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九)~A 一、說智經(187)

  

漫說《中阿含》(四十九)

  

(卷四十九)

  

一、說智經(187)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有關于與梵行已立者的問答法。所謂若有自稱已得漏盡的人的話,就當受其說而奉行,並作如是之問,以及如是之答。  

  

  看了這部《說智經》之後,倒使我倏地想起一事。中國禅宗的祖師大德們很是風趣,在修持方面,一旦有什麼心得體會,總要找一位或數位知名大師爲其“印可”。說白了,就是說讓名家給他把把脈,看看修行的路子對不對,究竟修到哪一層了。比如說,五祖找四祖印證,四祖找叁祖印證,二祖慧可跪在齊腰深的雪地裏,也是找達摩大師爲其印證,後世于是編了一個禅宗公案,叫“安心”。當然,祖師們相互之間幫忙印證,是否具有些許的功利成分,倒不在我的考察範圍之列。但是這些尋心覓心、相互印可的禅家公案,倒是有先例可尋。比如說,在佛陀時代,比丘們(包括那些諸大弟子)經常登門請佛陀爲他們印證,阿難是這方面的高手——阿難哪怕是做了個惡夢,都會及時跑到佛陀那裏,請佛陀爲其解夢。

  

  後來佛陀門下的弟子越來越多了。這些弟子在修持中所遇到的問題(修持進度),總不能都去找佛陀去印證吧。于是佛陀將大部分的印可任務下達給了諸大弟子,後來諸大弟子的門前也是人滿爲患,實在忙不過來。怎麼辦呢?佛陀于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如何判斷某人修持境界的幾個標准。這部《說智經》,實際上所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佛陀很英明,他從來不故弄玄虛,他在此經中列了六個問題,並提供了標准答案。這點完全不像中國禅宗的那些大德們,喜歡搞文字遊戲,賣什麼“隔山打老牛”之類的文字關子,弄到最後,把我們都弄得莫名其妙。當我們正在發呆的時候,中間還少不了幾聲棒喝,甚至是一頓拳打腳踢,謂之機鋒。這些公案相當好玩,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參究一番。

  

  佛陀在經文的一開始,就對弟子們說:“若有比丘來向汝說已所得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汝等聞之,當善然可,歡喜奉行。善然可彼,歡喜奉行已,當複如是問彼比丘……”

  

  從上面佛陀的一段話之中,我們便可以深切地體察出佛陀的智慧。佛陀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有出家人現在站出來對我們說:他已經把生死問題解決了,他不再受製于輪回。那麼我們聽了之後該怎麼辦呢?第一,我們要相信,不能夠無端猜疑;第二,我們要贊歎,萬萬不可誹謗;第叁,我們要歡喜奉行,奉他爲老師,跟隨他後面學習;第四,要適當提出一些問題,請他給予解釋。

  

  那麼,應該提出哪些問題呢?佛陀在這裏,列出了六類問題:

  

  1、世尊說五盛陰:色、受、想、行、識五盛陰。那麼,我們如何才能不執取于五盛陰,並獲得解脫呢?

  

  2、世尊說四食(抟食、觸食、意念食、識食),衆生以此得存長養。雲何知、雲何見此四食,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

  

  3、世尊說四說(見見說、聞聞說、識識說、知知說),雲何知、雲何見此四說,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

  

  4、世尊說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處),雲何知、雲何見此內六處,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

  

  5、世尊說六界(地、水、火、風、空、識界),雲何知、雲何見此六界,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耶?

  

  6、雲何知、雲何見,此內身共有識及外諸相,一切我、我作及慢使斷知,拔絕根本,終不複生?

