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阿含》(四十一)
(卷四十一)
梵摩经
说法地点:鞞陀提国
参加人员:外道梵摩及其弟子优多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弥萨罗国有一梵志,名梵摩,年老寿高,而极大的富乐,颇受人的尊敬。他遣其弟子优多罗去观察佛陀的三十二相。优多罗最初仅见三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二相。优多罗见后,一一回禀其师,并请求要就佛陀学道,梵摩乃允许他。其后,梵摩自己也皈依三宝,命终时,佛陀曾记说为证阿那含果。
在写作此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次重温一下佛陀的三十二相:
1.足安平立;2.足下生轮,轮有千辐,一切具足;3.足指纤长;4.足周正直;5.足跟踝后两边平满;6.足两踝傭;7.身毛上向;8.手足网缦,犹如鹅王;9.手足极妙,柔弱软敷,犹兜罗华;10.肌皮软细,尘水不著;11.一孔一毛,色若绀青,如螺右旋;12.鹿腨肠,犹如鹿王;13.阴马藏,犹良马王;14.身形圆好,犹尼拘类树,上下圆相称;15.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16.身黄金色,如紫磨金;17.身七处满(两手、两足、两肩及项);18.身大犹如师子;19.师子颊车;20.脊骨平直;21.两肩上连,通颈平满;22.四十齿;23.平齿;24.不疏齿;25.白齿;26.梵音可爱;27.声犹如迦罗毗伽;28.广长舌(舌从口出,遍覆其面);29.承泪处满,犹如牛王;30.眼色绀青;31.顶有肉髻,团圆相称,发螺右旋;32.眉间生毛,洁白右萦。
本经的核心理念,就是阐述佛陀所具备的三十二相的问题。关于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种大人之相,我们在各种经典中都经常会见到。我们在《长阿含经·阿摩昼经》中所看到的一些情节,与这部《梵摩经》有些相似。其实大众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对于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很多人都看过,但绝大多数都只看过三十二相中的一部分之相。那么什么相一般人看不到呢?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广长舌相,一个是阴马藏相。对于此二相,我在撰写《阿摩昼经》的随笔之中,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见附后)。那么此二相为什么一般人看不到里?因为此二相必须要籍助于佛陀施展神通后方可显现出来,因而一般人只能看到佛的三十相,对于其他二相,则鲜为一见。
这部经典所叙述的故事,其主人公是一位叫梵摩的大长者。这位老先生活了一百二十六岁——我们在前面的经典中似乎也见到了能够活到一百二十岁的高龄,大约是形容岁数很大了吧。这位老长者家中财富无数,而且在当地是德高望重,深受国王赏识。他有一弟子叫优多罗,据说不仅出身好,且很有本领。
这位梵摩长者听说佛陀此时正住止在他的地盘内,他与佛陀虽是素昧平生,但是关于佛陀的种种传闻,倒是令他颇有好感,比如说佛陀舍弃王子之位与优良的生活待遇,而剃除须发出家,并且成就了佛道,这点很不简单,一般人是很难做得到的;其实令他最感兴趣的也是最想亲眼目睹的,便是佛陀的三十二相。其实三十二相不仅佛陀具有,转轮王也是具有的。而无论是佛陀,还是转轮王,对于梵摩来说简直如同神话传说一般,他只是有所耳闻,但从来没亲眼见过。因此,面对近在不远处的佛陀,他当然想去拜望一下才是。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一百二十岁的高龄了,而且很有身份。如果他贸然前往佛陀处,倘所见的与他所想的并不完全一致,岂不是空欢喜一场?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决定让自己的弟子优多罗替自己先走一趟,探个虚实,待情况明朗后,再亲自前往拜见,也为时不晚。
于是,优多罗就辞别老师,来到佛所。当他见到佛陀之后,并不开口说话,而是一个劲地上下打量着佛陀。这位优多罗对佛陀是细细端祥,并用心记数,可是他数来数去,却只见到佛陀具有的三十相,另外二相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佛陀自打优多罗进门那一刻起,就已经明白他的来意了。于是世尊心想:“此优多罗于我身观三十二相,彼见有三十相,于二相疑惑:阴马藏及广长舌,我今宁可断其疑惑。”于是世尊便施展神通术,让优多罗看到了佛陀所具有的另外二相。
