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是他便開口請教佛陀:“佛陀啊,無數的人們,以及我的兒子優多羅都親口對我說過:您擁有叁十二相。可是我爲何只看到叁十相呢?”
佛陀回答說:“另外二相一般人是看不見的,需要我施展如意足,你才能看見。”于是佛陀滿足了梵摩梵志的心願,並對他說:“梵摩,我的叁十二相你既然已經看到,想必你已無有疑惑。至此,你應該發心,做到善自調禦,用心修證正法!”
于是,佛陀爲梵志說種種法,令其生無量歡喜心。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在對待說法對象上,是很有區別的,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對機說法”。佛陀感到這位梵摩梵志在梵志中德高望重,“長夜無谀谄、無欺诳,所欲所問者,一切欲知非爲觸娆,彼亦如是”,于是佛陀就爲梵摩梵志講說了“甚深阿毗昙”。這裏的“阿毗昙”,與後世的“阿毗達摩”並不是一回事。後世的“阿毗達摩”(論),一般是祖師大德對于佛所說經典的某種闡釋或發揮;而此處的“阿毗昙”,即指“對法”,就是對于法而作概括性的對論,它是佛親口宣說。
在這裏,梵摩所提出的問題是:
1、什麼叫“梵志”?
對此,佛陀的回答是:“滅惡不善法,立住擇梵行;修習梵志行,以此爲梵志。”其義爲:滅除惡不善之法,立住于擇滅的梵行,修習于梵志之行,如此便可稱之爲梵志。
2、什麼叫“叁達”?——叁達就是叁明達,即宿命、天眼、漏盡叁明。而對于婆羅門教來說,就是通達梨俱、娑摩、夜柔叁吠陀。
佛陀的回答是:“明達于過去,見樂及惡道;得無明盡說,知是立牟尼。善知清淨心,盡脫淫怒癡;成就于叁明,以此爲叁達。”意思是說,明達于過去世之事,徹見于安樂與惡道,得證無明滅盡之說,就可以被稱作“牟尼”(寂靜、解脫的聖者)。善知于清淨之心,盡脫那些貪瞋癡,成就于宿命、天眼、漏盡叁明,如此則被稱作叁達(此爲無學位)。
3、什麼叫“無著”?
佛陀的回答是:“遠離不善法,正住第一義;第一世所敬,以此爲無著。”意指遠離于不善之法,正住于第一義(究竟真理),爲第一世間的人之所敬重的,這就叫做無著。
4、什麼叫“正盡覺”?
佛陀的回答是:“饒益天及人,與眼滅壞诤;普知現視盡,以此正盡覺。”——能饒益于天上的天衆以及人間的人衆,還歸他們清淨的雙眼,使他們不要作無謂的爭吵。不僅如此,我們自己也要做到普知一切,能夠看透一切,這就叫做正盡覺。
當佛陀回答完此四個問題後,這位梵摩老梵志便“即從座起,欲稽首佛足”,就是准備禮拜佛陀。可是坐在四周的那些梵志們見狀,都啧啧稱奇,他們都議論說佛陀真是不可思議啊,連這位德高望重的梵摩都禮拜他,看來真是了不起!後來,佛陀再次爲梵摩宣說了四聖谛法。經中說他“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余尊,不複由他,無有猶豫,已住果位,于世尊法得無所畏”。
不過令人稱奇的是,梵摩老先生從佛陀面前聽聞了無上大法之後,回到家中,把所有的事情都交待清楚,然後便選擇了“命終”,即壽終正寢。大衆比丘聽到此消息後,就來請教佛陀:“世尊!彼至何處?爲生何許?後世雲何?”
佛陀對這個問題是這樣回答的:“比丘!梵志梵摩極有大利,最後知法,爲法故不煩勞我。比丘!梵志梵摩五下分結盡,生彼得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
我們知道,“五下分結”是指貪欲、瞋恚、身見、戒禁取見以及疑惑五種。如果將此五種頑毒消除殆盡,說明已經到了聖人的果位。什麼果位呢?佛陀講得很清楚,即“不還此世”。什麼人可以做到“不還此世”?即叁果阿那含。既然“不還此世”,那麼梵摩生到何處了呢?經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我們查看一下阿那含的位次,便知梵摩已上生至色界天了。在那個地方,梵摩通過進一步修行,可以證得個人修持的最高果位——阿羅漢聖果。(09.08.03)
附:
(五)關于廣長舌相與陰馬藏相
現在讓我們來談一談有關廣長舌相與陰馬藏的話題。
首先談談廣長舌相。在這部《阿摩晝經》中,我們前後兩次見到了這樣一句話:“即出廣長舌相,舐耳覆面”。那麼廣長舌相究竟是一種什麼相呢?我想主要是說佛的舌頭既廣且長,伸出來可以把整個臉部覆蓋住,可以用舌頭舐至耳朵乃至發際。比如《大智度論》卷八就說:“是時佛出廣長舌,覆面上至發際,語婆羅門言:“汝見經書,頗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不?””此外是指佛舌軟薄廣長,能說無量妙法。從顔色上說,一般認爲佛陀舌頭爲赤銅色。此相具有兩種表征第一,語必真實;第二,辯說無窮,任何人都無法超越。在《觀佛叁昧海經》中,對佛陀的這種廣長舌之相記述得頗爲詳盡:“如來廣長舌相,蓮華葉形,上色五畫,五彩分明,舌下十脈,衆光流出,舌相廣長,遍覆其面經”。經中說此相系由十波羅蜜、十善報所感而得,其舌根下及舌的兩邊有二寶珠,流注甘露,滴潤舌根。諸天、世人、十地菩薩皆無此舌相,亦無此味。又,諸佛舌上有五種圖畫,猶如寶印之紋,此味入于印紋中則流注上下,入琉璃筒。諸佛笑時,動其舌根,以此味力之故,舌出五光,五色分明,繞佛七匝,還從頂入。佛出舌時,如蓮花葉,上至發際,遍覆佛面。舌下亦有衆雜色脈,此味流入脈中,以其味力之故,變成衆光,有十四色,一一光上照無量世界。我們常用“舌燦蓮花”來形容諸佛說諸妙法,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在《法華經·神力品》中也記述:“(世尊)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佛說阿彌陀經》中也有這樣的經句“恒河沙數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看來佛舌不僅可以覆面舐耳,而且可以遍覆大千世界,實爲殊勝。但是在別的經典上(如中阿含的《梵摩經》、增一阿含經、《太子瑞應本起經》)說,除了諸佛之外,轉輪聖王也具有與佛相類似的廣長舌相。但這樣一來倒有些令人費解:位居十地的大菩薩並不具有此相,可是尚處凡夫境地的轉輪王倒是具備廣舌相,難道十地菩薩都不如轉輪聖王?
