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九)~C 叁、聖道經(189)

  

叁、聖道經(189)

  說法地點:拘樓瘦國的都邑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八正道、十聖道的重要性,佛陀並列出八邪道、十邪道,分別爲弟子們解說。  

  對于八正道,相信對佛教稍有涉獵者,均比較熟悉。在這部《聖道經》中,佛陀對它們進行了詳細闡述。由于我們對于八支聖道都比較熟悉,因此我盡量予以簡化敘述。

  佛陀在經文開頭,就對弟子們說:“有一道令衆生得清淨,離愁戚啼哭,滅憂苦懊惱,但得如法。”那麼八正道是哪些?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此八支聖道,並不是隨意排列,它是有一定次序的,即正見在前,正定居後。因此佛陀說:“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正念生正定”、“彼中正見最在其前”。從這裏可以看出,八正道的次序決不能先後顛倒,它是有循序漸進且有章可依的。下面分別略說:

  1、正見。正見的對立面是邪見。什麼叫邪見,即“謂此見無施、無齋、無有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此世彼世,無父無母,世無真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是謂邪見”。而正見則是與邪見正好相反。

  2、正志。所謂正志,即“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過去有人將正志解釋爲“正確的志向”,這種解釋過于簡單化,也很有問題。正志的對立面是邪志。

  3、正語。正語是什麼?是“離妄言、兩舌、粗言、绮語”,是謂正語。反之則爲邪語。

  4、正業。什麼叫正業?所謂正業,是離殺生、不與取、邪淫,這才叫正業。

  5、正命。正命的定義是:“若有求無滿意,不以若幹種畜生之咒,不邪命存命。彼如法求衣被,則以法也;如法求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則以法也,是謂正命。”此處突出一個“如法”,即合乎道義,合乎義理,合乎戒律,合乎國法民俗。

  6、正方便。正方便即正精進。“比丘者,已生惡法爲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惡法爲不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未生善法爲生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已生善法爲住不忘退,轉增廣布,修習滿具故,發欲求方便,精勤舉心滅,是謂正方便。”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麼我則概括爲:精勤不怠、滅惡揚善,名爲正精進。

  7、正念。“比丘者,觀內身如身,觀至覺、心、法如法,是謂正念。”我們若稍加留意,便會發覺此處的“正念”側重點在于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在《中阿含·分別聖谛經》中則作這樣解釋:“雲何正念?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于中若心順念背不向念,念遍,念憶,複憶心,心不忘,心之所應,是名正念。”因此此二種正念的著眼點是有所不同的。

  8、正定。“比丘者,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遊,是謂正定。”這裏的“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是指從最基本的戒律開始修習起,然後步步深入,從初禅進行到第四禅。但在這裏我們需要明白,達到這種正定並不究竟,需要進一步修習正解脫與正智,才能最後獲得解脫。

  9、正解脫。“比丘者,欲心解脫,恚、癡心解脫,是謂正解脫。”此處所講的正解脫,是指斷盡貪、嗔、癡叁種根本頑症。

  10、正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脫,知恚、癡心解脫。”正解脫與正智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已獲得解脫,後者是自己能夠明白地了知自己已斷滅叁毒。如果只證解脫而無法徹知,則並不究竟。

  前八種是八正道,爲有學位八支;加上正解脫和正智,共爲十支,爲無學位十支。它們的對立面,則爲“邪”。這十支中,每一支都會分別生起善法與不善法,計爲二十支,爲二十善品與二十不善品,加起來共爲四十大法品。

  佛陀的觀點是,如果毀呰正見乃至正解脫、正智,而稱譽邪智、邪解脫與邪智,那麼將要受到大衆比丘的“诘責”。若一一诘責,則爲十诘責,其宗旨則是“扶正卻邪”。(09.09.0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