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八)~E 五、求解經(186)

  

五、求解經(186)

  

  說法地點:拘樓國的都邑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告訴諸比丘:應當要以眼知色、耳聞聲之二事,去求解于如來,正知于如來之法。  

  

  這部《求解經》,字數並不多,但比較抽象,不太好理解。

  

  佛陀首先向比丘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緣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彼世尊正盡覺不可知,雲何求解于如來乎?”這句話如如果一定要用白話話翻譯過來,我是這麼理解:根據每個人的修持層次,如果此人不能夠如實知悉他人心中念想的話,那麼他對于世尊正盡覺的修行境界,肯定是一無所知的。既然如此,又如何去求解、審察、思量佛陀所說之法呢?

  

  佛陀的這段話實際上是在向弟子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都處于有學的階位,離無學位尚距遙遠。廣義上講,有學位皆屬于凡夫階層。如果從本質上講,作爲凡夫是無法徹底理解佛陀所說之法的。那麼我們如何做到正確地領會佛法的要義而不至于偏差呢?這就是需要一個智慧作導向的問題,所謂“五度爲盲,般若爲眼”,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修布施、嚴持淨戒等,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理論導向作爲航向指導,那麼就很容易偏離航向。比如說持戒,雖然大家所持的都是相同的戒條,但是所持的效果卻大不相同,有的還適得其反,跑到魔道上去了。

  

  佛陀提出的這個問題對于比丘們來說,似乎比較難以回答。因此比丘們如是回答:“世尊爲法本,世尊爲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等聞之,得廣知義。”

  

  佛陀的回答主要立足于兩點,“緣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當以二事求解如來:一者眼知色,二者耳聞聲。”就是說,我們要通過兩個方面,即用眼睛來觀察、用耳朵來識別如來的教法。用眼睛觀察諸位行者的修行狀況,用耳朵聽聞他們的說法與言教,經過自己的感性判斷與理性思考,從而得出他們是否按照佛陀的教法在行持、在修證。具體步驟爲:

  

  1、如果我們眼中所看到的、耳中所聽到的,乃爲穢汙之法,那麼我們就會得出對方(說法者或修行者)並沒有真正獲得真正的教法,此時我們當繼續尋求正法;

  

  2、如果我們通過眼、耳所獲悉的,乃是雜染之法、混亂之法或不純粹之法,那麼也同樣可以得出對方並沒有獲得真正的教法,我們當繼續尋求;

  

  3、如果我們通過眼耳所獲得的是白淨之法、純正之法、清淨之法,我們似乎並不急于判斷該行者是否具備正法,而應繼續觀察此行者是長夜行此法,還是暫時擁有清淨之法。

  

  4、如果觀察到此行者是長夜行此法的話,那麼我們仍要進一步觀察:此行者是否是爲了名譽、地位和利義等因素而習禅?如果觀察得出的結論是:這位行者習禅是習給別人看的,是裝模作樣的,是爲了名聞利養而習禅的。我們就可以說:這位習禅者動機不純,他並不是爲了解決生死災患而習禅的。

  

  5、如果那位行者對外聲稱,他“已經做到樂于修行而非懼怕修行,做到了離欲而不行欲,而且已做到滅盡欲望”,那麼我們就可以請教他:“賢者,您到底有什麼行,有什麼力,運用什麼智慧,以及運用了什麼樣的正觀(正確的觀察與思惟),而如此聲稱呢?如果他作這樣回答:“我是通過別的的悉心教導與指點下,才知曉並獲得證悟”。如果這位行者是這樣回答的話,那麼我們可以繼續向他請教有關“如來法”:

  

  (1)若有穢汙眼、耳知法,有彼處(在如來之處)此法滅盡無余?

  

  (2)若有雜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余?

  

  (3)若有白淨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余?

