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別六處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六內處、六更樂(六觸),一一都配合六塵,而分別有喜住、憂住、舍住等十八意行。依此六喜、六憂、六舍,而又有執著與無欲之別,就遂成爲叁十六刀(有情的足迹。)如能斷滅,就成就無量的善法。
首先需要搞清楚本經中所出現的一組概念(名相):
1、六處:即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2、六更樂:即六觸,“更樂”是“觸”的異譯,即“從過去經驗對境界的認識”。六觸即眼觸(眼見色後的認知)、耳觸(耳聽聲後的認知)、鼻觸(鼻聞氣味後的認知)、舌觸(舌嘗味道後的認知)、身觸(身體接觸後的認知)、意觸(意識了別心所念後的認知)。
3、十八意行:又作“十八受”,即“十八種意之所行;十八種意之作用”,也有譯爲“十八種心(意)的探究”。此處的“行”應爲“伺察”的對譯,即“十分專注地觀察”的意思。“十八意行”內容爲“于六根的每一根,對會使其起“喜、憂、舍”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專注地觀察”,即“六喜觀”、“六憂觀”、“六舍觀”的總合(此處之“舍”,爲“平靜”之義,即不喜不憂、不苦不樂)。
4、叁十六刀:將十八意行的每一行再分出“執著”與“不執著”,其相當于南傳經文的“叁十六有情行迹”。
5、叁意止:又名叁念處(住),即叁種憶念依止處,叁種情形的反應。在本經中,叁意止是指:第一,弟子懈怠散慢,佛陀不爲憂戚;第二,弟子精進勤修,佛陀不爲歡喜;第叁,無論弟子或是懈怠或是勤,佛陀既不憂戚也不歡喜,因佛陀處于“如如不動”之中。
如果我們對上述五個名相大體上了解了,那麼對于此經中所講述的內容,便會有一個總體的把握。
在談到叁十六刀時,佛經作如此表述:“叁十六刀當知內者,此何因說?有六喜依著,有六喜依無欲;有六憂依著,有六憂依無欲;有六舍依著,有六舍依無欲。”就是說,六喜、六憂、六舍各自又可分爲兩種,即“依著”與“依無欲”,通俗地講,就是執著與不執著(無欲就是不執著)。接下來佛經對它們進行分別解釋:
1、“六喜依著”與“六喜依無欲”:“眼見色已生喜,當知二種,或依著,或依無欲。”
(1)六喜依著:“眼知色可喜、意念、愛色、欲相應樂,未得者欲得,已得者憶已生喜,如是依,是謂喜依著。”此外,像耳、鼻、舌、身、意皆爲如此。
(2)六喜依無欲:“知色無常、變易,盡、無欲、滅、息,前及今一切色無常、苦、滅法,憶已生喜,如是喜,是謂喜依無欲。”另外,諸如耳、鼻、舌、身、意皆爲如此。
2、“六憂依著”與“六憂依無欲”:“眼見色已生憂,當知二種,或依著,或依無欲。”
(1)六憂依著:“雲何憂依著?眼知色可喜、意念、愛色、欲相應樂,未得者不得,已得者過去、散壞、滅、變易,生憂,如是憂,是謂憂依著。”其余五者亦然。
(2)六憂依無欲:“雲何憂依無欲?知色無常、變易,盡、無欲、滅、息,前及今一切色無常、苦、滅法,憶已作是念:我何時彼處成就遊?謂處諸聖人成就遊。是爲上具觸願恐怖,知苦憂生憂。如是憂,是謂憂依無欲。”其余五者亦然。
3、“六舍依著”與“六舍依無欲”:“眼見色已生舍,當知二種,或依著,或依無欲。”
(1)六舍依著:“雲何舍依著?眼知色生舍,彼平等、不多聞、無智慧、愚、癡、凡夫,爲色有舍,不離色,是謂舍依著。”其余五者亦然。
(2)六舍依無欲:“雲何舍依無欲?知色無常、變易,盡、無欲、滅、息,前及今一切色無常、苦、滅法,憶已舍住,若有至意修習舍,是謂舍依無欲。”其余五者亦然。
對于上述的叁十六刀(六喜依著、六喜依無欲、六憂依著、六憂依無欲、六舍依著、六舍依無欲),佛陀認爲,它們都是不究竟的,需要從根本上加以斷滅,做到“滅彼、除彼、吐彼,如是斷彼也”。佛陀甚至認爲,即使在四處定(無量空處、無量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境地上的“更樂”,仍舊需要加以斷滅,因爲它們都是不徹底的,不圓滿的。
對于自己所說之法,弟子們能不能做到透徹地領悟呢?世尊對此表示十分樂觀。他說,“如來有四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辯才成就第一辯才,壽活百歲,如來爲彼說法滿百年”,“彼如來所說法,文句法句觀義,以慧而速觀義,不複更問于如來法”。佛陀認爲,對于他所說的種種法,只要四衆弟子能夠精勤觀察,都能夠做到透徹地理解,並如法修行,最終無有疑問,一切都真相大白(“不複更問于如來法”)。因爲如來對于“文句法句觀義”諸方面都講得很清楚,關鍵看你有沒有悉心去領悟罷了。
佛陀在教導弟子修學方面,重點談到了“叁意止”,稱“叁意止”是“聖人所習”之法,一切證得聖境的得道者們,都會恪守“叁意止”。“叁意止”的內容是:
