它們,發展到最後,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如何舍棄五下分結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智慧的考量問題了。佛陀在經中作了譬喻,就好像我們現在站在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河岸邊,我們欲想渡過河去,該用什麼方法?有人說了,找橋找船啊!如果沒橋沒船呢?那只能憑自己本事遊過去——問題是我們遊泳技術不佳,或者根本就不會遊泳,而且身無束雞之力,該怎麼辦呢?此時就得想別的辦法,比如說自己動手製作舟筏。只要自己動點腦筋花點功夫,做一條容納兩叁個人的小舟筏,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可是如果我們既不會水,也不願意動手做筏,那麼對不起,我們永遠都別指望渡到對岸去——除非等河水幹涸了,自己徒步從河床上走過去;要麼自己有神通,騰空而起——然而這兩種可能是根本不會出現的。

  

  佛陀說,面對五下分結,關鍵問題在于我們有沒有一個厭離之心。有了厭離之心,別的都好說;若無厭離之心,什麼都免談。“若有比丘攀緣厭離,依于厭離,住于厭離,止息身惡故,心入離、定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便可以得初禅,漸次得二禅至四禅成就遊,乃至得四禅八定,最終可進入般涅槃,不再受有,知如真。

  

  爲了更好地說明問題,佛陀譬喻道:“猶去不遠,有大芭蕉,若人持斧破芭蕉樹,破作片,破爲十分,或作百分。破爲十分,或作百分已,便擗葉葉,不見彼節,況複實耶?”因此,“如是比丘若有所覺,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彼觀此覺無常,觀興衰、觀無欲、觀滅、觀斷、觀舍”,如是觀已,“便不受此世”。在這裏,佛陀通過芭蕉的從有到無的形象例子,來說明我們對各種現象的觀察,應該樹立無常觀、無我觀、生滅觀以及興衰觀,從而樹立起舍斷觀、出離觀以及精勤修習觀。當然,斷五下分結只是衆多修習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就算斷除五下分結,也只是得出欲界,並不了解脫生死。因此,我們必須明白,斷除五下結,並不是修行的終極目標。

  

  我們常說,佛陀所說諸法無有高下,只要循其一宗一門深入,都可以獲抵彼岸。也就是說,佛陀所說之法,並無什麼“五時八教”之說,皆爲一乘。那麼爲什麼我們聽聞了佛法,卻無法證得“究竟盡”呢?佛陀對此的解釋是:“人有勝如故,修道便有精粗。修道有精粗故,人便有勝如。”就是說我們衆生(主要指人類)有勝有劣,根機有淺有深。有的人聞佛一偈或半偈便可豁然,有的人縱入佛門百年乃至千劫,亦是朽木不可雕。有人鼓吹今生便可成就佛道,“頓悟”一下,便徹證自性。依愚人之見,對不住,你還是死了這條心吧。爲啥?遍翻叁藏,你何曾見過“頓悟”二字?所謂禅家頓悟法門,只不過是迎合了中國人貪圖便利的急功近利之心態罷了,吾輩豈能當真?

  一句話,老實修行,休去理會“頓”、“漸”! (界定,09.10.0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