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中阿含》(五十叁)
(卷五十叁)
癡慧地經(199)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有關于愚癡法與智慧法。愚癡法爲惡思、惡說、惡作叁種,在現世受惡名、治罰、惡死叁種憂苦,後世爲有地獄、畜生之惡報。智慧法有善思、善說、善作叁種,在現世會受善名、無罪、善死之叁樂,後世則生爲天人善處而受樂。
本經所闡述的,是一對義理完全相反的兩個名相,即愚癡法與智慧法。如果用佛教的專用名詞來表述,則此二名相便爲“對法”。我在這裏使用“對法”一詞,與純粹的阿毗達磨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說,“正”與“邪”是一對法,“修行”與“放逸”是一對法,“持午”與“非時食”是一對法……凡此諸等,不一而足。如果讓辯證法的觀點來看待對法,就是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對立統一的過程。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每一物體的存在,皆有它存在與延續的合理性,即“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例如,正義與邪惡是兩個意義截然不同的詞語,它們是對立的;然而,它們又是統一的,即無正義便無邪惡,無邪惡便無正義。因爲邪惡與正義之間互爲參照物,它們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我們孤立地去辨析一些單個的名相術語,那樣就容易走入誤區,形成極端。
(一)愚癡法
1、定義
“何謂愚癡法?愚癡人有叁相愚癡標(愚癡的特征)、愚癡像(愚癡的表相),謂成就愚癡人說愚癡也。”也就是說,愚癡法具有叁個愚癡特征與表相。
2、叁種特征(叁相):思惡思、說惡說、作惡作
“雲何爲叁?愚癡人思惡思、說惡說、作惡作,是以愚癡人說愚癡也。”
(1)思惡思:心中生起罪惡的念頭。前一個“思”爲動詞,後一個“思”爲名詞。
(2)說惡說:口中說那些些作惡的話語。
(3)作惡作:身體去作些爲非作歹的事兒。
如果我們將上述叁種綜合起來考察,它們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講的“十惡業”。
A.思惡思,即貪、瞋、癡叁種意惡業;
B.說惡說,即妄語、兩舌、粗語、绮語四種口惡業;
C.作惡作,即殺、盜、邪淫叁種身惡業。
3、果報:身心叁種憂苦
(1)第一憂苦:“……若成就無量惡不善法者,他人見已,便說其惡。彼愚癡人聞已,便作是念:若成就無量惡不善之法,他人見已,說其惡者,我亦有是無量惡不善之法,若他知者,亦當說我惡。是謂愚癡人于現法中,身心則受第一憂苦。”這裏所講意思,就是說我們往往說人家是非壞話,可是人家照樣會說我們的壞話。通俗地講,叫“說人者被人說”。
(2)第二憂苦:“……若成就無量惡不善法者,王知捉已,如是拷治,我亦有無量惡不善之法,若王知者,亦當苦治拷我如是。是謂愚癡人于現法中,身心則受第二憂苦。”此處所講的,行惡之會受到國家律法的嚴厲製裁。
(3)第叁憂苦:“……如是彼所有身惡行、口、意惡行,彼于爾時懸向在上,彼作是念:此是我身惡行、口意惡行,懸向在上,我于本時不作福、多作惡,若有處作惡者,凶暴作無理事,不作福、不作善、不作恐怖,所歸命、所依怙,我至彼惡處,從是生悔,生悔已,不賢死,不善命終。是謂愚癡人于現法中,身心則受第叁憂苦。”此處所講的,作惡人會受到疾病等種種苦患的折磨,不得好死,不得善終。
對于那些“思惡思、說惡說、作惡作”的人,除了會得到上述的叁種憂苦之外,還會得到另外兩種更爲可怕的報應,那就是地獄報與畜生報。至于地獄之苦,相信我們都讀誦過《地藏菩薩本願經》,該經對地獄的描述相當精細,這裏不多敘說。至于畜生之報,我們每天都與各種畜生打交道,就不用我多羅嗦了。
(二)智慧法
1、定義
“雲何智慧法?彼智慧人有叁相智慧標、智慧像,謂成就智慧人說智慧也。”
2、叁種特征(叁相):思善思、說善說、作善作
具體分析從略。此處的叁相,相當于十善業。
3、果報:身心叁種喜樂
(1)第一喜樂:即會到得他人的稱譽,“……若成就無量善法者,他人見已,便稱譽之。彼智慧人聞已,便作是念:若成就無量善法,他人見已稱譽者,我亦有是無量善法,若他知者,亦當稱譽我。是謂智慧人于現法中,身心則受第一喜樂。”
(2)第二喜樂:若奉公守法,則不會受到國家律法的製裁。“……彼智慧人見已,便作是念:若成就無量惡不善法者,王知捉已,如是拷治,我無是無量惡不善之法,若王知者,終不如是苦治于我。是謂智慧人于現法中,身心則受第二喜樂。”
(3)第叁喜樂:即得善終,命終後得生善所。“……此是我身妙行、口、意妙向,懸向在上,我于本時不作惡,多作福,若有處不作惡者,不凶暴,不作無理事,作福、作善、作恐怖,所歸命、所依怙,我至彼善處而不生悔。不生悔已,賢死善命終。是謂智慧人于現法是,身心則受第叁喜樂。”善處主要分兩種,一是得生天界,二是下生人間富貴家。
最後給這部《癡慧地經》作一小結:
勤修智慧法,舍離愚癡法;
天上六更樂,人間富貴家。
(界定,09.09.26,于南海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