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阿含》(四十四)
(卷四十四)
一、鹦鹉经(170)
说法地点:舍卫国胜林给孤独园
参加人员:鹦鹉(人名)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鹦鹉摩纳之家的白狗,为其前生之父,佛为其举证说明,并说其父乃因增上慢,故生于下贱的狗中。鹦鹉摩纳闻知其事,始放其瞋恚心而生善心。佛陀并说人有寿命长短、健康多病、美丑、威德、财产、智慧多寡,与家庭贵贱之别等因缘。
我们在四部阿含经当中,至少已发现了三部以上同名为《鹦鹉经》的经典,而每部《鹦鹉经》的内容却总有不同。这部《鹦鹉经》所讲的,实际上揭示了善恶因果的报应规律。因此这部经典在佛教教义方面,占有着重要地位。
(一)故事梗概
本经中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有一天佛陀到舍卫城内去乞食。此次被乞食的对象,是一位叫“鹦鹉”的年青婆罗门的家里。佛陀上前募化,恰巧鹦鹉本人不在家,而家中的其他人接待了佛陀,并安排饮食供养。
话说鹦鹉家里饲养着一只白狗,此狗对主人是忠诚无比,深得鹦鹉的喜爱。可以说,这只白狗的地位甚至比家中的仆人都要高上好几倍。这只白狗平时无论吃食睡觉,基本上与主人鹦鹉共用一张坐床;并且白狗平时用的餐具,都是纯金打造,从这里我们足可以看到鹦鹉对于白狗的宠爱。正当佛陀准备进门的时候,有一只正在吃食的白狗见到有陌生人进来,便站在坐床之上,一个劲地朝着佛陀狂吠不止。
按照常理,见到陌生人来到家里,家犬跑出来叫唤几声,也是件平常事。可是这只狗狂吠的对象,却是佛陀,这就有些不正常了。想想看,就是连凶猛的狮子、老虎等大型猛兽,或巨大的毒蛇,乃至狂暴的野象,当它们一见到佛陀时,便立即收敛野性,变得服贴听话。为什么一只小小的白狗,见到佛陀竟如此大声狂吠呢?这个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面对气势汹汹的白狗,佛陀是如何做的呢?
佛陀对着白狗说了一句话:“汝不应尔,谓汝从呧至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白狗啊,你实在是不应该,你前世就是傲慢自大,喜欢咆哮骂人;而今生你投生为狗,仍是劣性不改,仍在狂吠不止,乱咬好人!
奇怪的是,这只白狗听后,便不再咆哮,而是发出瞋恨的低吼声。只见它从坐床上跳下来,默默地走到不远处的柴堆旁,静静地倒卧在那里,显得满脸的不开心。
佛陀在乞完食后,便离开鹦鹉家中,返回他此时居止的祇园精舍。
话说鹦鹉先生回到家里,发现心爱的白狗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跑到门口,欢天喜地地围着自己撒欢,而是静静地卧倒在柴火旁不声不响。他见状后,将家中一干人等叫到厅前,大声训斥:“谁触娆我狗,令极大嗔恚,从床下来,至木聚边忧戚愁卧?”
家里人都说没有啊,我们没有一个人招惹过白狗。
鹦鹉听了,便继问:“那么今天是否有陌生人来过我家?”
家中人一听,方才想起佛陀曾经前来乞食,并对白狗说了一番话。于是家人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地向鹦鹉道来。
鹦鹉一听,便大嗔恚。他心想:这事不算完,我得到祇园精舍那里找佛陀讨个说法。
闲言少叙,话说只半袋烟的功夫,鹦鹉便赶到祇园精舍。此时佛陀正在大众的围绕下为大家说法。鹦鹉不由分说,直步向前,质问佛陀:“沙门瞿昙!你今天是否到我家乞食过?”
佛陀答说是啊,我的确到你家乞过食。
鹦鹉听后,便质问:“既然如此,那么你究竟跟我家白狗说了些什么话,令我家白狗极大嗔恚,以至忧戚愁卧?”
佛陀说:“我当时跟白狗说了一句“汝不应尔,谓汝从呧至吠”,于是这只白狗就很不开心,然后自己走到柴堆旁忧戚愁卧。”
鹦鹉听后,便继问:“那你倒说说,这只白狗前世是我什么人?”
