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五十六)~A 一、羅摩經(204)

  

漫說《中阿含》(五十六)

  

  (卷五十六)  

  

一、羅摩經(204)

  

  說法地點:舍衛國梵志羅摩之家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諸比丘說聖求、非聖求之法;並自述自二十九歲出家以來,至于成道後,度五比丘等事。  

  

  本經是佛陀對自己成佛前以及成佛後那段時間的追憶。

  

  有一天,佛陀在阿難的陪伴之下,去印度五大河之一的跋提河(無勝河)去沐浴。阿難倒是很爽快地答應了,然後他並沒有立即出發,而是通知各比丘去梵志羅摩家去集合,聲稱佛陀在沐浴過後,會到羅摩家中爲他們說法。于是佛陀在阿難的建議下,沐浴過後果然去梵志羅摩家裏,開始爲衆比丘宣講佛法。這裏有一天值得思考,就是阿難爲何要將說法地點選在梵志羅摩家中?難道他是另有深意?

  

  在佛陀在河中沐浴時,衆比丘已經彙集到梵志羅摩的家中。大家都也並沒有閑著,而是“集坐說法”,相互交換意見。佛陀見到比丘們正在講堂內探討佛法,也就沒有打攪,而是站立于門外,靜靜地聽著。未久,佛陀聽到裏面比丘們都“默然而住”,便走到門前,輕輕地叩門。衆比丘聽到有人敲門,“即往開門”,見是世尊來了,大家都很高興,爲世尊敷好講座。佛陀坐于講座之上,便問衆比丘:“你們剛才都要說些什麼呢?能說給我聽聽嗎?”

  

  諸比丘聽後,答道:“世尊!向者說法,以此法事集坐在此。”——我們是因爲探討佛法,才集坐在這裏的呀。

  

  佛陀說:“善哉善哉!比丘集坐當行二事,一曰說法,二曰默然。所以者何?我亦爲汝說法,谛聽!谛聽!”佛陀的一貫反對比丘聚集在一起海闊天空地胡侃瞎聊,他主張比丘集會時只能做兩件事,一是說法,即是在一起探討佛法,交流修證心得;二是默然,就是大家都不要出聲,或者聽一位法師講開示,或者大家都靜坐思慮,思惟佛法義理。至于後世比丘在一起集會時都做些什麼,恐怕與佛陀的教誨可謂相去甚遠啦!

  

  佛陀所講是何佛法?佛陀說:

  

  “有二種求,一曰聖求,二曰非聖求。雲何非聖求?有一實病法、求病法、實老法、死法、愁憂戚法,實穢汙法、求穢汙法。雲何實病法求病法?雲何病法耶?兒子、兄弟是病法也。象馬、牛羊、奴婢、錢財、珍寶、米谷是病害法。衆生于中觸染貪著,驕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雲何老法、死法、愁憂戚法、穢汙法耶?兒子、兄弟是穢汙法。象馬、牛羊、奴婢、錢財、珍寶、米谷是穢汙害法。衆生于中染觸貪著,驕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彼人欲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者,終無是處;求無老、無死、無愁憂戚、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得無老、無死、無愁憂戚、無穢汙無上安隱涅槃者,終無是處,是謂非聖求。”

  

  什麼叫“聖求”呢?與上述相反,就被稱作“聖求”。那麼怎樣做才叫“聖求”?佛陀以他自身證道的經曆,爲大衆比丘樹立了成就聖求的榜樣——

  

  1、佛陀爲解決生死輪轉問題,發心出家求取佛道。

  

  2、在此經中,佛陀稱其出家年齡是29歲。

  

  3、佛陀出家後,參訪了外道仙人(阿羅羅摩伽摩、郁陀羅羅摩子),並證得相當高的境界,但仍不滿足。

  

  4、于尼連禅河岸附近的覺樹之下,成就無上佛道。

  

  5、佛陀覺悟後,欲度化二仙人,然此二仙人已命終數日矣。

  

  6、次度曾經承事于太子並隨太子一道出家的五比丘。五比丘先有一些怠慢情緒,然受佛之感召,遂成爲最早的比丘僧團。

  

  7、佛陀爲五比丘的說法內容主要有:

  

  (1)爲道者不當學“二邊行”。所謂二邊行,即“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二曰自煩自苦,非賢聖法,無義相應”;“舍此二邊,有取中道,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于涅槃”。這裏的二邊,就是指苦與樂的兩個極端。如果不走極端,即既不極苦,也不極樂,即不苦亦不樂,非苦亦非樂,亦苦亦爲樂,此謂中道。

  

  (2)中道的進一步展開,即爲八支聖道。

  

  (3)欲有五欲,即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此五欲所産生出來的副作用是相當可觀的,它們能使我們永遠流轉于生死洪流之中。“愚癡凡夫而不多聞,不見善友,不知聖法,不禦聖法。彼觸染貪著,驕傲受入,不見災患,不見出要,而取用之”,結果“彼隨弊魔,自作弊魔,墮弊魔手,爲魔網纏,魔網所纏,不脫魔纏”。

  

  (4)五欲爲害既然如此之盛,那麼如何除滅?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要親近善知識,禮敬事奉善知識,供養求教于善知識。這裏的“善知識”,不是貢高我慢的糊塗蟲,更不是裝腔作勢的僞君子,而是具備正知正見的、徹底覺悟真理的大善知識。明確地講,這位善知識就是佛陀。善知識教導我們,“于五欲功德,不觸、不染、不貪、不著,亦不驕傲,不受入,見災患,見出要,而取用之”。如此一來,便可不墮魔網,不墮惡道,永獲善趣。

  

  (5)成就一禅乃至成就四禅境界,得“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修學漏盡智通作證”。

  

  (6)進一步修習四聖谛,即“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

  

  五比丘聞佛所說,據說都獲得了無量安隱,而成就心解脫與慧解脫。(09.10.0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