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是他便开口请教佛陀:“佛陀啊,无数的人们,以及我的儿子优多罗都亲口对我说过:您拥有三十二相。可是我为何只看到三十相呢?”
佛陀回答说:“另外二相一般人是看不见的,需要我施展如意足,你才能看见。”于是佛陀满足了梵摩梵志的心愿,并对他说:“梵摩,我的三十二相你既然已经看到,想必你已无有疑惑。至此,你应该发心,做到善自调御,用心修证正法!”
于是,佛陀为梵志说种种法,令其生无量欢喜心。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在对待说法对象上,是很有区别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对机说法”。佛陀感到这位梵摩梵志在梵志中德高望重,“长夜无谀谄、无欺诳,所欲所问者,一切欲知非为触娆,彼亦如是”,于是佛陀就为梵摩梵志讲说了“甚深阿毗昙”。这里的“阿毗昙”,与后世的“阿毗达摩”并不是一回事。后世的“阿毗达摩”(论),一般是祖师大德对于佛所说经典的某种阐释或发挥;而此处的“阿毗昙”,即指“对法”,就是对于法而作概括性的对论,它是佛亲口宣说。
在这里,梵摩所提出的问题是:
1、什么叫“梵志”?
对此,佛陀的回答是:“灭恶不善法,立住择梵行;修习梵志行,以此为梵志。”其义为:灭除恶不善之法,立住于择灭的梵行,修习于梵志之行,如此便可称之为梵志。
2、什么叫“三达”?——三达就是三明达,即宿命、天眼、漏尽三明。而对于婆罗门教来说,就是通达梨俱、娑摩、夜柔三吠陀。
佛陀的回答是:“明达于过去,见乐及恶道;得无明尽说,知是立牟尼。善知清净心,尽脱淫怒痴;成就于三明,以此为三达。”意思是说,明达于过去世之事,彻见于安乐与恶道,得证无明灭尽之说,就可以被称作“牟尼”(寂静、解脱的圣者)。善知于清净之心,尽脱那些贪瞋痴,成就于宿命、天眼、漏尽三明,如此则被称作三达(此为无学位)。
3、什么叫“无著”?
佛陀的回答是:“远离不善法,正住第一义;第一世所敬,以此为无着。”意指远离于不善之法,正住于第一义(究竟真理),为第一世间的人之所敬重的,这就叫做无着。
4、什么叫“正尽觉”?
佛陀的回答是:“饶益天及人,与眼灭坏诤;普知现视尽,以此正尽觉。”——能饶益于天上的天众以及人间的人众,还归他们清净的双眼,使他们不要作无谓的争吵。不仅如此,我们自己也要做到普知一切,能够看透一切,这就叫做正尽觉。
当佛陀回答完此四个问题后,这位梵摩老梵志便“即从座起,欲稽首佛足”,就是准备礼拜佛陀。可是坐在四周的那些梵志们见状,都啧啧称奇,他们都议论说佛陀真是不可思议啊,连这位德高望重的梵摩都礼拜他,看来真是了不起!后来,佛陀再次为梵摩宣说了四圣谛法。经中说他“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由他,无有犹豫,已住果位,于世尊法得无所畏”。
不过令人称奇的是,梵摩老先生从佛陀面前听闻了无上大法之后,回到家中,把所有的事情都交待清楚,然后便选择了“命终”,即寿终正寝。大众比丘听到此消息后,就来请教佛陀:“世尊!彼至何处?为生何许?后世云何?”
佛陀对这个问题是这样回答的:“比丘!梵志梵摩极有大利,最后知法,为法故不烦劳我。比丘!梵志梵摩五下分结尽,生彼得般涅槃,得不退法,不还此世。”
我们知道,“五下分结”是指贪欲、瞋恚、身见、戒禁取见以及疑惑五种。如果将此五种顽毒消除殆尽,说明已经到了圣人的果位。什么果位呢?佛陀讲得很清楚,即“不还此世”。什么人可以做到“不还此世”?即三果阿那含。既然“不还此世”,那么梵摩生到何处了呢?经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查看一下阿那含的位次,便知梵摩已上生至色界天了。在那个地方,梵摩通过进一步修行,可以证得个人修持的最高果位——阿罗汉圣果。(09.08.03)
附:
(五)关于广长舌相与阴马藏相
现在让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广长舌相与阴马藏的话题。
首先谈谈广长舌相。在这部《阿摩昼经》中,我们前后两次见到了这样一句话:“即出广长舌相,舐耳覆面”。那么广长舌相究竟是一种什么相呢?我想主要是说佛的舌头既广且长,伸出来可以把整个脸部覆盖住,可以用舌头舐至耳朵乃至发际。比如《大智度论》卷八就说:“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此外是指佛舌软薄广长,能说无量妙法。从颜色上说,一般认为佛陀舌头为赤铜色。此相具有两种表征第一,语必真实;第二,辩说无穷,任何人都无法超越。在《观佛三昧海经》中,对佛陀的这种广长舌之相记述得颇为详尽:“如来广长舌相,莲华叶形,上色五画,五彩分明,舌下十脉,众光流出,舌相广长,遍覆其面经”。经中说此相系由十波罗蜜、十善报所感而得,其舌根下及舌的两边有二宝珠,流注甘露,滴润舌根。诸天、世人、十地菩萨皆无此舌相,亦无此味。又,诸佛舌上有五种图画,犹如宝印之纹,此味入于印纹中则流注上下,入琉璃筒。诸佛笑时,动其舌根,以此味力之故,舌出五光,五色分明,绕佛七匝,还从顶入。佛出舌时,如莲花叶,上至发际,遍覆佛面。舌下亦有众杂色脉,此味流入脉中,以其味力之故,变成众光,有十四色,一一光上照无量世界。我们常用“舌灿莲花”来形容诸佛说诸妙法,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在《法华经·神力品》中也记述:“(世尊)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佛说阿弥陀经》中也有这样的经句“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看来佛舌不仅可以覆面舐耳,而且可以遍覆大千世界,实为殊胜。但是在别的经典上(如中阿含的《梵摩经》、增一阿含经、《太子瑞应本起经》)说,除了诸佛之外,转轮圣王也具有与佛相类似的广长舌相。但这样一来倒有些令人费解:位居十地的大菩萨并不具有此相,可是尚处凡夫境地的转轮王倒是具备广舌相,难道十地菩萨都不如转轮圣王?
