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四)~A 一、鹦鹉經(170)▪P2

  ..續本文上一頁回答,鹦鹉自然是聽不懂。于是佛陀將上述觀點加以細化——

  

  1、關于壽命的長與短。佛陀的觀點是,這與是否戒殺生有關系:“若有男子女人殺生凶弊,極惡飲血,害意著惡,無有慈心……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短壽)。”相反,如果“離殺斷殺,棄除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昆蟲”,那麼必然壽命極長。

  

  2、關于疾病的多與無。什麼人多有疾病呢?“若有男子女人觸娆衆生,彼或以手拳,或以木石,或以刀杖觸娆衆生,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多有疾病。”此處的“觸娆衆生”,通俗地講,就是虐待父母、妻子、仆人、家奴。對于當代來講,就是剝削雇工,對老百姓敲榨勒索,魚肉人民。若與上述行爲相反,便得少病。

  

  3、關于男女長相是否端正。佛陀的一些話,使我們深受啓發。佛陀說,爲什麼有的人長得很不好看呢(形不端正)?原因是這種人“急性多惱,彼少所聞,便大嗔恚,憎嫉生憂,廣生诤怒”。相反,便是形色端正。佛陀在這裏可是在提醒我們:做事說話,不要心浮氣躁,動不動就發無明火;做事要有耐心,沈得住氣,而不要風風火火,手忙腳亂。否則,我們就可能會長得很難看。眼下時尚做美容(據說韓國明星還流行整容),依佛陀看,做美容是大可不必的,只要“不急性多惱,彼聞柔軟粗犷強言,不大嗔恚,不憂憎嫉生憂,不廣生诤怒”,那麼我們一定會“形體端正”——就算這輩子辦不到,下輩子是絕對沒問題的。

  

  4、關于有無威德。什麼人無有威德?“若有男子女人內懷嫉妒,彼見他得供養恭敬,便生嫉妒,若見他有物,欲令我得”。如此一來,肯定爲人所輕視,受無威德。相反,便得大威德。

  

  5、關于出身好壞問題。爲什麼有人生卑賤之族?佛陀說:“若有男子女人驕傲大慢,彼可敬不敬,可重不重,可貴不貴,可奉不奉,可供養不供養,可與道不與道,可與坐不與坐,可叉手向禮拜問訊不叉手向禮拜問訊”,這種人便會生卑賤之族;相反,便生尊貴之族。

  

  6、關于財物多少問題。我們知道,擁有財物的多少,與布施有很大關系。佛陀說:“若有男子女人不作施主,不行布施,彼不施與沙門、梵志、貧窮、孤獨……給使”,那麼下輩子必定將是無有財物,一貧如洗。我們常說的“舍得”二字,就很好地說明了布施的重要性。所謂“舍得”,就是“有舍必有得”,無所舍哪會無所得呢?但是有舍是不是說一定就會有所得呢?這個不一定,主要看所施舍的對象上,比如說我的安徽老鄉吳敬梓(安徽全椒人,現屬滁州市管轄),散盡家資,卻一無所獲,以致弄得窮困潦倒。爲什麼他會如此?因爲他散財散錯了對象,將家産撒在了那群酒肉之徒,甚至是市井無賴身上,豈有不敗之理?爲什麼要布施給沙門梵志?因爲他們是修行人,我們布施給他們,就等于是在爲自己種福田。有人會說,現在的出家人都不講修行了,還一個勁地四處化緣(伸手要錢)——我看最後類似的聲音似乎不少。對于此,我的觀點是,布施不布施,那是你自己的事。既然布施了,就不要管那麼多(再說你憑什麼說出家人不講修行了?是僅憑表象?還是你具有神通,洞察了他們的一切?);如果你不想布施,就索性不布施,不要人前人後沒完沒了地絮絮叨叨。至于出家人修不修行,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各人生死各人了”,用不著你來操這份閑心!

  

  7、關于智慧的善、惡問題。有的人很愚蠢,做事魯莽不計後果,全憑叁分鍾激情。等把事情做垮後,甚至全無悔意,卻怨天尤人,滿腹牢騷。柳亞子先生雖號稱雅儒文人,氣量卻很小,動不動就發脾氣。于是毛澤東用“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來諷勸他,要保持寬闊的胸襟,將眼光放遠點,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豈有件件稱心之理?“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昆明池水雖淺,但也有它的長處,比如說就很適合觀魚,那種閑情雅致,不正是更暗合了文人們波瀾不驚的處世心態?因此佛陀講,我們遇到難題時,不要發牢騷,更不要自以爲是,而要向德高望重的前輩們、出家大德法師們虛心求教。這樣一來,我們做事就會四平八穩,不容易出錯。“戊戌變法”本來是件好事,可是正因爲康梁乃至光緒帝太天真,對困難嚴重估計不足,結果失敗了。

  

  佛陀最後總結說:

  

  “當知作短壽相應業必得短壽,作長壽相應業必得長壽;作多疾病相應業必得多疾病,作少疾病相應業必得少疾病……作善智慧相應業必得善智慧。摩納(年青人)!此是我前所說,衆生因自行業,因業得報。緣業,依業,業處,衆生隨其高下處妙不妙。”

  

  這就是佛陀的善惡之業因果報應觀。(界定,09.08.13,于南海普陀山)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四)~A 一、鹦鹉經(170)》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