  

  對于這六個問題,若是讓善于聲東擊西、浮想聯翩的中國禅師們來回答,恐怕有些難度。在聯系經文內容回答此六個問題之前,我先將幾個名相略加解釋:

  

  1、五盛陰:指色、受、想、行、識五陰。五陰即五蘊,陰是障蔽義,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蘊是積聚義,即類聚一切有爲法。人類由于無始以來無明使然,致使煩惱累積甚深,惱焰繁盛,故名五盛陰。

  

  2、四食:指抟食(段食)、更樂食(觸食)、意念食(思識)、識食。抟食即可分段而食,比如說蔬菜、肉類,需分段切割而煮炒後食用,即我們平常生活中的一般食物,以香、味、觸爲體。觸食即依感覺而食。依有雜染的根、境、識和合所生的諸觸,對其所取之境産生喜樂等覺受。比說說我們平常講的“秀色可餐”、“一飽眼福”、“望梅止渴”等,就是一種觸食。思識就是以意念爲食,比如說我們一想起以前吃過的好食好味,口中禁不住流起了口水;有的人一想起某種快樂的事,就胃口大增;“酒逢知己千杯少”,也是一種思識的表現形式。識食即以六識爲食,此種食法比較高級,欲界和色界無見,而地獄衆與無色界衆即以識爲食。

  

  3、四說:即見見說、聞聞說、識識說、知知說四種。見見說是指只說自己所見到的;聞聞說是只說自己所聽到的;識識說是只說自己所思量到的;知知說指只說自己所知道的。此四說似乎是不妄語戒的擴展與延伸。

  

  4、內六處:即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根境爲生識的依處,故名處。而外六處即指六境(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

  

  5、六界:即六大,地、水、火、風、空、識,指生成一切萬物的基本元素。一般而言,“四大”側重于物質實在層面,而六大則囊括了物質、精神及感覺層面,因此更爲具體全面。

  

  佛陀列出了上述六個問題,然後對弟子們說,如果這位比丘已經達到純粹意義上的“梵行已立”(徹底解脫),他肯定不會胡言亂語,他應該如此這般地回答。如果他真切地按照這個答案回答了,我們就可以給出滿分,承認他、再次贊歎他,並禮敬他、奉行他。那麼,究竟該如何回答呢?

  

  第一個問題答案:“諸賢!色盛陰非果、空虛、不可欲、不恒有,不可倚、變易法,我知如是。若是色盛陰有欲、有染、有著、有縛、縛著使者,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如是覺、想、行、識盛陰……漏盡心解脫。諸賢,我如是知、如是見此五盛陰,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

  

  在這裏,我們可以得知,其實五盛陰之所以爲盛、爲陰,實際上它們並不是一種“果”,而是因果輪回中的某一個環節。而這個五個因素,它既可以造惡業,也可以造善業,或可以造不惡不善業,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因;而我們的五陰之所以爲陰爲盛,卻是由于無始以來的無明種子使然,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又是果的一個表現形式。因此,無論說它是因抑或是果,都是不正確的。所以經中說五盛陰爲非果,它是不實在的,變動不居的。但是,它們的的確確又是麻煩的製造者,因此我們完全說它們爲“空”,又不完全正確,因爲欲染和結縛,又是實實在在緣它們而生起,故而我們還得從此五陰而入手去止息它們、滅除它們,直至達到漏盡,並獲得心解脫。

  

  第二個問題答案:“諸賢!我于抟食,意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更樂、意念、識食,不高不下……知如真。”

  

  對于四食,證道之人已做到了“意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爲什麼?在早期佛教看來,無論是哪種食,都是叁界以內衆生養身活命的一種方式而已。飯食色味無論好壞,唯充饑而已,此外一無是處。如果我們對四食有分別心,有好惡心,貪圖飲食供養,那還算是修行人嗎?不要說證道,就是連合格比丘的標准都差得遠。因此我們對于食物,做到全不在意,而要把精力一心用在功夫辦道上,哪裏還有閑心去顧及什麼飲食的色香味?

