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邑經(下,183)
說法地點:鴦伽國的馬邑馬林寺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說:沙門當學沙門的道迹。所謂如不止息貪、恚、瞋、不語、結、悭、嫉、谀谄、無慚、無愧、惡欲,以及邪見的話,則倘使如法而持僧伽梨衣,或無衣,乃至持水的苦行的人,也都不能稱爲是沙門。而如果息滅貪,乃至邪見的話,就爲之沙門道迹。所謂只要修行沙門道迹,則統統可說爲是沙門。
《馬邑經》的下部與《馬邑經》的下部,二者說法地點完全相同,只是內容方面稍有差異,但總體思想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佛陀可能是在不同的時間內,分兩次宣說此經。而本經的核心問題就是一個,即怎麼做才能成爲合格的“沙門”。從該經的上部我們可以得知,“比丘”與“沙門”這兩個詞從意義上講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比丘是指出家後受過具足戒的男子,只要達到這個標准,就可以稱作“比丘”。相比之下,沙門一詞所要求的標准就比較高,它不僅指剃除了須發,受了戒條,在外相上成爲一名出家修行者,而且從內在的修爲來說,需要達到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以期趣往涅槃之道。我們在《長阿含經·遊行經》中,佛陀曾將沙門分爲四種,即勝道沙門,例如佛、緣覺等能夠自證自覺者;示道沙門,即能將道法四處宣說,並做到准確無誤者,例如舍利弗;命道沙門,即以出家爲生活依托,求個溫飽,籍機發財致富者;汙道沙門,即那些僞作沙門,汙染聖道,欺世盜名者。從這個意義上講,比丘與沙門二詞,在意義上既有重合之處,也有相異的地方。
那麼如何才能成爲一名合格的出家沙門呢?按照佛陀的說法,叫“當學沙門道迹,莫非沙門”,要做一名“真谛沙門、不虛沙門”。
什麼叫非沙門道迹?就是“有貪伺不息貪伺,有恚不息恚,有嗔不息嗔”。此外,如果比丘具備諸如不語、結、悭、嫉、谀谄、欺诳、無慚、無愧、惡欲、邪見等等毛病習氣,卻不知更改或不願更改,則被稱爲非沙門之道,因爲這些毛病都是可以稱作“沙門垢、沙門谀谄、沙門詐僞、沙門曲”的,都是導致我們趣入惡途的首要因素,絲毫不能麻痹大意。
那麼什麼叫沙門道迹?就是上面所列各種毛病習氣的反面,比如說“有貪伺息貪伺,有恚息恚,有嗔息嗔”,對于不語、結、悭、嫉、谀谄、欺诳、無慚、無愧、惡欲、邪見等壞習氣,都能夠自知自覺地加以勤修除滅。在這個基礎上,要成就戒,做到身、口、意叁清淨,心中無有貪伺,無有嗔恚,無有睡眠、無有掉舉,無有驕傲,做到斷疑度惑,正念正智,無有愚癡。當我們做到這些以後,再來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及做到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漏心解脫,便能夠達到最後的解脫。
佛陀在經中作了一個形象的譬喻:“猶去村不遠,有好浴池,清泉流盈,翠草被岸,花樹四周。或于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有一人來,饑渴疲極,脫衣岸上,人池快浴,去垢除熱,亦除渴乏。”在這裏,佛陀將沙門道迹,形容爲使我們將“饑渴疲極”徹底消解的絕佳的“浴池”。這個“浴池”離我們並不遠,就在我們的前方。只要我們勇敢地跨出這一步,便可以抵達令我們永遠擺脫煩熱的侵擾,永遠沐浴在無生無死的清涼“浴池”之中。這個巨大的“浴池”無邊無際,它向四面八方的苦惱衆生都敞開了歡迎的懷抱,時刻期待著我們早日前去沐浴清涼。可是我們衆生明明知道那是個好去處,卻對自己身處的各種欲望、貪著深深地吸引著、包裹著,不思出離,無有出期。
衆生愚癡麼?又豈是“愚癡”二字所能說得明白? (0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