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中阿含》(卷叁十九)~B 二、須達哆經

  

二、須達哆經

  

  說法地點:祇園精舍

  

  參加人員:須達哆長者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爲須達哆長者說施心差別,並不是有關于粗妙之物的問題。其次爲比較福田,並以過去曾爲梵志的大長者隨藍(人名)作喻,所謂布施凡夫、四果、辟支佛,乃至如來,不若布施四方的僧舍;又不如受皈依、行慈心,更不若修無常觀!

  

  這部經典重點所講的,就是布施之心的差別問題,而不在于布施物的好、差與多、少。我記得在《金剛經》,也講了有關布施的差別之事。在第八品中,有這樣的經句:“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在該經的第十四品中,提到了“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在《四十二章經》中,也談到了布施的差別。經中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結合這部《須達哆經》,我們可以看出,佛陀對于布施的差別上來講,都是一致的。我們在習慣上,常將布施分爲叁種,即財施、法施與無畏施。這個“財”所包含的範圍很廣,不僅包括價值貨幣,固定資産,同時還包含著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質供養。因此財施是比較偏重于物質性的,而法財則比較偏向于精神方面。至于無畏施,實際上也是屬于法施的一部分,但是從層次與難度方面來講,似乎比法施更爲殊勝一些。有人將見義勇爲、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列爲無畏施範圍,當然不是說不可以,但是我個人觀點是無畏施主要是偏重于心理疾病的慰療。比如說有人的經常做惡夢,或者有的人思想包袱很重,或者說有的人整天生活在恐懼之中(比如說被某種“暗物質”所糾纏),凡此等等,如果我們去爲人家排憂解難,就屬于無畏施的範疇。不過無論是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我們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本領才行。比如說財施,需要有布施的動力,有的人只進不出,一毛不拔,哪怕是落下的一根頭發也不舍得扔掉,這種人就談不上財施了;至于法施,需要對佛法有所了解,有所實證,運用善巧方便與人說法,勸人爲善,一心向佛,然後按佛所說的去實證實修,那才叫真正的法布施。不過當今比較注重財施,大家都希望施主能多捐點現大洋。振興寺院經濟本身沒有錯,若爲了經濟而忘記自己的使命,便是末端之弊。近年來,對于佛教的商品化與拜金主義早有非議,有人甚至主張將佛教進行一次新的改革(劉大生:《中國需要一次佛教改革》,《南方周末》,2009.7.16.)。那麼中國佛教到底需不需要改革,倘需改革,那麼改革的重點與難點又在哪兒呢?這個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我們還是回到本經的內容。話說有一天,須達長者閑來無事,便到自己布施給佛陀的祇園精舍去探望佛陀。佛陀見老居士來了,自然是十分歡喜。待賓主落座,幾句客套話過後,佛陀便問道:“居士家頗行施耶?”其實須達長者以樂于布施而著稱于舍衛國,他同情弱者,對那些孤獨鳏寡者更是體恤有加。對于這些,佛陀難道不知道嗎?當然是知道的。佛陀話的意思是說:“老居啊,最近還在廣行布施嗎?”

  

  須達長者很是低調,做了好事後不喜歡聲張。他答道:“唯然世尊。家行布施,但爲至粗,不能好也,糠飯麻羹,姜菜一片。”他的意思說,我布施的都是些不怎麼好的東西,也就是一些粗茶淡飯而已,沒有什麼好表示的。

  

  佛陀聽後說:“老居士你客氣了!其實布施粗食與妙食(好飯好菜),所獲得的善報都是一樣的。”佛陀的理由是:“若行粗施(或妙施),不信施、不故施(不隨時而施)、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他施、不觀業果報施者,當觀如是受報: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飲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相反,若粗施(或妙施)時,“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思惟施、由信施、觀業果報施者,當觀如是受報: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飲食,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

  

  這裏所強調的,就是“至心”與“不至心”的關系。所謂“至心”,就是真誠之心,至誠之心,恭敬之心。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了佛陀的“布施觀”,即布施飲食,不在于飲食本身的好壞——粗食與妙食,從本質上講都是一樣的,都是爲了填飽肚皮,滋養色身嘛。這個目的達到就可以了,還有什麼好壞之分呢?但是一個是“至心”,一個是“不至心”,這二人差別就大了。就是說,我們在行布施時,如果心態不好,勉強爲之,或雖然布施了,但是心裏面很不舒坦,甚至懷有一種救世主般的貢高我慢之心,那樣不僅引起受施者的反感,而且還會使自己布施的功德,大打折扣,甚至是毫無功德可言。那麼如何做才算是“至心”呢?就是在布施的時候,要懷有崇高的佛法信仰,要隨時隨需布施,要盡量騰出時間,親自將雙手捧到受施者的手中;此外,還要作些思惟與觀察,就是希望受施的對象能夠早日脫苦達樂,希望他們都能夠衣食才憂,安居樂業,最後都能夠獲得好的歸宿。佛陀在這裏所講的,就是指我們平常所說“功德回向”:“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佛陀講到了自己過去世的一些事情。他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他中一位大富翁,名叫隨藍。看樣子,他家資豐厚,生活充裕,其“極大富樂,資財無量,封戶食邑多諸表寶,畜牧産業不可稱計”。雖說他家産富可敵國,但他並不吝啬。相反,他卻是行布施從不計成本,所謂“碎金”、“碎銀”、象馬牛羊、精美飲食等等,作了不計其數的布施。可以說,這位隨藍長者布施所獲得的功德,可謂獲福無量,無可稱計!

  

  在受施的對象方面,佛陀共分成十一個次第:

  

  (1)布施給一個普通的凡夫,此布施爲最勝;

  

  (2)若布施給一個須陀洹,此施勝于普通的凡夫;

  

  (3)若布施給一位斯陀含,此施勝于布施給須陀洹;

  

  (4)若布施給一位阿那含,則此施勝于布施給斯陀含;

  

  (5)若布施給一位阿羅漢,則此施勝于前面的阿那含;

  

  (6)布施阿羅漢,則沒有布施給一位辟支佛殊勝;

  

  (7)布施辟支佛,則不沒有布施給如來殊勝;

  

  (8)如果有人作僧舍,然後將布置一新的僧舍布施給四方的比丘,則這種功德比布施給比丘們飲食殊勝;

  

  (9)布施給佛及僧衆們飲食、僧舍,與滿心歡喜地皈命于佛法僧叁寶相比較,則後者更爲殊勝;

  

  (10)如果有人爲了一切衆生,而行于慈心,此種布施相對于前面的所有布施來說,則更爲殊勝;

  

  (11)如果有人能觀察到諸法爲無常、諸法爲無我、諸法爲苦、諸法爲空的話,那麼這種功德與前面的一切功施功德相比較,則最爲殊勝,此乃最高殊勝!

  

  從上面的十一種殊勝我們可以看出,從布施給普通的凡夫,到接受佛法的教導,它們實際上是一個逐漸遞進的關系,即一個比一個殊勝。我們可以將它們進行一下歸類,即從(1)至(8),屬于財布施的範疇(包括飲食、衣服、臥具乃至房屋僧舍);而(9)到(11),則屬于法布施的範疇。從第(9)條的皈依叁寶開始,第(10)條的“慈心”——即我們平常所講的慈悲爲懷,想他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偏重于精神層面),再到最後一條的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證實修,從而領悟出無常、無我、苦空等道理,最後修證聖果,這種自我修持所獲得的功德與福報,可謂無以倫比,最爲殊勝! (09.07.23)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