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中阿含》(四十叁)
(卷四十叁)
一、溫泉林天經;二、釋中禅室尊經;叁、阿難說經
說法地點:竹林精舍、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叁彌提等人
經中大意:上述叁經的主要內容即是述說“跋地羅帝偈”的相關義理。
這部《溫泉林天經》,與下面的《釋中禅室尊經》以及《阿難說經》,在主體內容上大體小異,只是個別情節略有差別。主要差別有:
1、在說法主體上,都是世尊;
2、《溫泉林天經》是佛陀略說,然後請迦旃延尊者廣說;而《釋中禅室尊經》由佛陀親自廣說;至于《阿難說經》,是阿難在佛陀面前敘說,然後由佛陀印可;
3、前兩部經都是天神出現,勸化尊者受持“跋地羅帝偈”;後者是佛陀問阿難是如何將偈頌內容向大衆宣說的。其實核心義理都一樣,即分別解說跋地羅帝偈。“跋地羅帝”爲音譯,其義爲“賢善一夜”,是指每天都過著如此賢善生活的人。而一行法師在其著作《與生命相約》中,將其稱爲“勝妙獨處法門”,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夠享受晝夜六時的恒久吉祥。如何才能做到恒久吉祥呢?就是要通過自己的修習,做到“莫念過去”、“不願未來”以及努力思惟“現在所有法”。當我們證得“大苦災患終”時,晝夜自然都是恒祥的,無有惱慮纏身的。
那麼,這個跋地羅帝偈究竟是什麼內容呢?其內容是: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
現在所有法,彼亦當爲思;念無有堅強,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會彼,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晝夜無懈怠;是故常當說,跋地羅帝偈。
如果將上述偈頌翻譯成白話文,大體可以從幾方面理解:
第一,對于過去之法以及未來之法,都要慎思慎念。因爲過去法已經過去,未來法還沒有到來,因此最要緊的是觀察現在之法,做好當下之事。用當今比較時髦的術語講,叫“活在當下”或“把握現在”。
第二,其實現在之法也是稍縱即逝的,都處于刹那生滅之中,它們都是變易不居的。
第叁,覺者已脫離生死,因此無生死問題可以憂慮。如果我們能按照聖人之法去修去行的話,便會取得成就,最終也會像聖人一樣,不會爲生死問題而煩惱,便會抵達痛苦的邊際。
第四,我們要精勤修習,不能懶怠懈怠,要懷有一種時間的緊迫感。
大約是佛陀宣講了此偈頌,那些徒衆們仍是弄不明白,開是需要進一步分別廣說——此時這些聽衆似乎都顯得有些木讷,原本聰明的腦瓜此時變得有些糊裏糊塗了。當然,從另外的角度講,佛陀可能是爲了方便說法,讓更多的人接受該偈,于是方便權巧說法,讓諸大聲聞弟子當一回普通的聽衆。
關于此偈頌的詳細解釋主要體現于下面:
1、“比丘念過去”與“比丘不念過去”
(1)比丘念過去——“比丘實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愛色,欲相應,心樂,扪本,本即過去也。彼爲過去識欲染著,因識欲染著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念過去。如是耳、鼻、舌、身,實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愛法,欲相應,心樂,扪摸本,本即過去也。彼爲過去識欲染著,因識欲染著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念過去。”在這裏所講的,實際上就是六根與六境(六塵)之間的關系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已反複講了,在此不再多敘。
(2)比丘不念過去——其內容基本上與上面所講的相對立,即“比丘實有眼知色可喜,……彼爲過去識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著也,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念過去”。
2、“比丘願未來”與“比丘不願未來”
(1)比丘願未來——“比丘若有眼、色、眼識未來者,彼未得欲得,已得心願,因心願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願未來。”
(2)比丘不願未來——“比丘若有眼、色、眼識未來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願,因心不願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願未來。”
3、“比丘受現在法”與“比丘不受現在法”
(1)比丘受現在法——“比丘若有眼、色、眼識現在者,彼于現在識欲染著,因識欲染著已,則便樂彼;因樂彼已,便受現在法。”
(2)比丘不受現在法——“比丘若有眼、色、眼識現在者,彼于現在識不欲染著,因識不欲染著已,則便不樂彼;因不樂彼已,便不受現在法。”
總結一下以上叁部經的共同思想:
1、對于過去以及未來,我們不要去尋覓,“安住當下”才是最好的修處法門。一個人如果不能夠提起正念,安住當下,那麼,即便他遠離塵塵,獨處空林,也無法獲得心境的安甯。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提起正念,安住當下,不爲過去而懊悔,不爲未來而擔憂,知道如何觀察和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這樣才是正確的修持法門。
2、色和意象作爲我們想象(所緣)的對象,可能是令人愉快的、欲樂的和難忘的——它會勾起我們的貪心和欲望。如果我們執著于它們,就會被它們所系縛,而永遠不得出離。
3、假如我們不被色與意象等對象所桎梏、所拘縛,即使我們獨處于莽林,或居住于不毛之地,我們也永遠不會孤獨,因爲我們身心自由,有著無比的清涼與喜悅伴隨著我們。
4、如果我們不被內在的諸行識所束縛(六根不緣六塵),那麼我們將得生活得很輕松、很快樂,“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
最後,有一點值得注意,在《阿難說經》中,阿難面對佛陀的提問,能夠做到對答如流,而且被佛陀稱贊爲“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看到阿難與別的聲聞大弟子一樣,都能完全理解並宣說佛陀的一些經偈。可是問題是,一直到佛陀滅度之前,阿難也沒有得到解脫,他仍是一介凡夫。既然對佛陀的提問做到滔滔不絕、對答如流,爲什麼連個阿羅漢的果位都沒有證得?這點倒有點令人費解。
願我們都能精勤諷誦《跋地羅帝偈》! (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