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經

  

漫說《中阿含》(四十一)

  

(卷四十一)

  

梵摩經

  

  說法地點:鞞陀提國

  

  參加人員:外道梵摩及其弟子優多羅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彌薩羅國有一梵志,名梵摩,年老壽高,而極大的富樂,頗受人的尊敬。他遣其弟子優多羅去觀察佛陀的叁十二相。優多羅最初僅見叁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陰馬藏,以及廣長舌之二相。優多羅見後,一一回禀其師,並請求要就佛陀學道,梵摩乃允許他。其後,梵摩自己也皈依叁寶,命終時,佛陀曾記說爲證阿那含果。

  

  在寫作此文之前,我們有必要再次重溫一下佛陀的叁十二相:

  

  1.足安平立;2.足下生輪,輪有千輻,一切具足;3.足指纖長;4.足周正直;5.足跟踝後兩邊平滿;6.足兩踝傭;7.身毛上向;8.手足網缦,猶如鵝王;9.手足極妙,柔弱軟敷,猶兜羅華;10.肌皮軟細,塵水不著;11.一孔一毛,色若绀青,如螺右旋;12.鹿腨腸,猶如鹿王;13.陰馬藏,猶良馬王;14.身形圓好,猶尼拘類樹,上下圓相稱;15.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16.身黃金色,如紫磨金;17.身七處滿(兩手、兩足、兩肩及項);18.身大猶如師子;19.師子頰車;20.脊骨平直;21.兩肩上連,通頸平滿;22.四十齒;23.平齒;24.不疏齒;25.白齒;26.梵音可愛;27.聲猶如迦羅毗伽;28.廣長舌(舌從口出,遍覆其面);29.承淚處滿,猶如牛王;30.眼色绀青;31.頂有肉髻,團圓相稱,發螺右旋;32.眉間生毛,潔白右萦。

  

  本經的核心理念,就是闡述佛陀所具備的叁十二相的問題。關于佛陀所具有的叁十二種大人之相,我們在各種經典中都經常會見到。我們在《長阿含經·阿摩晝經》中所看到的一些情節,與這部《梵摩經》有些相似。其實大衆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對于佛陀所具有的叁十二相,很多人都看過,但絕大多數都只看過叁十二相中的一部分之相。那麼什麼相一般人看不到呢?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廣長舌相,一個是陰馬藏相。對于此二相,我在撰寫《阿摩晝經》的隨筆之中,已經有了較爲詳細的分析(見附後)。那麼此二相爲什麼一般人看不到裏?因爲此二相必須要籍助于佛陀施展神通後方可顯現出來,因而一般人只能看到佛的叁十相,對于其他二相,則鮮爲一見。

  

  這部經典所敘述的故事,其主人公是一位叫梵摩的大長者。這位老先生活了一百二十六歲——我們在前面的經典中似乎也見到了能夠活到一百二十歲的高齡,大約是形容歲數很大了吧。這位老長者家中財富無數,而且在當地是德高望重,深受國王賞識。他有一弟子叫優多羅,據說不僅出身好,且很有本領。

  

  這位梵摩長者聽說佛陀此時正住止在他的地盤內,他與佛陀雖是素昧平生,但是關于佛陀的種種傳聞,倒是令他頗有好感,比如說佛陀舍棄王子之位與優良的生活待遇,而剃除須發出家,並且成就了佛道,這點很不簡單,一般人是很難做得到的;其實令他最感興趣的也是最想親眼目睹的,便是佛陀的叁十二相。其實叁十二相不僅佛陀具有,轉輪王也是具有的。而無論是佛陀,還是轉輪王,對于梵摩來說簡直如同神話傳說一般,他只是有所耳聞,但從來沒親眼見過。因此,面對近在不遠處的佛陀,他當然想去拜望一下才是。

  

  但是不管怎麼說,他也是一百二十歲的高齡了,而且很有身份。如果他貿然前往佛陀處,倘所見的與他所想的並不完全一致,豈不是空歡喜一場?爲了確保萬無一失,他決定讓自己的弟子優多羅替自己先走一趟,探個虛實,待情況明朗後,再親自前往拜見,也爲時不晚。

  

  于是,優多羅就辭別老師,來到佛所。當他見到佛陀之後,並不開口說話,而是一個勁地上下打量著佛陀。這位優多羅對佛陀是細細端祥,並用心記數,可是他數來數去,卻只見到佛陀具有的叁十相,另外二相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來。佛陀自打優多羅進門那一刻起,就已經明白他的來意了。于是世尊心想:“此優多羅于我身觀叁十二相,彼見有叁十相,于二相疑惑:陰馬藏及廣長舌,我今甯可斷其疑惑。”于是世尊便施展神通術,讓優多羅看到了佛陀所具有的另外二相。

  

