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回答,鹦鹉自然是听不懂。于是佛陀将上述观点加以细化——
1、关于寿命的长与短。佛陀的观点是,这与是否戒杀生有关系:“若有男子女人杀生凶弊,极恶饮血,害意著恶,无有慈心……当知此业有如是报也(短寿)。”相反,如果“离杀断杀,弃除刀杖,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昆虫”,那么必然寿命极长。
2、关于疾病的多与无。什么人多有疾病呢?“若有男子女人触娆众生,彼或以手拳,或以木石,或以刀杖触娆众生,彼受此业,作具足已,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来生人间,多有疾病。”此处的“触娆众生”,通俗地讲,就是虐待父母、妻子、仆人、家奴。对于当代来讲,就是剥削雇工,对老百姓敲榨勒索,鱼肉人民。若与上述行为相反,便得少病。
3、关于男女长相是否端正。佛陀的一些话,使我们深受启发。佛陀说,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很不好看呢(形不端正)?原因是这种人“急性多恼,彼少所闻,便大嗔恚,憎嫉生忧,广生诤怒”。相反,便是形色端正。佛陀在这里可是在提醒我们:做事说话,不要心浮气躁,动不动就发无明火;做事要有耐心,沉得住气,而不要风风火火,手忙脚乱。否则,我们就可能会长得很难看。眼下时尚做美容(据说韩国明星还流行整容),依佛陀看,做美容是大可不必的,只要“不急性多恼,彼闻柔软粗犷强言,不大嗔恚,不忧憎嫉生忧,不广生诤怒”,那么我们一定会“形体端正”——就算这辈子办不到,下辈子是绝对没问题的。
4、关于有无威德。什么人无有威德?“若有男子女人内怀嫉妒,彼见他得供养恭敬,便生嫉妒,若见他有物,欲令我得”。如此一来,肯定为人所轻视,受无威德。相反,便得大威德。
5、关于出身好坏问题。为什么有人生卑贱之族?佛陀说:“若有男子女人骄傲大慢,彼可敬不敬,可重不重,可贵不贵,可奉不奉,可供养不供养,可与道不与道,可与坐不与坐,可叉手向礼拜问讯不叉手向礼拜问讯”,这种人便会生卑贱之族;相反,便生尊贵之族。
6、关于财物多少问题。我们知道,拥有财物的多少,与布施有很大关系。佛陀说:“若有男子女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彼不施与沙门、梵志、贫穷、孤独……给使”,那么下辈子必定将是无有财物,一贫如洗。我们常说的“舍得”二字,就很好地说明了布施的重要性。所谓“舍得”,就是“有舍必有得”,无所舍哪会无所得呢?但是有舍是不是说一定就会有所得呢?这个不一定,主要看所施舍的对象上,比如说我的安徽老乡吴敬梓(安徽全椒人,现属滁州市管辖),散尽家资,却一无所获,以致弄得穷困潦倒。为什么他会如此?因为他散财散错了对象,将家产撒在了那群酒肉之徒,甚至是市井无赖身上,岂有不败之理?为什么要布施给沙门梵志?因为他们是修行人,我们布施给他们,就等于是在为自己种福田。有人会说,现在的出家人都不讲修行了,还一个劲地四处化缘(伸手要钱)——我看最后类似的声音似乎不少。对于此,我的观点是,布施不布施,那是你自己的事。既然布施了,就不要管那么多(再说你凭什么说出家人不讲修行了?是仅凭表象?还是你具有神通,洞察了他们的一切?);如果你不想布施,就索性不布施,不要人前人后没完没了地絮絮叨叨。至于出家人修不修行,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各人生死各人了”,用不着你来操这份闲心!
7、关于智慧的善、恶问题。有的人很愚蠢,做事鲁莽不计后果,全凭三分钟激情。等把事情做垮后,甚至全无悔意,却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柳亚子先生虽号称雅儒文人,气量却很小,动不动就发脾气。于是毛泽东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来讽劝他,要保持宽阔的胸襟,将眼光放远点,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岂有件件称心之理?“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昆明池水虽浅,但也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就很适合观鱼,那种闲情雅致,不正是更暗合了文人们波澜不惊的处世心态?因此佛陀讲,我们遇到难题时,不要发牢骚,更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向德高望重的前辈们、出家大德法师们虚心求教。这样一来,我们做事就会四平八稳,不容易出错。“戊戌变法”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正因为康梁乃至光绪帝太天真,对困难严重估计不足,结果失败了。
佛陀最后总结说:
“当知作短寿相应业必得短寿,作长寿相应业必得长寿;作多疾病相应业必得多疾病,作少疾病相应业必得少疾病……作善智慧相应业必得善智慧。摩纳(年青人)!此是我前所说,众生因自行业,因业得报。缘业,依业,业处,众生随其高下处妙不妙。”
这就是佛陀的善恶之业因果报应观。(界定,09.08.13,于南海普陀山)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四)~A 一、鹦鹉经(170)》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