此时佛陀不愿意回答了,而鹦鹉却再三追问,佛陀总是回答说:“慎莫问我,因为你一旦知道了,心里肯定会很不开心。”后来鹦鹉一个劲地问个不停,似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佛陀见状,知道不说不行了,于是他对鹦鹉说:“汝至再三问我不止,摩纳!当知彼白狗者,于前世时即是汝父,名都提也。”就是说,这只白狗在前世时,正是鹦鹉的亲生父亲!
在一般人看来,佛陀这不是在出口伤人吗?于是这位鹦鹉先生听后,真是恼羞成怒。他对佛陀说:“我的先父生前大行布施,作大斋祠,身坏命终后,肯定会上生梵天。沙门瞿昙你凭什么说我的父亲死后竟投生为狗?”
佛陀回答说:“那是因为你的父亲生前贡高我慢(增上慢),故此生投生于贱狗当中。”佛陀继而说一偈:“梵志增上慢,此终六处生:鸡狗猪及豺,驴五地狱六。”就是说,婆罗门如果犯了增上慢的禁戒,死后便会投生六个去处:鸡、狗、猪、豺、驴以及地狱之道。
佛陀最后对鹦鹉说:“鹦鹉,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你回到家中,对着白狗说几件事,立辨真假:第一,你对白狗说:“如果你前世真是我的父亲,那么你就从柴堆返回到大床上面去”;第二,“如果你真是我的父亲,那么你继续开心地吃食”;第三,“如果你真是我的父亲,那么你就告诉我你生前财宝所藏的具体位置”。如果此三件事全部应验,那么你应该确信无疑。”
鹦鹉听后,便立即返回家中,并依照佛陀的嘱咐,将三件事一一向白狗诉说。结果却令人瞠目咋舌:佛陀所说三事,竟一一应验,鹦鹉由此还意外地获得了其父生前遗留的一大批金银财宝!
此时鹦鹉对佛陀敬佩得简直是五体投地。他“极大欢喜,以右膝著地,叉手向胜林给孤独园,再三举声,称誉世尊:“沙门瞿昙所说不虚!沙门瞿昙所说真谛!沙门瞿昙所说如宝!””他对佛陀再三称誉后,便再次往诣祇园精舍。
鹦鹉此行的目的,一方面是当面向佛陀表达谢意,而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向佛陀请教几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呢?
(二)说法内容
鹦鹉所提的问题是:
“瞿昙!何因何缘,彼众生者,俱受人身而有高下、有妙不妙?所以者何?我见有短寿、有长寿者,见有多病、有少病者,见不端正、有端正者,见无威德、有威德者,见有卑贱族、有尊贵族者,见无财物、有财物者,见有恶智,有善智者。”
佛陀的回答是:
“彼众生者,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与妙。”
综合一下,鹦鹉所提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从外表上讲,人有高个的,有矮个的;有的长得很英俊(姝妙),有的却长相一般(甚至是丑陋);
第二,从寿命方面讲,有长寿,有短寿;
第三,从健康方面讲,有多病的,有很少生病的;
第四,从威仪上讲,有的很有威德,让人钦敬;有的却毫无威德,让人很讨厌;
第五,从出身上讲,有的生而卑贱,任人欺凌;有的生而尊贵,处处享有特权;
第六,从拥有财产方面讲,有的有钱有势,家资无数;有的却一无所有,饥寒交迫;
第七,从知识智力上讲,有的人十分愚蠢,有的人却很有智慧。
而世尊的回答则突出了一个“业”字。什么叫“业”?关于这个问题详谈起来,将是十分地费脑子。我试图简单地给“业”下个定义:所谓业,就是由于身、口、意三方面的连续造作活动,所产生的某种潜在的能量。这种能量会在因缘聚合时,必然感召成某种特定的后果。
而佛陀在谈到“业”的问题时,说“因自行业,因业得报”,就是说这个“业”是我们自己所造(体现在身、口、意三个大方面);而“业”必然会产生结果,只是这种后果未必会及时显现,有时跨度很长,甚至几大劫才显现出来。我们平常所讲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在讲由“业”而引起的一系列因果活动。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是常识;而相当的因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果,或者相同的果是否起源于同一种因?对于这些问题,十分抽象,而且各种部派的观点也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此,我不想作过多地研究。
对于佛陀高度概括化的…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四)~A 一、鹦鹉经(17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