优多罗既然已经见到了佛陀的三十二相,他应该心满意足才是。但是他并不满足,他还想进一步地看看佛陀平时是如何修行的,如何接人待物的,如何外出乞食的,按照佛经中的说法,叫“我宁可极观威仪礼节,及观游行所趣”。那么如何才能见到佛陀的“威仪礼节”以及“游行所趣”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跟随在佛陀的身后,佛陀去哪,他也去哪,就好像一名战地记者一样,随时随地地进行采访摄相,并做采访笔记。优多罗跟随佛陀身后一共多久呢?一个夏季整整四个月的时间(夏四月)。当夏季过去的时候,优多罗开始向佛陀辞行了:“瞿昙!我今有事,欲还请辞。”意思说,我得回家复命去了。那么,优多罗对佛陀的观察结果怎么样?佛经中用“悦可”来形容,即很是满意,充满了欢喜心。
话说优多罗返回老师之处,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地向老师梵摩细细禀报。首先,他坦承佛陀的确具备三十二相;其次,在佛陀威仪礼节方面,也做得相当得体与到位,让人找不出半点毛病,只剩下赞叹的份儿。在穿着方面,佛陀是“著衣齐整,不高不下,衣不近体,风不能令衣远离身”、“常著新衣,随顺于圣,以刀割截,染作恶色”、“彼持衣者,不为财物,不为贡高,不为自饰,不为庄严,但是障蔽蚊虻、风日之所触故,及为惭愧,覆其身故”;当佛陀出门的时候,也很是讲究,“若欲行时,先举右足,正举正下,行不扰乱,亦无恶乱,行时两踝终不相掁(chéng,碰触义)”。在行走的时候,那些尘土不会沾染佛陀之衣;另外,佛陀出园时,“终不低身,往到村间,身极右旋,观察如龙,遍观而观,不恐不怖,亦不惊惧,观于诸方”,“彼在街巷不低视,亦不仰视,唯直正视,于中不碍所知所见”。当世尊入家时,也“终不低身”,“彼于床上不极身力坐,亦不以手案髀坐床。彼坐床已,不悒悒,不烦恼,不亦复不乐。受澡水时,不高不下,不多不少”。世尊在进食的时候,“齐整徐著口中,抟食未至,不豫张口,及在口中三嚼而咽,无饭及羹亦不断碎,有余在口,复内后抟”……
可以说,通过四个月的观察,优多罗对于佛陀的行、住、坐、卧、衣、食各方面都了解的极为详尽,一谈到这些,他可谓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在他的心中,他原本那些执著的念头已经完全被佛陀伟大的人格魅力所熔化。因此,当介绍完佛陀各方面的情况后,他果敢地向老师提出请求:“尊!我欲诣彼沙门瞿昙,从学梵行。”
大约这位梵摩老梵志也被弟子的一番话深深地感染了,他回答说:“随意。”从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一位一百二十岁高龄的老梵志,竟然十分爽快地答应他的弟子随佛出家修行,看来从心底里,他也被佛陀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这位优多罗到了佛陀那里,对佛陀说:“世尊!愿从世尊学道受具足,成就比丘,得从世尊修行梵行。”在原始佛教时期,出家似乎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因为佛陀是一位觉悟者,他可能运用神通,查证对方过去的经历以及出家动机是否纯正,不像现在需要各种证明手续。而且,优多罗之前曾经跟随在佛陀的身边达四个月之久,佛陀对优多罗可谓是相当地了解。于是优多罗顺利地成为了僧团的一员,侍随在佛陀的左右,一起游行于北印度的各个大小国度。
转眼大约又是一年过去了,此时优多罗对于佛法的修持已有了更深更高层次的觉悟。在不知不觉间,佛陀领着弟子们,又一次来到了优多罗的故乡,即到了鞞陀提国一个叫弥萨罗的地方,大家住止在弥萨罗的一片古老的树林之中。四周的民众听说了这个消息,自然是兴奋十分,纷纷奔走相互告白:“我等宁可往见彼沙门瞿昙,礼拜供养。”当然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老梵志梵摩的耳中,他一方面想亲自面见佛陀,同时他还想见见自己的弟子优多罗,老梵志与弟子一年多未见面了,他总是盼望着师徒早日重逢。于是,他带上家仆,乘坐着马车,风风火火地朝着佛陀所居止的树林而来。
因为梵摩已经活到了一百二十六岁,在当地算是位响当当的人物。当他出现在树林中的时候,那些围绕在佛陀四周的人们,都自觉地闪开一条道,“探查众遥见梵志梵摩来,即从座起,开道避之”,可见其威德之高。经中对此的解释是:“以有名德及多识故”,就是说这位老人家道德高尚,博学多识,人缘也好,因此大家对他都礼敬三分。
这位梵摩对大家如此举动,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诸贤!各各复坐!我欲直往见沙门瞿昙。”
当梵摩梵志见到佛陀的时候,自然是十分客气。但是他与他弟子犯了相同的毛病,即双眼上上下下仔细地打量着佛陀。佛陀一看便明白了:原来是在观察三十二相。可是梵摩左看右看,只看到佛陀的三十相,另外二相却怎么也看不见…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