  

  第叁個問題答案:“諸賢!我于見見說、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得解得脫,盡得解脫,心離顛倒,生已盡……知如真。如是聞聞、識識、知知說……知如真。”

  

  如果讀過我前面文章的道友,大約還記得佛陀對于爲人處世的一些原則。比如說,無論是對于別人的長處還是短處,我們要做到“不是不非”,即既不說好壞也不說壞話。爲什麼要這樣?我們不是提倡要贊歎別人嗎?要知道,“贊歎”這個詞是帶有主觀傾向性的,人聽了贊歎之語,如果意志不堅定,就會心猿意馬、神采飛揚,心裏面美滋滋的,弄不好反而助長了人家的驕傲自滿情緒——當然,毫無原則的贊歎,還要沾染“溜須拍馬”的嫌疑。而當面說人家壞話那肯定是不好的,當面批評人家也不好,有時會引發別人的嗔恚報複心。那麼怎麼辦才是中道呢?就是“不是不非”。我們注意,它不等于圓滑世故、老謀深算,而是心無所著,無暇顧及他人的是是非非。因此本經中說,對于四說,無論真假,我們要做到“不高不下,不倚不縛,不染不著”。

  

  第四個問題答案:“諸賢!我于眼及眼識,眼識知法俱知,二法知已,諸賢!若眼及眼識,眼識知法,樂已盡,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如是耳、鼻、舌、身、意及意識,……漏盡心解脫。”

  

  六根緣六境而生六識,這是佛學常識,無需我多說。眼根所緣爲諸色,産生眼識。産生的這個眼識,有善、惡、不善不惡叁類。對于平常人而言,我們不爲眼前之景所動,著實很難。比如說我們到外面去參學,見到雲崗石窟的大佛,我們會不由地發出贊歎聲:“真是莊嚴無比!”就是說,即使我們所緣見後所産生的任何念識(無論善惡或無記),都是“欲”的一種表現形式。那麼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六根不爲六境所轉,做到“無欲”、“止息”,時刻處于某種定力之中,攝身守意,這樣才是正確的。諸位,若能做到這些,不那麼容易吧?不要扯別的,就是平常我們無端地被別人罵幾句,心裏都氣憤不過;當今不是有佛教界泰鬥爲討回欠款而不惜打官司的例子嗎?根不爲境轉,這句話我們說的比誰都輕松,一旦落實起來,難哦!

  

  第五個問題答案:“諸賢,我不見地界是我所,我非地界所,地界非是神,然謂叁受依地界住,識使所著,彼盡、無欲、滅、息、止,得知無所受,漏盡心解脫。如是水、火、風、空、識界,非是我所,我非識界所……漏盡心解脫。”

  

  這裏所講的重點,是“六大假合”,但它與單純的“因緣所生法”有區別;在此基礎上,還要樹立“心不著于六大”的觀念,這個層次就比較高。

  

  第六個問題答案:“諸賢!我本未出家學道時,厭生老病死、啼泣困苦、愁戚憂苦,欲斷此大苦陰。……”

  

  對于第六個問題,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茲概括一下:

  

  (1)認識到生老病死問題的難以解脫,于是出家修道;

  

  (2)做到持諸淨戒,離殺生,離不與取、斷淫,等等;

  

  (3)成就聖戒,知足常樂,一缽叁衣,居無定所行無定蹤,來去自如,無所眷戀;

  

  (4)守護諸根,心不生貪伺、憂戚以及惡不善之法;

  

  (5)出入正知,善觀分別,講求威儀,屈伸低仰,儀容庠序,乃至眠寐,悉皆正知;

  

  (6)遠離獨住,正身正願,反念不向,斷除五蓋、心穢、慧羸,成就四禅;

  

  (7)修習四聖谛,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獲證圓滿。

  以上是六個問題的標准答案。比丘若如此回答,即名爲“智”;否則即爲“愚”。當今各路說法大師可謂衆說紛纭、天花亂墜,“墜”得我們都找不著北了。各位,還是老實讀經,看看我們的導師釋迦佛是如何說。那麼,讀何經典?原始四阿含也!我們哪怕是擇其一、二經而持守之,也是終生累劫,受用不盡…… (2009.09.01)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九)~A 一、說智經(187)》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