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界經(181)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阿難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阿難作如是的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災患,以及憂戚,均爲是由于愚癡而生,並不是從智慧而生。佛陀乃廣爲說明。阿難請問愚癡與智慧之別.佛陀說:如知六十二界、十二處、十二緣起、是處、非處的人爲之有智慧,反之就是愚癡。
本經是從阿難的一段思惟而生起。阿難除了侍奉佛陀之外,若有閑暇時,他也會修習些禅定,並從禅定中思惟一些生命以及自然界的各種運作現象規律。比如說,他有一次在“獨安靜處宴坐”時,就曾思惟到這樣一個真理,即“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戚,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就是說,無論是遇到種種思想意識領域的恐怖(精神上的),還是思想上和現實中的各種困厄、災難以及各種各樣的煩惱,都是從愚癡從而生起——有智慧的人是不會遇到這些麻煩的。
阿難一有什麼心得,就會禀報世尊,請求世尊加以驗證,讓世尊來印證一下他所思惟的對還是不對——不光是阿難,凡是有條件接觸到佛陀的,總是把自己的修行心得體會,及時向佛陀彙報,期望對自己的道業加以指點,從而早日獲得證悟。
阿難的這點思惟,獲得了佛陀的首肯。佛陀並且說,無論是過去、未來還是現在,一切恐怖以及災患、憂戚、困厄等等,都是由于我們的愚癡而引起,“愚癡有恐怖,智慧無恐怖”。這個愚癡,並不等同于我們平常所理解的那種腦瓜不開竅,像傻瓜弱智那樣,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那種無明與暗昧。現實中有些人腦瓜很機靈,精明得要死,處處算計,差他一分錢都要記你一輩子。這種人就不是聰明,而是十足的傻子、愚癡之徒。
阿難聽世尊如此一說,頓時是“悲泣淚出”。他叉手向佛:“世尊!雲何比丘愚癡而非智慧?”
佛陀就對阿難說:“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處,不知因緣,不知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愚癡非智慧。”
在這裏,佛陀提出了四個十分重要的名相術語:界、處、因緣、是處(非處)。這些名相,若從當今來說,估計絕大多數出家比丘所知都不甚了了,有的能講出一二,但是並不符合佛陀的本意。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名相所包含的義理是些什麼。
(一)界。在這裏,佛陀將界細分爲六十二界,它們分別是:
1、十八界(六根、六境、六識):即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2、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3、六界: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
4、六界:樂界、苦界、喜界、憂界、舍界、無明界。
5、四界:覺界(受界)、想界、行界、識界。
6、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7、叁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8、叁界: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9、叁界:妙界、不妙界、中界。
10、叁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11、叁界: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12、二界:有漏界、無漏界。
13、二界:有爲界、無爲界。
(二)處。佛陀在這裏將處共分爲十二處: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
(叁)因緣。即十二因緣(略),了解它們之間互生互滅的相互關系。
(四)處、非處
對于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佛陀說:“若有比丘見處是處知如真,見非處是非處知如真。”這裏的“處”和“非處”,應理解爲“對的”和“不對的”,或者理解爲“有這樣的事或絕沒有這樣的事”。那麼哪些方面是“有這樣的事”,哪些方面又是“絕沒有這樣的事”呢?佛陀列舉道:
1、兩個轉輪王同時出現于世間,共同治理一個或無數個國家,是絕對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而轉輪王比較孤獨,世間只能一次出現一個轉輪王,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這有點像“一山難容二虎”或“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
2、世間同時出現兩位如來,終無是處;世中出現一位如來者,必有是處。
3、如果有人說開悟證道的人去幹些諸如“故害父母、殺阿羅漢、破壞聖衆,惡心向佛,出如來血”的十惡不赦的罪行,終于是處。那麼這些惡事什麼人才會去幹呢?凡夫俗子。
4、證悟真谛的人是不會“故犯戒、舍戒罷道”的,因爲他們都處于聖階,不會再去做些犯戒的事情了;而什麼人會幹犯戒的事情呢?還是凡夫俗子之輩。
5、聖人是不會“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的”,凡夫相反。
…………
最後,佛陀說: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塞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者,必有是處。阿難!如是比丘知是處、非處。”
如果按照佛陀這個要求,那麼我甚至可以大言慚地說:當今比丘(比丘尼),似乎盡可歸爲“愚癡”聚類了…… (0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