1、第一意止——不爲憂戚
“若如來爲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心,是爲饒益,是爲快樂,是爲饒益樂。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順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違世尊教,不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爲憂戚也。但世尊舍無所爲,常念常智,是謂第一意止。”佛陀的意思是說,他所說之法,他在教導弟子方面,是毫無保留的,不像拳師教徒弟打拳,總是會留一手絕招,生怕徒弟將來會斷了自己的活路——佛陀不需要這樣。假如弟子們在聞法之後不用功學習,佛陀不會感到憂戚,因爲世尊已經舍離世間,無爲無求,他端住于恒常正智正念之中。
2、第二意止——不爲歡喜
“複次,如來爲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心,是爲饒益,是爲快樂,是爲饒益樂。若彼弟子恭敬順行而立于智,其心歸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違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爲歡喜也。但世尊舍無所爲,常念常智,是謂第二意止。”佛陀在這裏對我們講,如果弟子們在聞法後精進修習,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也不會爲此感到喜悅(此處指有貪染的喜悅,與禅定中的“喜”境是兩回事)。因爲世尊已“舍無所爲,常念常智”。
3、第叁意止——不爲憂戚亦不爲歡喜
“複次,如來爲弟子說法,憐念愍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發慈悲心,是爲饒益,是爲快樂,是爲饒益樂。或有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順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違世尊教,不能得定者。或有弟子恭敬順行而立于智,其心歸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違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爲憂戚,亦不歡喜。但世尊舍無所爲,常念常智,是謂第叁意止。”在這裏,佛陀明確地告訴我們,無論弟子們不用功辦道還是用功辦道,以及能否取證果位,都與他無關,他既不憂戚也不歡喜。從境界上講,佛陀已處于“舍無所爲,常念常智”禅定之中,真正做到了“八風吹不動”,不會爲世間的喜悅憂愁所左右;從爲師的角度方面說,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他已經把他的份內該說的法都說了,該做的事都做了,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我們。至于我們是否“恭敬”、“順行”、“趣法”、“向法”,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與導師(釋迦佛)毫不相幹。這正應了那句話,叫“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六祖壇經》也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都是指的這個意思。
最後用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的一段話,結束此文:
“經言:菩薩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謂菩薩但度衆生,不複度己。不知己亦衆生數也。焉有度盡衆生,而獨遺自己一衆生乎?何得藉口菩薩,逐外忘內。”
譯文:佛經上說:菩薩還沒有自度終結(指成就佛道)的時候,就從事著利生度人的弘法偉業。一些愚癡的凡夫看到這句話,就揚言說:“菩薩只要度脫衆生就可以了,用不著度自己。”這些愚癡之輩,豈知自己本來就是芸芸衆生中的一員。想想看,世上哪有把衆生度盡,而自己卻不度的道理?所以不能以菩薩度衆生爲借口,只注重向外度人,而忘記了自己內在的修持。
(界定,09.08.07,于南海普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