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八)~A 一、馬邑經(上,182)

  

漫說《中阿含》(四十八)

  

(卷四十八)

  

一、馬邑經(上,182)

  

  說法地點:鴦伽國都城邑城中的馬林寺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說:沙門既自稱沙門,就自當學如沙門法、梵志法,故爲說沙門梵志法。所謂可自身行清淨,依次而上學,以求行口清淨,行意清淨,行命清淨。如成就後,就應更進而守護諸根,正知出入,獨住于遠離,而除去五蓋,成就四禅,乃至解脫。

  

  我們在經典中有時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大部分經典,都是比丘們向佛陀請教一些問題,然後由佛陀回答,這類占有相當的比例;有的是佛陀主動問比丘們一些問題,比丘們作簡單的答複,然後佛陀在此基礎上,作全面的闡解,這類經典也爲數不少。當然,也有一些經典是佛陀不問自說,但總的來說所占比例不多。而這部《馬邑經》,就屬于第二類,即佛陀先問,比丘回答,佛陀再詳加闡說。

  

  那麼在這部《馬邑經》中,佛陀向比丘們問了什麼樣的問題呢?佛陀主要問的是沙門之法與梵志之法,也就是沙門、梵志應該遵循哪些注意事項。佛陀問:“人見汝等沙門,是沙門。人問汝等沙門,汝自稱沙門耶?”意思是說,你們平時都是一副出家修行人的打扮,因此一般人見到你們,就自然地會認爲你們就是出家修行人無疑。那麼,如果有人問你們是否爲出家沙門,你們是否就自稱爲沙門呢?

  

  對于佛陀的這個提問,在座的比丘大衆都同聲回答:“爾也,世尊!”

  

  佛陀聽後說,既然你們都自稱爲“沙門”、“梵志”,那麼就要學習沙門梵志之法。佛陀的觀點是,作爲出家比丘,不能徒有虛名,而要做一位“真谛沙門”、“不虛沙門”。否則,不僅辜負了護法弟子們的厚望,自己也是浪得虛名,空乏一生。

  

  那麼什麼是“沙門之法”和“梵志之法”呢?這裏面講起來內容就很多了,主要有:

  

  1、身行清淨,仰向發露(忏悔),善護無缺。

  

  2、不自舉(自己不擡舉自己,即不自我吹噓、炫耀、自贊),不下他(不貶低他人),無穢無濁。

  

  3、如果産生下列念想,都是十分錯誤的,並且要加以改正:

  

  (1)念想:我身行清淨,我所作已辦,不複更學;已成德義,無複上作——意思是說自稱已成就道業了,沒有什麼更高的境界可以去修求了。

  

  改正方法:若比丘身清淨,當學口行清淨,仰向發露,善護無缺。口行清淨,不自舉,不下他,無穢無濁——就是說身業清淨了,但不能掉以輕心,仍要善于攝護,繼續求取口業清淨。

  

  (2)念想:我身口行清淨,所作已辦,不複更學;已成德義,無複上作。

  

  改正方法:若欲求上學者,比丘若身口二業清淨,當學意行清淨,不自舉,不下他。

  

  (3)念想:我身口意叁業俱清淨,我所作已辦,不複更學;已成德義,無複上作。

  

  改正方法:若比丘叁業清淨,當學命行清淨,仰向發露,善護無缺——若身口意叁業俱清淨了,此時的生活方式就要符合戒律(命行清淨)。

  

  (4)念想:我叁業命行清淨,所作已辦,不複更學;已成德義,無複上作——就是說,比丘自稱身口意叁業均清淨了,生活方式也符合戒條規定了,認爲此時就沒什麼可學的了。

  

  改正方法:“當學守護諸根,常念閉塞,念欲明達,守護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若眼見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謂忿诤故,守護眼根,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謂忿诤故,守護意根,心中不生念伺、憂戚、惡不善法,趣向彼故,守護意根。”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如果比丘能夠處處符合戒律要求,但是這樣還遠遠不夠,因爲接下來還要把眼、耳等六根守護好,不要爲外境(色)所幹擾,不要被它們牽著鼻子到處跑,而要善自觀察(內觀內求)。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六根不隨外境(六塵)的話,那麼諸如貪念、忿恨、憂戚等煩惱就不會找上門來。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叫“大事不糊塗”。

  

  (5)念想:我叁業清淨,按戒律辦事,又能守護六根,這下該沒什麼可學的吧?“不複更學”、“無複上作”。

  

  改正方法:“比丘當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大衣)及諸衣缽,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在這裏,世尊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我們得具足正知正念,日常生活連細小環節都要講究威儀,做到莊嚴而有秩序;對于穿著打扮方面決不能馬虎,哪怕是在睡眠之中,也要保持正知正念。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佛陀對合格比丘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其所立標准也異常地高,決非輕易可以得持。

  

  (6)念想:如果以上都做到了(即叁業清淨,守護諸根,正知出入),這下該沒有什麼可學的了吧?

  

  改正方法:“比丘當學獨住遠離,在無事處,或至樹下空安靜處……敷尼師檀(坐具),結跏趺坐,正身(挺直身板)正願(專注于正念),反念不向(念頭不向“正身正願”相反的方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诤,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于貪伺淨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掉悔,斷疑度惑,于諸善法無有猶豫,彼于疑惑淨除其心。彼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遊”;“彼已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四聖谛),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佛陀說,比丘如果能夠達到以上的種種標准,才能有資格自稱爲沙門、梵志、聖者、淨浴(淨行者,清淨行已成就)。

  

  最後,佛陀向比丘們簡要解釋了以上四個名詞:

  

  1、什麼叫沙門?“謂息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爲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沙門”。

  

  2、什麼叫梵志?“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爲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梵志”。

  

  3、什麼叫聖者?“謂遠離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爲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爲聖”。

  

  4、什麼叫淨浴?“謂淨浴諸惡不善之法、諸漏穢汙,爲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謂淨浴”。 (09.08.2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