後世曾將“廣長舌”作爲一種比喻,引申爲一種文學語言而廣爲運用。比如蘇轼的 《贈東林總長老》詩:“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 清趙翼的 《大石佛歌》:“斯特維摩寓言耳,廣長舌豈論尋尺”。後來又用來譬喻某人的能言善辯,如宋朱熹的 《後洞山口晚賦》詩:“從教廣長舌,莫盡此時心”; 清黃遵憲的《紀事》詩:“登場一酒胡,運轉廣長舌。” 現代茅盾的《虹》:“但兩性問題這名詞,在這位廣長舌的參政權的熱心家耳朵中,大概還是很生疏”。到了茅盾這裏,反而演化成一種不太中聽的比喻詞了,著實讓人始料未及。
接下來談一談陰馬藏(又叫馬陰藏)的話題。
什麼叫陰馬藏呢?據佛經中記載,它也是諸佛所具備的叁十二大人相之一。如果哪位看了我前面的一些文章的話,便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細節:佛滅度後,阿難備受呵責,受到大家的冷遇以及排斥。大衆在列舉了阿難的九大過錯時,在第四過中,就是“以佛陰藏相示女人”。如果事情屬實,那麼確屬于阿難的一大過錯。爲什麼這麼說呢?佛陀的這種相,一般是不讓別人看到的。我們在這部《阿摩晝經》中,可以說只有兩個人看到了佛陀的這種馬陰藏之相,也就是老婆羅門師徒二人,比如佛經中說“即以神力,使彼摩納獨見陰馬藏”,說明這種相佛是不會輕易示現給人看的。給男人看都是不輕易的,如果把這種相給女人看(當然應該是以繪圖的方式,並不是實際之相),那就是莫大的過失,簡直是不可饒恕了。
那麼陰馬藏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在《佛光大藏經》中對此的注解是:“謂如來之男根常向內部收縮而不現見,猶如馬陰,系謹慎自身,遠離色欲而得之大人相”。男根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生殖器,而陰馬藏大約就是指佛的男根常隱藏于腹中而不外現,就好像馬根平時收縮在肚子裏一樣,一般看得並不起眼。《大般若經》卷叁八一說:“世尊陰相勢峰藏密,其猶龍馬,亦如象王”;《往生要集》卷中說:“如來陰藏,平如滿月,有金色光,猶如日輪”。
關于馬陰藏相的業因,《優婆夷淨行法門經》卷下說:
“如來于過去無量劫中作凡人時,常樂修行,善和合衆。若與父母、男女、兄弟、姊妹、親戚、眷屬、善友、知識,乃至畜生,若有別離樂和合者,悉隨所樂善能和合,令其歡喜。以此業故,所積高廣,常生天上受天福樂,下生人間,如是展轉無量無邊,至一生補處得陰馬藏。以此相故,記成千子作轉輪王,王四天下。千子勇健能伏怨敵,若出家者得成爲佛。從法生子過于千萬,勇猛多力能卻魔怨。”
那麼,這種相我們尚處欲界的凡夫,是否可以修到此相?我在一些相關的文章中,見到了有些練習氣功的,可以達到類似之相——由此看來這個馬陰藏之相曾被道家“拿去一用”過;而且我在很早以前也似乎聽說過,有的禅師坐禅,當坐到一定境地,也可以顯現“馬陰藏”之相。那麼這種男根逐步縮小乃至全部縮百肚皮中之相,與佛的馬陰藏有沒有根本性的差異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實說不上來,但是憑我的直覺,既然是佛,他所擁有的叁十二相,我們凡夫即使偶有與佛相偶合的,也是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要達到此相,排除男女欲想是首當其沖,通俗地講,不能要製心,也要製體,要守精固本,否則色身經常“有漏”,恐怕連馬陰藏相的影子都別想見到。但是,在這裏有一點大約可以明確:縱然我們修就了“馬陰藏”之相,但是離成就道業,豈止千萬裏?要知道,所謂馬陰藏相,只是佛陀成道無上覺悟後的自然顯現,如果以是否具備馬陰藏之相來判斷修行次第,那簡直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了。
最後還要多嘴一下,女人是否可以修成馬陰藏之相呢?
我們在《華嚴經》裏可以見到這句話,即“具丈夫形,成就如來馬陰藏相也”。從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丈夫形”與“馬陰藏相”之間的必然聯系。也就是說,只有男性,才有可能成就馬陰藏相,若是女人身,縱然如何努力,也無法成就此相。我們在《法華經》中可以看到龍女成佛,但是龍女成佛需要前提條件,這個前提就是“女轉男身”,若直接以女身成就佛道,似乎難以做到。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