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四十)~B 二、頭那經

  

二、頭那經

  

  說法地點:勝林給孤獨園

  

  參加人員:梵志頭那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頭那梵志闡說五種梵志之法,即如梵、如天、不越界、越界以及旃荼羅。

  

  這部經典實際上是佛陀在向梵志頭那提出一個問題,即被稱作梵志,就符合什麼樣的標准?就是說,那些婆羅門們,都自稱梵志。所謂梵志,即以死後生往梵天爲志向,或者說是具備死後上生梵天的資格。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有資格被稱作梵志呢?佛陀爲了說明這個問題,而將梵志劃分爲五種,此五種就是:如梵、如天、不越界、越界以及旃荼羅。

  

  1、如梵——就是如實如梵,不折不扣地與梵天相一致。它的標准是:血統純正,上推七世父母都是具備純正血統(父母皆爲婆羅門種),生生不會幹壞事;此人四十八年間都行童子的梵子(不淫亂);無事時誦讀經典;爲了供養恩師(即教授經典的老師)而去如法乞求財物,不從事農耕,不從事商業貿易,不從事社會上任何謀生的手段,不從事兵役,不投身于官宦;他能做到努力修行四無量心。

  

  2、如天——就是好似梵天。其標准爲:上推七世血統純正,生生都不會幹壞事;能守四十八年童子行;欲得經書而誦習經典;如法乞食供養其師;不從事社會上的一切以盈利爲目的的職業(無論是從官、農、商、工巧等);廣行布施,能夠持守身、口、意叁方面的妙行。

  

  3、不越界——就是還沒有超越梵天所規定的基本界線,即做一個守界線、守規矩的婆羅門。其標准爲:上推七世父母血統純正,生生都不會幹壞事;其本人四十八守童子行;如法乞財供養其師;廣行布施;然後開始迎娶梵志之女,但並非爲了愛欲而結合;不接近己姙的女人,不接近哺乳期間的女人——意思是說在自己妻子懷孕期間以及哺乳孩子期間,都不如妻子同房,原因是擔心産生“不淨之淫”。另外,還要嚴格按照婆羅門禮儀規範之內去行事,努力持守家庭,維護家庭安甯和睦。這種婆羅門,只能勉強稱作是一個梵志。

  

  4、越界——就是超越了稱作梵志的界線,已經沒有資格被稱作嚴格意義上的梵志。它的標准是:七世父母血統純正,生生都不會幹壞事;四十八年童子行;如法乞財而供養其師;不從事任何社會生産勞動;不會産生“不淨之淫”。但是他的後代們卻開始超越了古代的梵志之法,開始變得不那麼固守規矩。不過他們並沒有走得很遠,依然在古時梵志之法所允許的範圍之內行事;他們開始出家去尋求解脫。

  

  5、梵志旃荼羅——它等于是說,這個層次是屬于梵志中的下賤者,或者是梵志中的敗類。它的標准是:七世父母血統純正,生生都不會幹壞事;四十八年守童子行;如法乞財供養其師;能夠廣行布施;不去從事任何謀生的手段;成家並不是爲了愛欲,不是爲了行欲而與妻子同床;他的妻子出是梵志之種;不會去觸犯“不淨之淫”;他的後代開始從事社會事務,有時也會幹些壞事,比如說欺詐、诳惑他人,也會幹些歪門邪道的事情,比如說畫符念咒作崇他人;當然,他們主要還是幹好事,壞事也只是偶爾爲之。但這已經是不得了了,佛陀將他們劃爲梵志中最爲下賤的一種。

  

  佛陀在述說完上述的五種梵志之後,便問頭那梵志:“頭那!此五種梵志,汝爲似誰?”

  

  頭那一聽頭都大了,他簡直是無地自容:“瞿昙!說此最後梵志旃荼羅者,我尚不及,況複余耶?”頭那此時才意識到,按現在自己的修行狀況看,與最下賤的梵志相比都差得遠,更何況“如梵”、“如天”?從這裏我們便可以知曉,佛陀心目中理想的梵志,或者說堪稱梵志之稱的,該是多麼嚴格的標准。

  

  最後發一個癡想:如果將比丘也劃作五種,時下中國的比丘,該屬于哪一種比丘呢?(09.07.2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