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七)~C 叁、瞿昙彌經(180)

  

叁、瞿昙彌經(180)

  

  說法地點:釋迦國的尼拘類樹園

  

  參加人員:瞿昙彌(大愛道)、阿難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世尊的姨母瞿昙彌夫人以金縷衣供佛。佛則叫她布施給比丘衆,但是經過叁勸而不從。這時阿難立在于世尊後面,佛陀就爲阿難說七施衆,以及十四私施,並謂四種布施之淨和不淨等事。  

  

  這部經雖然講的是佛陀的姨母(養母)供養金縷衣的故事,實質所講的重點乃是布施的差別。我們知道,在佛陀居止于他的故鄉迦毗羅衛期間,佛姨母大瞿昙彌(大愛道)曾經親手縫織了一件極其珍貴的金縷衣,用以布施供養給佛陀。當時佛陀沒有收,而是讓他布施給比丘衆。但是大愛道不答應,一定要供養給佛陀;而佛陀也是再叁地推辭。後來阿難在一旁打圓場,說:“世尊!此大生主瞿昙彌于世尊多所饒益,世尊母命終後乳養世尊。”佛陀聽到這話,自然也就無話可說——後來瞿昙彌在佛陀面前要求出家時,佛陀也曾不答應,後來阿難再次使出“尚方寶劍”,即大愛道曾有恩于佛陀爲理由,勸說佛陀答應了收留女衆出家,于是就産生女衆僧伽。

  

  不過這裏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就是在佛姨母大愛道未出家前,佛教僧團究竟有沒有比丘尼?佛姨母是佛教曆史上第一位女比丘尼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說明佛陀在宣說這部《瞿昙彌經》時,佛姨母已經出家而成爲比丘尼——但是根據經中意思,似乎暗示著佛姨母此時並沒有出家;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是說在大愛道出家前,比丘尼僧團已經存在,那麼與佛教史上的記載又不太吻合。因爲在此經中,佛陀明確地提到了“比丘尼”一詞,說明此時比丘尼僧團已經成立,原始佛教已經有了今天意義上所說的“二部僧衆”。

  

  佛陀在經中重點提及了以下幾個有關布施的名相:

  

  1、七施衆——所謂七施衆,即七種布施的對象(比丘、比丘尼),此對象主要是指集體大衆,而非個人。因爲此七衆比丘可成爲布施的對象,故稱七施衆。具體爲:

  

  (1)佛住世時的二部僧衆,即比丘、比丘尼二衆;

  

  (2)佛滅度後的二部僧衆;

  

  (3)比丘衆;

  

  (4)比丘尼衆;

  

  (5)特定的比丘、比丘尼二衆;

  

  (6)一定數量的比丘衆;

  

  (7)一定數量的比丘尼衆。

  

  七施衆的具體表現:

  

  (1)佛住時,以佛爲首,而布施佛,以及比丘衆,此爲第一類施;

  

  (2)世尊涅槃後布施給二部衆;

  

  (3)布施比丘衆;

  

  (4)布施比丘尼衆;

  

  (5)凡是參加參加到大衆團體中來的,無論是比丘還是比丘尼,均可以獲得布施;

  

  (6)即便是道業不精進的比丘,也有獲得布施的權利(即布施給不精進的比丘,同樣可以獲得福德善報);

  

  (7)布施給道業成就的比丘,更可以獲得無量的福報。

  

  世尊認爲,凡是布施給上述七種比丘、比丘尼衆,均可以“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

  

  2、十四私施——即十四種對于比丘(比丘尼)個人的布施。

  

  所謂十四私施,就是對于十四種類別(比丘、比丘尼)的布施。具體爲:

  

  (1)布施如來;

  

  (2)布施獨覺(辟支佛);

  

  (3)布施阿羅漢;

  

  (4)布施阿羅漢向;

  

  (5)布施阿那含;

  

  (6)布施阿那含向;

  

  (7)布施斯陀含;

  

  (8)布施斯陀含向;

  

  (9)布施須陀洹;

  

  (10)布施須陀洹向;

  

  (11)布施離欲的外道仙人(修行者);

  

  (12)布施給精進之人;

  

  (13)布施給不精進的人;

  

  (14)布施給畜生。

  

  世尊同樣認爲,布施給上述十四種人(類),可以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福報。

  

  3、四種布施,叁淨施

  

  (1)施主清淨,受施者不一定清淨——指施主用功辦道,而受施者則行惡法,不精進;

  

  (2)施主不一定清淨,而受施者清淨——施主行惡法,而受施者用功精進;

  

  (3)施主與受施者均不清淨——施主與受施者均不講因果,顛倒是非,多行惡法;

  

  (4)施主與受施者均很清淨——二者俱爲精進,講求因果,廣行善業,廣行妙法。

  

  這裏的“叁淨施”是指:施主清淨、受施者清淨,施者與受者均清淨。

  

  我們常稱施主的捐資行爲是一種“淨資”,一方面贊歎施主的無私樂助捐獻(當然,大多數未必能做到“無私”,即無所求無所願),另一方面指的是即使那些來路不正的捐資,一旦用到了正途之上(比如濟貧扶困、建寺塔、塑金身及供養僧衆衣食藥物等),均可以化有罪爲無罪。不過這裏也有一個分寸和火候的把握問題,如果有意或無意曲解了佛法的要義,純粹是爲了納財添香火錢而著想,那麼就很有問題。一涉及到“錢”字或“利益”二字,大家未必都能保持高風亮節,有時曲尊谄迎之事也時而爲之。比如說我本人,就很難免俗:有時盡說些口是心非的假話、套話和官話去忽悠人。當然,依鄙人想,如果達到療病的目的,適當用些麻醉藥品,也未嘗不可。作爲患者,倘嗜醉成瘾、成性,則不僅誤己,亦誤人;作爲醫者,倘施用麻醉品成爲慣例,濫施違禁藥品,則不僅誤人,更誤己。(09.08.2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