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浮彌經(173)
說法地點:竹林精舍
參加人員:浮彌、王子耆婆先那童子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尊者浮彌回答王子耆婆先那童子所問之事,尊者聞後,往詣世尊,將和童子所共論之事請教佛陀。佛乃以譬喻而評說之。
本經是由王子耆婆先那童子向尊者浮彌所提的一個問題而引起。耆婆那先童子所提的問題是:
“或有沙門、梵志來詣我所,而語我曰:王童子!有人作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尊者浮彌!尊師何意?雲何說?”
這段話的重點有兩個,一個是發願,二是梵行。王童子借沙門梵志之口,表達了這樣的一個觀點,即無論是發願或不發願,只要是行正梵行,都可以獲得果報(善果)。王童子本人大約對這個問題不太內行,所以向尊者浮彌請教佛陀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浮彌尊者一聽,說:“我不面從世尊聞,亦不從諸梵行聞。王童子,世尊或如是說:或有人作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或無願,或願無願,或非有願非無願行正梵行,彼必得果。”尊者浮彌的意思是說,他並沒有當面從世尊處以及諸位大德處聽聞類似的說法。正因爲浮彌吃不准,所以他就含糊其辭地對王童子說:“佛陀或許也是持這種觀點吧!!”
王童子聽後便對浮彌說:“若尊者浮彌尊師如是意、如是說者,此于世間,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最在其上。”王童子對佛陀還是很尊敬的,他聽了浮彌的回答後說,如果世尊也是這麼認爲的話,那麼這種觀點就是真理,真實不虛的。
那麼佛陀到底是不是也是持這種觀點呢?後來浮彌專門就這個問題,當面請教了世尊。世尊聽後,就對浮彌說:“你爲什麼不爲王童子說四種譬喻呢?”
此四種譬喻是:毂牛角及牛乳喻、抨水及抨酥喻、壓沙及壓麻子喻、鑽濕木及鑽燥木喻。
1、毂牛角及牛乳喻
佛陀說:“若有沙門、梵志邪見、邪見定,彼作願行行邪梵行,必不得果;無願、願無願、非有願非無願行邪梵行,必不得果。所以者何?以邪求果,謂無道也。”這裏的落點在于“邪”與“正”的關系。如果一個人有邪見,並在邪見基礎上産生了邪定,那麼無論他們是否發願,都不可能獲得正果。因爲以邪求正,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相反,如果梵志沙門持正見、正見定,彼作願行行正梵行,那麼必將獲得果報。
譬喻:“猶如有人欲得乳者而毂牛角,必不得乳……以邪求乳,謂毂牛角也”;“猶如有人欲得乳者,飽飲飼牛而毂牛乳,彼必得乳。所以者何?以正求乳,謂毂牛乳也。”
對于什麼叫“毂(字有誤)牛角”,似乎譯義不明。整個譬喻大意我想意思可能是這樣:我們如果想求取牛奶,最好的辦法是將奶牛飼養好,讓奶牛有充足的營養來多産奶、産好奶。這裏講的就是取牛奶的正確方法。
2、抨水及抨酥喻
“猶如有人欲得酥者,以器盛水,以抨抨之,必不得酥”;“猶如有人欲得酥者,以器盛酪,以抨抨之,彼必得酥”。酥似乎是從奶酪之中提煉而出。佛陀的意思是說,要想獲得奶酥,就必須用器物盛一些奶酪,然後才能從奶酪中提煉出奶酥來。至于整個提煉方法,比如說什麼叫“抨”,我們似乎並不是很了解。假如我們盆中所盛的並不是酪,而是普通的清水,則是無論如何也提煉不出奶酥來的。
3、壓沙及壓麻子喻
“猶如有人欲得油者,以笮具盛沙,以冷水漬而取壓之,必不得油”;“猶如有人欲得油者,以笮具盛麻子,以暖湯漬而取壓之,彼必得油”。這裏的“麻子”,估計是“芝麻”之類的植物籽。這個譬喻與上面的譬喻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用沙子爲原料榨油,是根本不可能榨出油來的;而正確的方法則是將芝麻用溫水浸泡後,再用工具擠壓,必然會産出麻油。用沙子爲原料,怎麼可能擠出麻油來呢?這是根本性的顛倒。
4、鑽濕木及鑽燥木喻
“猶如有人欲得火者,以濕木作火母,以濕鑽鑽,必不得火”;“猶如有人欲得火者,以燥森作火母,以燥鑽鑽,彼必得火”。這裏所講的就是有關正確鑽木取火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是,選取幹燥的木料,然後再用幹燥的鑽頭(木製和石製)使勁鑽木料,這樣慢慢就會生出火來。而用潮濕的木料以及潮濕的鑽頭,必將無法取出火種來。
從上面四個譬喻之中,我們領悟到佛陀在用種種譬喻,而說明正見與正見定的極端重要性。它就好像一個人的奮鬥方向,如果目標和方向錯了,即便我們再有信心毅力,再如何地精進不怠,結果同樣是南轅北轍,事與願違。正如在大海中航行的舟船,如果沒有正確的航向,縱然如何地拚搏勇敢,到最後也是空歡喜一場。
從四個譬喻中,我們同時也看到了古印度的一些民俗與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比如說此時印度取火種的方法仍然采用古老的“鑽木取火”;他們已經懂得如何提煉酥油、麻油,以及開始飼養奶牛的一些生活場景,可見那時的工商業(手工業)以及畜牧業,已是高度繁榮發達。(0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