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蘭那經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諸比丘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諸比丘集坐在講堂,共論人命極短,宜于力行善事。佛陀以淨天耳聽聞後,往而贊許他們。並述過去世爲阿蘭那梵志時,出家學道,爲諸弟子說人命無常迅速之法,以及梵世法,然而都不究竟。今世爲如來,乃饒益多人,所說之法爲究竟,已得脫一切苦惱。
我們人類的生命是極其短暫的,我們在佛經中也時常見到佛陀由衷發出“人生不過百年”的感慨。人生既然不會超過百年(當然也有活過100歲以上的,但極少見),那麼在極其短暫的百年之內,我們又能做什麼呢?我們似乎可以大略地測算一下:從出生那天起,到二十歲左右,想要有所作爲,恐怕有相當的難度;然而二十歲到叁十歲之間,有些人還要繼續讀書,要讀研,要考博,不到叁十歲,想做點事情恐怕有點難度。叁十歲以後,一方面要找工作,攢錢買房娶妻生子。等到家族事業兩豐收的時候,也就進入了不惑之年。到六十歲時,人的體力和精力都開始走下坡路。就是說,人生雖然百年,但是真正能夠讓自己有時間有精力去幹事業的時間,加起來也不到二十年。如此說來,人生變得更加短暫。
那麼,在極其有取的光陰內,做些什麼事才是最有意義的呢?對于這個問題,我想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種回答。那麼作爲佛陀的弟子——比丘們是如何回答的?讓我們來看一看:
“諸賢!甚奇!甚奇!人命極少,要至後世,應作善事,應行梵行,生無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義行、于善行、于妙行,無爲無求。”
在有限的生命內,怎樣活著才有意義呢?比丘們認爲要多做好事、善事,多修梵行。可是當下的情形卻是兩回事,大家都不修梵行,不作善事,基本上都是碌碌無爲之輩。現實情況也正如諸比丘所說的這樣。
佛陀在遠處的靜室裏,他以天耳聽到了比丘們的議論,心裏很是歡喜,心想弟子們能夠領悟到這些,說明他們已經知道了光陰的寶貴,這已是很不簡單的啦!于是佛陀來到講堂,對弟子們是大爲贊賞:“善哉善載!各位比丘,你們有此議論,真是難得!因爲我的觀點與你們是完全一致的。”佛陀開始講起了他在過去世的一段因緣:
在很久的過去世,人們的標准歲數是八萬歲,活不到這個歲數,那就是短命。那時候人們不僅壽命長,而且生活快樂,疾病也很少。那個時候出現了一位轉輪王,叫拘牢婆,很有智慧和本領。他的手下有一位梵志,叫那蘭那長者。這位長者血統純正,博聞總持,學富五車,手下據說有“無量百千摩納磨(年青婆羅門)”跟隨他學習經典教理。他很講修持,沒事時便獨住靜處,燕坐思惟。他在思惟什麼呢?便是思惟與上述比丘們所議論的內容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在那個時候,人就開始幹壞事了,不過比現在的人要好得多——總的來說,那時的人思想比較單純,再說有那些聖人們的悉心指導,壞也壞不到哪兒去。那麼如何才能改變當前這種人們不喜事善行的狀況呢?于是這位阿蘭那先生准備選擇出家去修道。于是他把這種想法告訴了他的弟子們:“我現在准備剃除須發,袈裟衣去舍家學道,你們意下如何?”
他的弟子們說:“老師,你的選擇無疑是極其高明的,在這個世道,出家修道將是最佳的抉擇。我們都跟隨你一起出家吧!”于是這位阿蘭那便順利出家,然後以他爲導師,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僧團。作爲導師,他經常爲弟子們講經說法——好像這位阿蘭那先生出家後並沒有皈依某位導師,而是無師自通,這有點類似于佛教中的聖位之一——辟支佛(緣覺、獨覺尊者)。阿蘭那尊者爲弟子們說法的內容,主要可以歸納爲人生苦短,人生無常、諸法無我,並尋求最終的涅槃之道。他對弟子們說了種種譬喻之語——
1、人命猶如朝露滴在草上,日出則消,暫有不久。而人命則如朝露,樂少苦多,有大災患。曹操的《短歌行》亦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名。
2、人命“如夢幻泡影”,即猶大雨時,滴水成泡,或生或滅,極爲短暫。
3、人命如杖,投水出速——就好像將一根手杖扔到水中,手杖很快就會浮出水面,形容時間的短暫。
4、人命如新瓦盂,水漬速燥,猶新瓦盂,把風水出速,著風熱中,幹燥至速——就好像新買的瓦盂(盛飯用),將之投入水中,很快便會飄浮出水面;而將它放到風熱之處,很快便會幹燥。
5、人命如肉消,猶如小段肉著大釜水中,下熾燃火,速得消盡。
6、人命如賊,縛送標下殺,猶如將捆綁著的賊人押赴刑場殺頭,隨其舉足,步步趣死。就是說,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又向死亡的刑場步步迫近。
7、人命如牽牛殺,猶如屠兒牽牛殺之,隨其舉足,步步趣死,步步趣命盡。
8、人命如機織訖,猶如機織,隨其行緯,近成近訖——我們生命就好像織布機上的布匹,待布織好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也將宣告終結。
9、人命如駛水流,猶如山水,瀑漲流疾,多有所漂,水流速駛,無須臾停——人生就像疾馳而去的山澗之水,一去不回頭。故孔子說:“逝者如斯,不捨晝夜。”而人壽行速,去無一時住。
10、人命如暗杖投地,猶如夜暗以杖投地,無法把握自己究竟是墮于淨處,還是墮于不淨之處(意指死後去處)。而衆生被無明所覆,爲愛所系,或生地獄,或生畜生,或生餓鬼,或生天上,或生人間。
那麼,面對短促的人生以及無法把握的命運,這位阿蘭那尊師是如何修持的呢?
1、斷除貪伺,心無有诤,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對于嗔恚、睡眠、掉悔、疑惑等煩惱,都能做到淨除其心。
2、努力修習慈、悲、喜、拾四無量心——此爲升天之法。四無量心又稱四梵室,爲梵天所應具備的德行。
3、並不以上升梵天爲終極目標,再次廣修自利利他之法。“我于爾時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憫傷世間,爲天爲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因爲梵天之法雖說可以獲得很多快樂,然並不能脫離一切苦患。因此,這位阿蘭那尊師的奮鬥目標,就是成就無上佛道。不僅他自己最終成就了佛道,而且他還教導他的弟子們也努力“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那麼,這位阿蘭那尊者爲誰?昔世的釋迦牟尼佛也!(0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