  

  回答:

  

  “若有穢汙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余;若有雜眼、耳知法,有彼處此法滅盡無余;若有穢汙眼、耳知法,如來滅斷拔絕根本,終不複生;若有雜眼、耳知法,如來滅斷拔絕根本,終不複生;若白淨法,如是我白淨,如是境界,如是沙門,我如是成就此正法、律。有信弟子往見如來,奉侍如來,從如來聞法,如來爲說法,上複上,妙複妙,善除黑白。如來爲說法,上複上,妙複妙,善除黑白者,如是如是聞已,知斷一法,于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也。”

  

  這段話看起來有些深奧。根據我個人的理解,佛陀是借他人之口,表達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第一,無論是穢汙之法,還是混雜之法,在佛陀那裏,都可以獲得徹底地糾正。我們若有一切邪知邪見,或者是任何不純正、不准確的理解,佛陀都會幫助我們矯正過來,重新走上正知正見的道路上去。

  

  第二,在佛陀那裏,一切穢汙之法和混雜之法都會得以滅除,因爲佛陀那裏只有白淨(清淨)之法,而無染汙之法。

  

  第叁,一切衆生只要親近佛陀(包含擁有正知正見佛陀的弟子),都會棄除汙穢之法而獲得清淨之法,都會除盡黑白之法(即善惡摻雜之法)。佛陀的說法,是上等中的上等,妙法中的妙法。我們若聽聞佛陀說法,都會獲得不同程度的解脫。

  

  第四,如果我們聽聞到佛陀的說法後,就會對佛陀以及佛陀所說之法,産生甚深的信仰,從此不會再改信他教,盡畢生心力護持正法、崇敬叁寶。

  

  如果這位“賢者”作了上述的回答,我們可以繼續向他提問:“賢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賢者知斷一法,于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耶?”就是說,我們根據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佛陀已經獲證了無上正等正覺了呢?

  

  這位賢者又作下述回答:

  

  “賢者!我不知世尊心,亦非余事知,我因世尊有如是淨信,世尊爲我說法,上複上,妙複九江,善除黑白。賢者!如如世尊爲我說法者,如是如是我聞,如來爲我說法,上複上,妙複妙,善除黑白。如是如是我聞已,知斷一法,于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也。賢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知斷一法,于諸法得究竟,淨信世尊:彼世尊正盡覺也。若有此行、有此力,深著如來信根已立者,是謂信見本不壞智相應,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間無有能奪,如是求解如不,如是正知如來。”

  

  上面的這段話,立足于兩個字:淨信(堅固的信心、信念)。我們常說信、願、行叁資糧。那麼我們是通過什麼對于世尊産生堅固的信念的?很簡單,因爲我們通過眼觀色、耳聞聲兩方面獲得的。分開來講,我們通過對世尊及其聖衆弟子的觀察,感覺到佛陀及其弟子們與衆不同,他們舍棄親眷、剃除須發而出家,過著一缽乞食、雲遊四海修己度衆的清苦生活,難行能行能忍能忍,這些日常行爲都是爲我們眼睛所看到到的。從耳聞聲方面來講,我們親耳聽聞到佛陀的講法,覺得佛陀及其諸大弟子們所講的佛法,契合真理,句句真谛,猶如滴滴甘露滋潤在我們幹涸的心田裏,我們的心靈感覺震撼,由衷崇敬,並生起甚深、堅固的信念。我們通過眼與耳的思惟觀察,確信佛陀已經獲得最高等級的覺悟,心中已經沒有一絲一毫的疑慮。當然我們得承認,佛陀所證的境界,我們是無法知悉的,因爲我們是凡夫,佛陀是最高聖者,凡夫豈知聖人心?因此說“我不知世尊心,亦非余事知”。但是我們不能因爲無法知曉世尊之心而放棄對世尊的信念。相反,我們通過眼耳的觀察思惟,便可以得到一條明確無誤的信息,即佛陀是最高的覺悟者,他是我們一切天人乃至叁界之導師。這個信念,猶如磐石一般,是任何外在力量所無法奪移的,“沙門、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間,無有能奪”。

  

  最後,將本經進行簡略總結:

  

  問題:我們如何求解如來之法?

  

  途徑:

  

  1、如果我們所聽到的、所看到的乃是穢汙之法(即錯誤之法),那麼我們當繼續尋求。

  

  2、如果我們聽到的、看到的乃是混雜之法(即不正宗),那麼我們仍當繼續尋求。

  

  3、如果我們所接觸的乃是白淨之法(清淨之法),那麼要駐足觀察:是真修行,還是假修行——有些人很善于僞裝,表面上精進修行,暗地裏什麼壞事都幹,對于這些人要格外留神,運用大腦不動聲色地加以分辨觀察。如果是假修行,就舍棄;如果是真修行,就進一步詢問相關之法。

  

  4、對佛陀及佛法樹立堅固信念的途徑是:用眼觀察,用耳聞法。如此,我們必將求解到真正的、純粹的佛陀教法。 (09.08.3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