后世曾将“广长舌”作为一种比喻,引申为一种文学语言而广为运用。比如苏轼的 《赠东林总长老》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清赵翼的 《大石佛歌》:“斯特维摩寓言耳,广长舌岂论寻尺”。后来又用来譬喻某人的能言善辩,如宋朱熹的 《后洞山口晚赋》诗:“从教广长舌,莫尽此时心”; 清黄遵宪的《纪事》诗:“登场一酒胡,运转广长舌。” 现代茅盾的《虹》:“但两性问题这名词,在这位广长舌的参政权的热心家耳朵中,大概还是很生疏”。到了茅盾这里,反而演化成一种不太中听的比喻词了,着实让人始料未及。
接下来谈一谈阴马藏(又叫马阴藏)的话题。
什么叫阴马藏呢?据佛经中记载,它也是诸佛所具备的三十二大人相之一。如果哪位看了我前面的一些文章的话,便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细节:佛灭度后,阿难备受呵责,受到大家的冷遇以及排斥。大众在列举了阿难的九大过错时,在第四过中,就是“以佛阴藏相示女人”。如果事情属实,那么确属于阿难的一大过错。为什么这么说呢?佛陀的这种相,一般是不让别人看到的。我们在这部《阿摩昼经》中,可以说只有两个人看到了佛陀的这种马阴藏之相,也就是老婆罗门师徒二人,比如佛经中说“即以神力,使彼摩纳独见阴马藏”,说明这种相佛是不会轻易示现给人看的。给男人看都是不轻易的,如果把这种相给女人看(当然应该是以绘图的方式,并不是实际之相),那就是莫大的过失,简直是不可饶恕了。
那么阴马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在《佛光大藏经》中对此的注解是:“谓如来之男根常向内部收缩而不现见,犹如马阴,系谨慎自身,远离色欲而得之大人相”。男根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生殖器,而阴马藏大约就是指佛的男根常隐藏于腹中而不外现,就好像马根平时收缩在肚子里一样,一般看得并不起眼。《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说:“世尊阴相势峰藏密,其犹龙马,亦如象王”;《往生要集》卷中说:“如来阴藏,平如满月,有金色光,犹如日轮”。
关于马阴藏相的业因,《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下说:
“如来于过去无量劫中作凡人时,常乐修行,善和合众。若与父母、男女、兄弟、姊妹、亲戚、眷属、善友、知识,乃至畜生,若有别离乐和合者,悉随所乐善能和合,令其欢喜。以此业故,所积高广,常生天上受天福乐,下生人间,如是展转无量无边,至一生补处得阴马藏。以此相故,记成千子作转轮王,王四天下。千子勇健能伏怨敌,若出家者得成为佛。从法生子过于千万,勇猛多力能却魔怨。”
那么,这种相我们尚处欲界的凡夫,是否可以修到此相?我在一些相关的文章中,见到了有些练习气功的,可以达到类似之相——由此看来这个马阴藏之相曾被道家“拿去一用”过;而且我在很早以前也似乎听说过,有的禅师坐禅,当坐到一定境地,也可以显现“马阴藏”之相。那么这种男根逐步缩小乃至全部缩百肚皮中之相,与佛的马阴藏有没有根本性的差异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实说不上来,但是凭我的直觉,既然是佛,他所拥有的三十二相,我们凡夫即使偶有与佛相偶合的,也是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要达到此相,排除男女欲想是首当其冲,通俗地讲,不能要制心,也要制体,要守精固本,否则色身经常“有漏”,恐怕连马阴藏相的影子都别想见到。但是,在这里有一点大约可以明确:纵然我们修就了“马阴藏”之相,但是离成就道业,岂止千万里?要知道,所谓马阴藏相,只是佛陀成道无上觉悟后的自然显现,如果以是否具备马阴藏之相来判断修行次第,那简直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
最后还要多嘴一下,女人是否可以修成马阴藏之相呢?
我们在《华严经》里可以见到这句话,即“具丈夫形,成就如来马阴藏相也”。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丈夫形”与“马阴藏相”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说,只有男性,才有可能成就马阴藏相,若是女人身,纵然如何努力,也无法成就此相。我们在《法华经》中可以看到龙女成佛,但是龙女成佛需要前提条件,这个前提就是“女转男身”,若直接以女身成就佛道,似乎难以做到。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