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四)~A 一、鹦鹉經(170)

  

漫說《中阿含》(四十四)

  

(卷四十四)

  

一、鹦鹉經(170)

  

  說法地點:舍衛國勝林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鹦鹉(人名)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鹦鹉摩納之家的白狗,爲其前生之父,佛爲其舉證說明,並說其父乃因增上慢,故生于下賤的狗中。鹦鹉摩納聞知其事,始放其瞋恚心而生善心。佛陀並說人有壽命長短、健康多病、美醜、威德、財産、智慧多寡,與家庭貴賤之別等因緣。

  

  我們在四部阿含經當中,至少已發現了叁部以上同名爲《鹦鹉經》的經典,而每部《鹦鹉經》的內容卻總有不同。這部《鹦鹉經》所講的,實際上揭示了善惡因果的報應規律。因此這部經典在佛教教義方面,占有著重要地位。

  

(一)故事梗概

  

  本經中所敘述的故事並不複雜。有一天佛陀到舍衛城內去乞食。此次被乞食的對象,是一位叫“鹦鹉”的年青婆羅門的家裏。佛陀上前募化,恰巧鹦鹉本人不在家,而家中的其他人接待了佛陀,並安排飲食供養。

  

  話說鹦鹉家裏飼養著一只白狗,此狗對主人是忠誠無比,深得鹦鹉的喜愛。可以說,這只白狗的地位甚至比家中的仆人都要高上好幾倍。這只白狗平時無論吃食睡覺,基本上與主人鹦鹉共用一張坐床;並且白狗平時用的餐具,都是純金打造,從這裏我們足可以看到鹦鹉對于白狗的寵愛。正當佛陀准備進門的時候,有一只正在吃食的白狗見到有陌生人進來,便站在坐床之上,一個勁地朝著佛陀狂吠不止。

  

  按照常理,見到陌生人來到家裏,家犬跑出來叫喚幾聲,也是件平常事。可是這只狗狂吠的對象,卻是佛陀,這就有些不正常了。想想看,就是連凶猛的獅子、老虎等大型猛獸,或巨大的毒蛇,乃至狂暴的野象,當它們一見到佛陀時,便立即收斂野性,變得服貼聽話。爲什麼一只小小的白狗,見到佛陀竟如此大聲狂吠呢?這個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面對氣勢洶洶的白狗,佛陀是如何做的呢?

  

  佛陀對著白狗說了一句話:“汝不應爾,謂汝從呧至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白狗啊,你實在是不應該,你前世就是傲慢自大,喜歡咆哮罵人;而今生你投生爲狗,仍是劣性不改,仍在狂吠不止,亂咬好人!

  

  奇怪的是,這只白狗聽後,便不再咆哮,而是發出瞋恨的低吼聲。只見它從坐床上跳下來,默默地走到不遠處的柴堆旁,靜靜地倒臥在那裏,顯得滿臉的不開心。

  

  佛陀在乞完食後,便離開鹦鹉家中,返回他此時居止的祇園精舍。

  

  話說鹦鹉先生回到家裏,發現心愛的白狗並沒有像往常那樣跑到門口,歡天喜地地圍著自己撒歡,而是靜靜地臥倒在柴火旁不聲不響。他見狀後,將家中一幹人等叫到廳前,大聲訓斥:“誰觸娆我狗,令極大嗔恚,從床下來,至木聚邊憂戚愁臥?”

  

  家裏人都說沒有啊,我們沒有一個人招惹過白狗。

  

  鹦鹉聽了,便繼問:“那麼今天是否有陌生人來過我家?”

  

  家中人一聽,方才想起佛陀曾經前來乞食,並對白狗說了一番話。于是家人將事情經過一五一十地向鹦鹉道來。

  

  鹦鹉一聽,便大嗔恚。他心想:這事不算完,我得到祇園精舍那裏找佛陀討個說法。

  

  閑言少敘,話說只半袋煙的功夫,鹦鹉便趕到祇園精舍。此時佛陀正在大衆的圍繞下爲大家說法。鹦鹉不由分說,直步向前,質問佛陀:“沙門瞿昙!你今天是否到我家乞食過?”

  

  佛陀答說是啊,我的確到你家乞過食。

  

  鹦鹉聽後,便質問:“既然如此,那麼你究竟跟我家白狗說了些什麼話,令我家白狗極大嗔恚,以至憂戚愁臥?”

  

  佛陀說:“我當時跟白狗說了一句“汝不應爾,謂汝從呧至吠”,于是這只白狗就很不開心,然後自己走到柴堆旁憂戚愁臥。”

  

  鹦鹉聽後,便繼問:“那你倒說說,這只白狗前世是我什麼人?”