  優多羅既然已經見到了佛陀的叁十二相,他應該心滿意足才是。但是他並不滿足,他還想進一步地看看佛陀平時是如何修行的,如何接人待物的,如何外出乞食的,按照佛經中的說法,叫“我甯可極觀威儀禮節,及觀遊行所趣”。那麼如何才能見到佛陀的“威儀禮節”以及“遊行所趣”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跟隨在佛陀的身後,佛陀去哪,他也去哪,就好像一名戰地記者一樣,隨時隨地地進行采訪攝相,並做采訪筆記。優多羅跟隨佛陀身後一共多久呢?一個夏季整整四個月的時間(夏四月)。當夏季過去的時候,優多羅開始向佛陀辭行了:“瞿昙!我今有事,欲還請辭。”意思說,我得回家複命去了。那麼,優多羅對佛陀的觀察結果怎麼樣?佛經中用“悅可”來形容,即很是滿意,充滿了歡喜心。

  

  話說優多羅返回老師之處,將事情經過原原本本地向老師梵摩細細禀報。首先,他坦承佛陀的確具備叁十二相;其次,在佛陀威儀禮節方面,也做得相當得體與到位,讓人找不出半點毛病,只剩下贊歎的份兒。在穿著方面,佛陀是“著衣齊整,不高不下,衣不近體,風不能令衣遠離身”、“常著新衣,隨順于聖,以刀割截,染作惡色”、“彼持衣者,不爲財物,不爲貢高,不爲自飾,不爲莊嚴,但是障蔽蚊虻、風日之所觸故,及爲慚愧,覆其身故”;當佛陀出門的時候,也很是講究,“若欲行時,先舉右足,正舉正下,行不擾亂,亦無惡亂,行時兩踝終不相掁(chéng,碰觸義)”。在行走的時候,那些塵土不會沾染佛陀之衣;另外,佛陀出園時,“終不低身,往到村間,身極右旋,觀察如龍,遍觀而觀,不恐不怖,亦不驚懼,觀于諸方”,“彼在街巷不低視,亦不仰視,唯直正視,于中不礙所知所見”。當世尊入家時,也“終不低身”,“彼于床上不極身力坐,亦不以手案髀坐床。彼坐床已,不悒悒,不煩惱,不亦複不樂。受澡水時,不高不下,不多不少”。世尊在進食的時候,“齊整徐著口中,抟食未至,不豫張口,及在口中叁嚼而咽,無飯及羹亦不斷碎,有余在口,複內後抟”……

  

  可以說,通過四個月的觀察,優多羅對于佛陀的行、住、坐、臥、衣、食各方面都了解的極爲詳盡,一談到這些,他可謂是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在他的心中,他原本那些執著的念頭已經完全被佛陀偉大的人格魅力所熔化。因此,當介紹完佛陀各方面的情況後,他果敢地向老師提出請求:“尊!我欲詣彼沙門瞿昙,從學梵行。”

  

  大約這位梵摩老梵志也被弟子的一番話深深地感染了,他回答說:“隨意。”從這裏我們便可以看出,一位一百二十歲高齡的老梵志,竟然十分爽快地答應他的弟子隨佛出家修行,看來從心底裏,他也被佛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這位優多羅到了佛陀那裏,對佛陀說:“世尊!願從世尊學道受具足,成就比丘,得從世尊修行梵行。”在原始佛教時期,出家似乎並沒有過多的要求,因爲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他可能運用神通,查證對方過去的經曆以及出家動機是否純正,不像現在需要各種證明手續。而且,優多羅之前曾經跟隨在佛陀的身邊達四個月之久,佛陀對優多羅可謂是相當地了解。于是優多羅順利地成爲了僧團的一員,侍隨在佛陀的左右,一起遊行于北印度的各個大小國度。

  

  轉眼大約又是一年過去了,此時優多羅對于佛法的修持已有了更深更高層次的覺悟。在不知不覺間,佛陀領著弟子們,又一次來到了優多羅的故鄉,即到了鞞陀提國一個叫彌薩羅的地方,大家住止在彌薩羅的一片古老的樹林之中。四周的民衆聽說了這個消息,自然是興奮十分,紛紛奔走相互告白:“我等甯可往見彼沙門瞿昙,禮拜供養。”當然這個消息也很快傳到了老梵志梵摩的耳中,他一方面想親自面見佛陀,同時他還想見見自己的弟子優多羅,老梵志與弟子一年多未見面了,他總是盼望著師徒早日重逢。于是,他帶上家仆,乘坐著馬車,風風火火地朝著佛陀所居止的樹林而來。

  

  因爲梵摩已經活到了一百二十六歲,在當地算是位響當當的人物。當他出現在樹林中的時候,那些圍繞在佛陀四周的人們,都自覺地閃開一條道,“探查衆遙見梵志梵摩來,即從座起,開道避之”,可見其威德之高。經中對此的解釋是:“以有名德及多識故”,就是說這位老人家道德高尚,博學多識,人緣也好,因此大家對他都禮敬叁分。

  

  這位梵摩對大家如此舉動,表達了他的感激之情:“諸賢!各各複坐!我欲直往見沙門瞿昙。”

  

  當梵摩梵志見到佛陀的時候,自然是十分客氣。但是他與他弟子犯了相同的毛病,即雙眼上上下下仔細地打量著佛陀。佛陀一看便明白了:原來是在觀察叁十二相。可是梵摩左看右看,只看到佛陀的叁十相,另外二相卻怎麼也看不見…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