  

  此時佛陀不願意回答了,而鹦鹉卻再叁追問,佛陀總是回答說:“慎莫問我,因爲你一旦知道了,心裏肯定會很不開心。”後來鹦鹉一個勁地問個不停,似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式。佛陀見狀,知道不說不行了,于是他對鹦鹉說:“汝至再叁問我不止,摩納!當知彼白狗者,于前世時即是汝父,名都提也。”就是說,這只白狗在前世時,正是鹦鹉的親生父親!

  

  在一般人看來,佛陀這不是在出口傷人嗎?于是這位鹦鹉先生聽後,真是惱羞成怒。他對佛陀說:“我的先父生前大行布施,作大齋祠,身壞命終後,肯定會上生梵天。沙門瞿昙你憑什麼說我的父親死後竟投生爲狗?”

  

  佛陀回答說:“那是因爲你的父親生前貢高我慢(增上慢),故此生投生于賤狗當中。”佛陀繼而說一偈:“梵志增上慢,此終六處生:雞狗豬及豺,驢五地獄六。”就是說,婆羅門如果犯了增上慢的禁戒,死後便會投生六個去處:雞、狗、豬、豺、驢以及地獄之道。

  

  佛陀最後對鹦鹉說:“鹦鹉,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你回到家中,對著白狗說幾件事,立辨真假:第一,你對白狗說:“如果你前世真是我的父親,那麼你就從柴堆返回到大床上面去”;第二,“如果你真是我的父親,那麼你繼續開心地吃食”;第叁,“如果你真是我的父親,那麼你就告訴我你生前財寶所藏的具體位置”。如果此叁件事全部應驗,那麼你應該確信無疑。”

  

  鹦鹉聽後,便立即返回家中,並依照佛陀的囑咐,將叁件事一一向白狗訴說。結果卻令人瞠目咋舌:佛陀所說叁事,竟一一應驗,鹦鹉由此還意外地獲得了其父生前遺留的一大批金銀財寶!

  

  此時鹦鹉對佛陀敬佩得簡直是五體投地。他“極大歡喜,以右膝著地,叉手向勝林給孤獨園,再叁舉聲,稱譽世尊:“沙門瞿昙所說不虛!沙門瞿昙所說真谛!沙門瞿昙所說如寶!””他對佛陀再叁稱譽後,便再次往詣祇園精舍。

  

  鹦鹉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當面向佛陀表達謝意,而更重要的方面,則是向佛陀請教幾個問題。究竟是什麼問題呢?

  

(二)說法內容

  

  鹦鹉所提的問題是:

  

  “瞿昙!何因何緣,彼衆生者,俱受人身而有高下、有妙不妙?所以者何?我見有短壽、有長壽者,見有多病、有少病者,見不端正、有端正者,見無威德、有威德者,見有卑賤族、有尊貴族者,見無財物、有財物者,見有惡智,有善智者。”

  

  佛陀的回答是:

  

  “彼衆生者,因自行業,因業得報。緣業、依業、業處,衆生隨其高下處妙與妙。”

  

  綜合一下,鹦鹉所提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從外表上講,人有高個的,有矮個的;有的長得很英俊(姝妙),有的卻長相一般(甚至是醜陋);

  

  第二,從壽命方面講,有長壽,有短壽;

  

  第叁,從健康方面講,有多病的,有很少生病的;

  

  第四,從威儀上講,有的很有威德,讓人欽敬;有的卻毫無威德,讓人很討厭;

  

  第五,從出身上講,有的生而卑賤,任人欺淩;有的生而尊貴,處處享有特權;

  

  第六,從擁有財産方面講,有的有錢有勢,家資無數;有的卻一無所有,饑寒交迫;

  

  第七,從知識智力上講,有的人十分愚蠢,有的人卻很有智慧。

  

  而世尊的回答則突出了一個“業”字。什麼叫“業”?關于這個問題詳談起來,將是十分地費腦子。我試圖簡單地給“業”下個定義:所謂業,就是由于身、口、意叁方面的連續造作活動,所産生的某種潛在的能量。這種能量會在因緣聚合時,必然感召成某種特定的後果。

  

  而佛陀在談到“業”的問題時,說“因自行業,因業得報”,就是說這個“業”是我們自己所造(體現在身、口、意叁個大方面);而“業”必然會産生結果,只是這種後果未必會及時顯現,有時跨度很長,甚至幾大劫才顯現出來。我們平常所講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在講由“業”而引起的一系列因果活動。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是常識;而相當的因是否會産生不同的果,或者相同的果是否起源于同一種因?對于這些問題,十分抽象,而且各種部派的觀點也並不完全一致。對于此,我不想作過多地研究。

  

  對于佛陀高度概括化的…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四)~A 一、鹦鹉經(17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